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与名师上同题课后
2015-01-14汤岚
汤岚
苏教版小语教材中的课文,经过实践,在一线教师的心中,已留下许多名师执教的经典案例。如何根据新“课标”,融入自己的思考,上出不同风格的课,让我这个一线的教师热切期盼着。
十分有幸,我与特级教师薛法根有了一次上同题课的机会,此次执教的是苏教版三下《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听了薛老师的课,再回顾自己教学设计和授课的过程,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归纳总结。
一、 目标预设“大同小异”
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通过这个童趣横生、扣人心弦的故事,去自然而然地感悟文章赋予的深刻道理呢?根据文章内容及学生特点,创设与课文相匹配的情境,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真正走进小骆驼的这个角色中,在步步推移的学习活动中,揣摩体会小骆驼的心路历程、情感变化,从而在角色体验中感悟文章的深刻内涵,应该是一条不错的教学思路。
我和薛法根老师不约而同地都把“凭借语言文字,引导学生理解、感悟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的作用,明白看待事物美丑不能只看表面,而要看实质”和“有感情朗读课文”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这也是《小学语文知识与能力发展目标体系》中年级阅读教学的常规要求。除此之外,薛老师重语义、重语境、重拓展。而我在思考之后,把第三个教学目标定为了“积累规范的语言,运用、内化文本语言”,把重点落实在规范上。
教学设计中,在复习板块,我有目的地出示了三组词语:第一组词语是复习多音字,除了通过练习,让学生读准字音之外,还渗透了根据字义选择读音的学习方法;第二组词语是描写人物心情的,为体会小骆驼的心情变化做好铺垫;第三组语词是描写小骆驼外形特点的,让学生更好地明白小骆驼为何会觉得委屈。除了分门别类地呈现,我还在词串的排列上做了一些“手脚”,比如,在让学生查找有关沙漠的词组、短语后,出示“1.沙漠—茫茫的大沙漠—无边无际的大沙漠;2.沙子—松散的沙子;3.一阵风沙—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刮过来”,以这样扩句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同时,有效地训练了学生规范搭配词语的能力,提升了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学生通过对比朗读,一下子就对沙漠有了更为形象和直观的感受,并且调动起脑海中原来的知识储备,“飞沙走石”“寸草不生”“荒无人烟”“沙土飞扬”等,一系列相关的词汇,由学生充实到课堂上,精彩纷呈。
二、 语言实践“殊途同归”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唯有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才能达成。教学中,学生受文本语言的刺激,在头脑中经历“兴起表象、丰富想象、情感共鸣”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后,教师应给予适时的推动,引导学生对被激活的表象进行加工、调整,再造出新形象,并以此为基础,挖掘语言实践的训练点,让学生更多地拥有语言实践的机会,把再造的新形象,形成的新思想转化成语言的倾吐,表述自己个性的感悟,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薛法根老师为了让学生形象地感知骆驼的驼峰、脚掌和睫毛的作用,让学生创造性地编排和表演小骆驼和小红马对话,并到沙漠旅游的故事。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效地提升了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我则考虑了学情,结合《小学语文知识与能力发展目标体系》中年级对关联词的要求,把内容简化,根据“积累规范的语言,运用、内化文本语言”这样的目标,预设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骆驼外形特点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反复用“多亏……”“虽然……但是……”的句式,来表述骆驼脚掌、驼峰、睫毛的作用,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最后,提供句式“虽然我的脚掌、驼峰、睫毛不如小红马好看,但是它们在沙漠里却有很大的用处。”将三者的作用连起来说一说。通过这样的“分步走、给扶手”,使大部分学生都能“伸手够一够,摘到桃子”。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仅在句式练习中,明确了骆驼身体特点的作用,还学会了如何运用相关词句进行表达,体验了成功的感受,积累了学习的信心,真正发挥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作用。
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载体,语文课的“语文味”怎样“熬”出来?在我看来,语言文字是关键。从语言文字入手,在反复品味这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之余,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词句本身的用法,进行“咀嚼和消化”,创设情境加以迁移和运用,从而实现“学语言——会表达”的转变。
三、 课堂生成“异曲同工”
1. 以读代讲显巧妙。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应该重视朗读,“以读代讲”无疑是现阶段重要且有效的方法。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把握主旨。
薛法根老师采用了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自由地感情朗读、对话表演读等多种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没有多余的内容分析串讲,整堂课一气呵成,特性鲜明。我则关注了课堂评价,用个性化的激励性评价语言,引导学生读出文本蕴含情感。以骆驼妈妈让小骆驼感受到又厚又大的脚掌,有着巨大的作用时说的一句话为例——“多亏我们的脚掌长得又大又厚,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怎么拔得出来呢?”请多名学生朗读,分别给予“我听出了妈妈的骄傲”“妈妈对待小骆驼是多么亲切呀”等一系列的评价,既指导了学生的朗读,更让学生从不同的维度,体会到了骆驼妈妈作为母亲开导小骆驼时的内心感受。
2. 语言熏染各不同。每一个教师都带有自身不可复制的个性特质,即使是同一篇课文,由不同的教师来上,也必然会有不同的味道,断不能“东施效颦”。
薛法根老师上课充满着智慧,作为男教师,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课堂语言幽默,课堂气氛活跃,开篇即自我调侃,教学过程中诸如“这次温柔了,虽然你是男的”这样有趣的承接更是屡见不鲜。而我,也在教学语言中彰显了自己的特点,无法模仿薛老师浑然天成的幽默,我就走自己的诗意之路。我设计了“炎热干旱的沙漠无边无际,黄沙满地,沙丘连绵,风沙盛行。沙暴来临之时,铺天盖地的黄沙似乎能吞噬沙漠中的一切。”并配合媒体出现沙漠中真实的画面,以这样的衔接语言,用优美的、诗意的、富有画面感的词句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
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名师自有名师的风采,他们是一面旗帜,指引着一个方向,但即使是一个普通教师,在其身上也必有可取之处。只要我们都能坚守自己的阵地,深入研读新“课标”和文本,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基于学情(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精当地预设每一节课所要完成的具体目标,通过规范、扎实、灵活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味汉语言文字的妙处,从而逐步学会“准确、丰富”地表达。这样的课堂生成是“可期”却“不可预”的,其间或许间杂着拙劣与质朴,但一定也会有惊喜和激荡,这才是真实的、自然的,因为它见证了生命的拔节,抒写了智慧的昂扬。
(作者单位:苏州市沧浪新城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