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思想的教育启示

2015-01-14颜家明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国文庄子核心

颜家明

一、什么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

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和追寻表述最为生动最为深刻的是庄子,他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1]描绘了芒忽恣纵的心态,奔放不羁的性格,以及自由自在的精神生活。最能体现庄子向往精神自由的一个词就是——“游”。“游者,象征无所拘碍之自得自由的状态。总括言之,即形容精神由解放而得到自由活动的情形。”[2]正因为如此,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也可以用“游”来概括。能“游”的人,就能娴熟运用语文这个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受人类文化的熏陶感染透彻,即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

庄子所取的“游”,不是指具体的游戏,而是取具体游戏中所呈现出的自由状态,并把这种状态加以升华,以作为精神生命得到自由解放的象征。整个语文教育也应该具有游戏的精神,要给人愉悦,给人幸福,这是实现语文核心价值的最高效的途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习而不单调乏味,却长练长乐,这非得有“游”的精神蕴含其中,它显示了语文教育目标的正确性,语文教学方法的科学性,语文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它是语文教育真善美的统一。

鲁迅先生认为,中国要“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3]所谓“立人”,就是强调教育必须让每一个人的个体精神自由,即教育要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创造的精神。这就是一种“游”的境界,即“尊个性而张精神”。鲁迅“立人以立国”的思想在百年来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愈发显示出其深邃的哲学价值。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类发展的历程就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受着盲目必然性的支配,特别是受着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这样一种状态,这就是庄子所说的“有待”,即不自由;“自由王国”是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这样一种社会状态,这就是庄子所说的“无待”,即“逍遥游”。教育的最重要价值便是要促进每个生命个体摆脱肉身的重量,挣脱各种必然性的束缚,发展自己,超越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思想独立、精神自由的大写的人。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而这个教育的目的,就它同就业和经济进展的关系而言,不应培养青年人和成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4]就像孔子所倡导的那样——“君子不器”。器,只有一种形态,它是固定的、僵化不变的,是人的异化;教育所培养的人应该具有“君子”风范,有道德,有学问,能自强不息,像水一样灵动万方,圆融流转,最后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为此,就必须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独特性。因材施教,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均指向人的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它和现代教育思想血脉相连,高扬着人文主义的大旗,彰显着教育的核心价值——“游”。

二、追寻失落的核心价值

第一,为道日损,待道守宗。人生的痛苦常常是自我和社会的对立,不能领悟生活的变化,不能随顺万物之性,于是时时感到受外物的牵挂、滞碍。做语文教师的烦恼常常是因为似乎总把握不住那恒常的教育规律,因而用力甚勤,收获甚少,甚至产生职业倦怠。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鸟之所以能绝云气,负青天,适南冥,以游无穷,是因为它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天地之正”,即自然的规律;“六气之辩”,即万变之宗。掌握了这个核心,它便获得了绝对的自由,达到了“游”的境界。

语文教育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对语文学习规律探索的历史,是众声喧哗的历史。真理会越辩越明,真理也会越辩越糊涂。“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5]真正的

大家论语

语文教育的规律会被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争论所掩盖,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不是没有语文教育规律,而是如何辨别和选择真理的艰难。常人对于事物的执取,往往急功近利,追逐事物的显相,求新求异,于是各种理论、流派、学说粉墨登场,各是其所非,各非其所是,纷争无数,让人莫衷一是。对这种现象,老子用“减(损)”的方法对待它,“为学日益,为道日损。”[6]从事于学识,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从事于“道(如语文学习的规律)”,知识要一天比一天减少。其用意在于排除纷争带来的干扰,排除,再排除,最后达到对核心价值的执著。

那么,语文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呢?早在七十年前,叶圣陶先生就思考过这个问题,他说:“国文教学没有成绩的原因,细说起来当然很多;可是赅括扼要地说,只有一个,就是对国文教学没有正确的认识。”[7]“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清楚: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8]所以,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只有习惯成自然了,学生才能灵活运用语文这个交际工具了,学生才能达到“游”的境界。当然,习惯还要上升为一种自学的能力,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9]自学得来的东西,掌握得就牢靠,积蓄得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因此,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归宿。左右逢源,便是一种“游”的境界,这也印证了“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与学的辩证法。

第二,深蓄厚养,大而化之。《逍遥游》一开始就描绘了一幅“鹏程万里图”:大鹏高飞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深有体会,人的闭塞,在于见小而不识大。因此,他用如椽之笔描绘了一个“大”:由巨鲲潜藏的北冥,到大鹏展翅高空飞往的天池,将人的心思带到了一个超越高远的境界中。这给我们的启发是深刻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蜩鸠般的视野,不可能造就出如大鹏一般游于至大之域的学生。因此,重视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就会无限接近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

庄子一再地以“大舟”“大椿”“大瓠”“大树”为喻,反复强调“大”的意义:“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此小大之辨也。”“夫子固拙于用大矣!”生怕人们忽视“大”的价值。从这些“大”中可以获得多种启迪。首先,突出了积累的重要,没有深厚的学养和功夫,是不足以成其大的,积累是大成的必要条件。其次,积累只是一种准备,积累是为了变化、升华。唯有大,才可以化,即所谓的“大而化之”。再次,积累是为了超越自我,获得大的眼界,获得大的境界。反过来说,小是不能化的。小的东西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固步自封,坐井观天。

多年的语文教育之所以成效不大,原因很多,但学生积累不足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一学期就读那么三十左右篇文章,语文素养怎么可能有大的提高?一个中学生到底读多少书合适呢?胡适先生曾经为中学古文的教材开了这样一个书目,“一个中学堂的毕业生应该看过下列的几部书:(1)史书:《资治通鉴》或四史(或《通鉴纪事本末》)。(2)子书:《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淮南子》《论衡》等等。(3)文学书:《诗经》是不可不看的。此外,可随学生性之所近,选习两三部专集,如陶潜、杜甫、王安石、陈同甫……之类。”[10]他认为“中学国文所以没有成效,正因为中学堂用的书只有几本薄薄的古文读本。”为了积累深厚,他主张用“看书”来代替“讲读”。[11]再看看我们现在六年的中学语文教材,其中古文的分量和胡适先生所说的颇有距离。而唯有多读多写,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发生大的变化。

第三,反复历练,游刃有余。《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时举手投足之间,“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本来是血腥的场面却变成了一幅极为生动的艺术画面。庖丁从“所见无非全牛”,到“未尝见全牛”,标志了主客体的对立消解、融合,而这个过程却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实现的。同样,学生使用语文这个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需要这样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反复的训练。

语文的训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训,一是练。训是指老师的教,要想练成习惯,老师训的方法首先要得当,具有可操作性,然后学生要反复地练,学生光停留在知的层面是不行的。叶圣陶先生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对于方法,懂得是一个阶段,应用又是一个阶段。懂得了不一定就能应用,要应用必经练习。练习到了纯熟的地步,方法化为习惯,那才自然而然能够随时应用了。凡是技术方面的事情大都如此,而阅读与写作正是两种技术。所以学习国文的人应当记住:不讲究方法固然不对,而讲究方法,只到懂得为止,也还是没有用处。必须使一切化为自身的习惯,那才算贯彻了学习国文的本旨。”[12]“但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一部教本,是够不上说反复的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应用研读国文教本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这才是反复的历练。”[13]

我们易犯的错误是让语文学习停留在知识的层面,就像我们了解游泳的知识未必就会游泳一样,了解写作的技巧未必就能写出像样的文章,反复历练就是从“知”走向“行”的必由之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

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这是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记住的。”[14]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没有多少捷径可走的,叶圣陶先生说:“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工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15]为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舍反复历练达纯熟地步别无他法。“方法化为习惯”才能“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把庄子的“游”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与孔子的教育思想也颇为契合。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6]“艺”,是指人生所需的各种技能,在孔子的时代,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是当时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语文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掌握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能熟练于工具,就像鱼在水中一样,忘记了水的存在,自然有游泳自如的快乐。每个人运用语文这个工具,说能侃侃而谈,写能倚马千言,读能一目十行,听能察微知著,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把古今中外一切圣哲贤人作为交际对象,博采众长,长善救失,这就是“游”的写照。“仁”,乃人与人相处之道。能游于艺,便能读其文,受其化,做到“以文会友,以友辅仁”[17]。人格受到濡染,精神得以提升,文质彬彬,形成稳定的品格修养,这就是“德”。择善而从,固执坚守,心之所向,德行天下。明道并能行道,便是“志于道”。“游”可谓贯穿于一个人即凡而圣的始终,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

注释:

[1][5]王先谦:《庄子集解》,三秦出版社,2005年,479页、21页。

[2]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240页。

[3]《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57页。

[4]《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14页。

[6]任继愈:《老子绎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47页、105页。

[7][8][12][13][14][15]《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92页、89页、72页、90页、89页、185页。

[9]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189页。

[10][11]胡适:《读书与治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39页。

[16][17]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67页、132页。

(作者单位:镇江市丹徒区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国文庄子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转弯, 也是人生的一种前进方式
打麦
舞 国文倩 漆画 30cm x 30cm 2019年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