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域下的小学生错别字现象
2015-01-14尤勇
尤勇
一、小学生错别字的心理学原因分析
1. 感知笼统,缺乏精细辨别。儿童学习文字的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感知过程。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知觉是个体对感觉信息的加工和解释的过程。心理学指出:小学生识记字形的过程有三个阶段:泛化阶段——初步分化阶段——精细分化阶段。儿童进入学校时,知觉已有相当的发展,但是识字还处于泛化阶段,不能系统地分辨所知觉到的对象的特性和品质,认知水平较低,感知较为笼统,缺乏精细的辨别力,因此,容易漏掉字与字之间的细微差别,对相近的字容易混淆。再加上儿童倾向于整体感知字形,不善于分析字形的结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空间发展和知觉的分化水平低,对左右、上下等方位容易混淆,因此造成错别字较多。
2. 学生识字受多重因素干扰。(1)无意注意干扰。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标,也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大多是一种新鲜的、有趣的刺激,不管你是否愿意,都会吸引你的注意。低年级学生还没有有目的性的注意,他们注意的大都是直接感兴趣的事物,是鲜明而不寻常的东西。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集中时间短(低年级一般可集中20分钟左右),并且学生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这就使得在课堂上难以对静态的、枯燥的文字保持持久的注意。每节课前20分钟的学习效率是最高的,学生也容易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上。可是一旦有新奇的外界刺激出现,他们就会非常自觉地转换注意,很难再继续关注课堂上的字词了。
(2)负迁移的干扰。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异化和或干扰现象。负迁移则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多指一种学习所形成的心理状态。负迁移是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一种抑制性的迁移,具体表现为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会在无形中干扰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例如,在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将“扶”写成“扌+失”,将“跃”写成“跌”。学生先学习“失”字,而“失”与“夫”“夭”字非常相近,他们之前学习的“失”字就对“扶”和“跃”字的学习产生了干扰,影响了学生正确掌握新字字形。
(3)思维定势的制约。思维定势是指由刚发生的知觉而形成的一种准备状态,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使学生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汉字的写法,以固定的方式来进行分析和记忆。一方面,小学生对于偏旁相近的同音字或者双音词中的两个字不容易区分,加上以前学过的汉字在脑海中形成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新学的形近字及音同或音近字,就容易与原来学过的汉字混用,比如,学生将“锻炼”的“炼”和“练习”的“练”弄混淆,将“湖畔”写成“湖泮”;另一方面,小学生对之前写过的错别字没有重视,就容易一错再错,一旦形成某种思维习惯就很难改变。这种思维定势,就容易使学生在头脑中一直保留着错字的字形。
(4)遗忘规律的制约。小学生学习汉字也是受认知规律的影响和制约的。汉字记忆之后,遗忘一部分是很正常的事,加上小学生汉字的学习没有坚实的基础,遇到生字或记忆模糊的字时,又没有及时查找资料去复习,从而唤起关于正确的字的记忆。生字学过的时间越长,又不及时去巩固,忘得就越多,越彻底。如果之前学的字音、字形在脑中没有清晰的概念,那么后学习的字就会干扰之前学习的字在记忆中的字形。比如,先学“很”字,然后学习了“食”字,对“很”字记忆不清晰的学生,受到刚学了的“食”字的影响,就容易把“很”字写成“彳+良”。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揭示的遗忘规律是:学习后不同时间里的保持量是不同的,刚学完时保持量最大,在学后的短时间里,保持量急剧下降,然后保持量渐趋稳定地下降,最后接近水平。这种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直接影响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这就成了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之一。
二、预防和纠正小学生错别字的有效策略
1.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正确感知字形。因为小学生的感知具有整体性、笼统性特点,他们自身很少能做到
主动分析字的结构以及形近字、音近字、义近字之间的细微差别。学生添笔、漏笔,换偏旁或把左右结构的字写成上下结构的字,把上下结构的字写成左右结构的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有意识地去仔细观察。教师在教学生字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想他们可能对哪些字会出错,可能会在哪个部位出错,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自己说出字与字之间的细微差异。比如经常出错的“己、已、巳”,乍一看都长得一样,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大部分学生都会忽略掉它们的区别。对于这种太相近的字,如果机械识记,用不了多久就会混淆。当然,如果用顺口溜的方法识记,不但简便还容易记牢。如“开口己,半开已,闭口巳”“有点读戍,有横读戌,既无点也无横的读戊”。
2. 利用直观实物、形象语言吸引学生注意。低年级学生感知客观世界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有具体的形象来支撑所学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生字的时候,可以借助实物、图片、图画以及形象化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猜字谜,讲故事,展示实物等方式使学生的大脑一直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当然,汉字字 形的直观形象性也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素材。比如,“灭”字是“火”字上有一横,就可以形象地理解为火上加盖的灭火措施。“饭”字意味着民以食为天,古代无食充饥就要造反的道理。通过这样形象地解释,学生就不容易把“灭”字的“一”给漏掉。因此,语文教师应设计一些具体形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将所学汉字在头脑中有准确的影像。
3. 积极联想,促进正迁移。联想是联系原有的认知结构,寻找生字与熟字之间的相似性,以熟字为凭借和参考求得认同。汉字的集形、音、义于一体的特点,以及它的构字方法,启发小学生在识记生字时,可以借助生活积累和知识储备,从汉字的原形出发,展开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联想,以求得对生字字形、字义的理解。联想法是识字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正确地运用联想法,可以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并主动摸索出汉字的构字规律。例如,学习“绑”字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相同部首的字,找出这些字的共同特点,学生通过对这类字的思考,对“纟”旁会有更深的理解。通过部首的联想巩固已经学过的字,同时音近字、形近字也可以用联想的方法进行识记。联想将生字纳入认知结构,由生变熟,从而内化达到正确理解、书写,以至运用自如的地步。譬如,以“朱”字为基本字,可以想到“侏”(身材矮小的人),“诛”(言语责备),“茱”(一种植物),“珠”(像珠子般的小圆体),“蛛”(节肢动物),“铢”(古代重量单位)。由最基本的“朱”字,根据偏旁部首的不同,联想到代表不同意义的相似的字,这样既容易记忆,也容易分辨相似字之间的差异。因此,结合语境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在学习新字的时候充分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的作用。这样,已学过的字就不会阻碍新字的学习,而是促进新字的学习。所以,科学运用迁移规律,能促进正迁移的大量产生,防止负迁移的干扰,提高识字的正确率。
4. 打破定势,创新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纠正错别字时,学生如果机械地识记生字的形、音、义,只能保持较短的时间。因为机械记忆属于短期记忆,它只是感觉于事物的表象,所以容易遗忘。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源头上找出错误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把这次的错误纠正过来就不管了。对于一些高频的错别字,教师要进行个别的、重点的辅导。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音近字、形近字、义近字就会增多,学生出错的概率也会增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觉地对其进行比较、归类,主动找出区别所在。对字的构形属性、构形理据进行分析,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帮助学生减少并纠正错别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切实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
5. 理解记忆,及时复习。小学生缺乏精细的分析能力,因此短时记忆占优势。为了减少错别字,应该经常性地复习巩固,以便达到长时记忆的效果。所谓长时记忆,是基于对事物内在本质的理解、分析、推理,记忆时间久,不易遗忘。在心理学上,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将人的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而对汉字的长时记忆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小学生学过的汉字,遗忘速度也是先快后慢的,这就需要教师们在教学时,遵循记忆规律,及时合理地引导学生对学过的汉字进行复习,这也是克服遗忘的最好的办法。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练习题中复习学过的字,在阅读课中穿插着复习旧字,学习新字。同时,教师要纠正学生的错别字,不要有错别字不影响理解就不去管的想法,因为培养学生自主改错的意识很关键。教师要有意识在活动课中,安排汉字主题游戏来复习汉字,运用有一定间隔时间的复习方式,增加复习汉字的趣味性。采用多种汉字复习方式来复习所学汉字,可以使学生喜学爱学,并助于减少高年级学生错别字现象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