APP下载

“语用”策略使用的误区及矫正

2015-01-14邹益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胡夫禾苗农夫

邹益

[误区一]“语用”忽视了文本语言表达形式

以二下《学棋》一课中“专心致志”词语教学为例:

师:一个学生学得怎么样呢?

生:(读第2自然段)我读出了一个学生学棋时的专心致志。

师:(出示“专心致志”)谁再读读这个词?(生读)

师:怎么记住“致”字?

生:用加法,左边是至,右边是反文旁。

师:生活中你曾经专心致志地做过什么?

生:我专心致志地画画、写字、弹琴等。

(生齐读第2自然段第二句)

低年级是词语教学的重要阶段,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感受词语意思,把握词语理解的方法,灵活运用词语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对于“专心致志”一词的教学,引导学生经历了从读词、认词到运用的过程,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中运用这个词语,但是仔细体会,发现对于这个词语的运用,学生脱离了具体的文本语言表达形式,那就是后半句是对于“专心致志”的具体说明,教师教学时忽略了,因此,学生在造句时也是笼统地表达,未能很好地运用文中的语言范式。

【矫正一】“语用”要关注文本语言的表达形式

仍以二下《学棋》一文中“专心致志”词语教学为例:

师:一个学生学得怎么样呢?

生:(读第2自然段)我读出了一个学生学棋时的专心致志。

师:(出示“专心致志”)谁再读读这个词?(生读)

师:怎么记住“致”字?

生:用加法,左边是至,右边是反文旁。

师:文中的一个学生是如何专心致志学棋的?

生:他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

师:那另一个学生为什么会走神了呢?

生:他一边听,一边在想天鹅,还想拈弓搭箭射天鹅呢。

生:他学棋时三心二意。

师:所以,只有一心一意地做事,才能说是“专心致志”。

师:生活中你专心致志地做过什么事吗?

生:我专心致志地画画、写字、弹琴等。

师:谁能学着书上的句式,通过具体的表现,用“专心致志”来说一段话,好吗?

生:星期六,我在少年宫专心致志地学写字,我一边听,一边观察字形结构和老师的示范。

生:星期天,我在家专心致志地写作业,一边做,一边想,连妈妈叫我吃饭也没听见。(生齐读第2自然段第二句)

语文学科在文本方面与其它学科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让学生认识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怎样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的。以上“专心致志”的词语教学,较之前案例更加扎实,除了读准字音,认清“致”和“专”的字形,教师还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结构和语言表达形式,即感受文中一位学生专心致志学棋的具体表现,了解第二句的后半部分是对专心致志的补充说明,并在与另一位学生学棋态度的对比中,深化对“专心致志”的理解。运用时,先简单结合生活,说说专心致志地做过什么,然后学习文本语言表达形式,说出专心致志的具体表现。这样的词语教学比较扎实,从学生学习到运用的过程,教师有较细致的铺垫,使学生对“专心致志”这一词语的理解比较深刻,运用得法。

[误区二]“语用”忽略了情感体验

以苏教版三下寓言故事《揠苗助长》教学为例:

阅读教学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词语、句中可以看出农夫非常着急?用横线画出来。(生读、勾画)

师:你从哪些句子看出他十分焦急?

生:他天天到田边去看。他每天都去,说明心里很急。

生:是呀!每天都去,多急呀!

生: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

师:禾苗真的没有长高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农夫感觉不到呢?

生:因为禾苗长得很慢,他天天去看,是看不出禾苗长高的。

生: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从动作说明他心里很急。

师:同学们找的这些句子,都体现了农夫焦急的心情,让我们连起来读读,读出他此时的心情。(生读)

以上教学,教师抓住课文第1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焦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但这种细读停留在对静态的、孤立的语言现象进行句法——语义学的形式化分析,只是在抽象的层面上感知语言,对言语实践的帮助较为有限。那些依靠文本进行的字词句的语言训练脱离了情感体验,也留不下多少痕迹,“语用”显得干巴巴、无生命活力。

【矫正二】语用要情意共融

以苏教版三下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一课教学为例:

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读到“他天天到田边去看”,好像看到农夫天蒙蒙亮他就去看禾苗了。

生:我仿佛看到他早晨去看,中午去看,傍晚还去看禾苗。

生:读到“巴望”,我好像看到农夫天天盯着禾苗看,有一种望眼欲穿的样子。

师:你们听到农夫对禾苗说了些什么吗?

生:他说,禾苗呀禾苗,你怎么长得这么慢呀,我都急坏了。

师:农夫的样子、动作都被我们看到了,他说的话也被我们听到了,那他的心情怎样?

生:就是很急,迫不及待。

生:我可以用一个成语形容:“心急如焚”。

师:和老师一起写这个“焦”字,你觉得“焦”的四个点像什么?

生:像农夫因为着急,头上流下的汗。

生:四个点像农夫的脚,上面像田里的禾苗,农夫一直围着禾苗转。

生:像火烧在农夫的心里,非常急!

师:请你们读出农夫此时的心情。(生齐读)

同样的文本,这位教师的教学让我们看到了画面,听到了故事。教师引导学生自读第1自然段后,扣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农夫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学生通过想象、体验,获得了情感体验,从而激活了文本语言,学生在不断地关注文本中,提高了语言质量,生动的交流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农夫急切的心情。此时,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它已经扩展到情感和人格领域,语用实现了情意共融。

[误区三]“语用”脱离了真实的情境

以五下《埃及的金字塔》一课教学为例:

师:课文中是怎样介绍胡夫金字塔的?(生读文)

(师提供句式:胡夫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 。

生:胡夫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楼房那么高。

生:胡夫金字塔高146米,相当于很多棵参天大树叠在一起。

以上教学片段,教师看似帮助学生创设了交流的情境,但是情境单一,学生不感兴趣,交流千篇一律,只是单调地围绕教师提供的句式进行表达,而且表达模糊,学生对于146米的高度没有概念,没有进入真正的情境。因此,教师创设情境的落脚点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点,联系学生的生活,才能让学生在情境中深化理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矫正三】“语用”要创设贴近学生的情境

以五下《埃及的金字塔》一文 教学为例:

师:怎样向三年级学生介绍胡夫金字塔?(生读文)

师:146米有多高?

生:接近天空。

师:太模糊,三年级的学生肯定还不明白。

师:(出示溧阳市政府大楼)这个大家比较熟悉,溧阳市政府大楼大约有36米高,大家对照一下。

生:胡夫金字塔的高度相当于4个溧阳市政府大楼那么高。

生:胡夫金字塔的高度有100多个三年级小朋友叠加起来的高度。

生:胡夫金字塔的高度相当于100个1.46米的三年级小朋友加起来的身高。

语境是言语实践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条件,语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现实话题,教学语境化是言语实践活动的必然要求。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为引导学生理解胡夫金字塔的高度,通过举例和说明方法加深对胡夫金字塔高度的认识。首先创设了帮助三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接着出示学生都比较熟悉的溧阳市政府大楼图,创设了熟悉的图片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其它熟悉的事物进行比照表达,相对于之前的教学来说,学生表达的热情更高,表达更为清晰,在言语实践中,深化了对知识和说明方法的理解。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泰山小学)

猜你喜欢

胡夫禾苗农夫
躺在树下的农夫
小熊的家
农夫和蛇
农夫和蛇
禾苗上的露珠
To Pull Up Seedlings To Help Them Grow
海底金字塔
有趣的折纸
谁是大金字塔的真正建造者?
回归自然做个城市农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