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哲学课程教学中的公民教育(一)

2015-01-14王锦飞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哲学公民意识

【摘 要】 中学哲学课程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公民教育的资源,现有课程教材中的公民意识有诸多体现。在中学哲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实施公民教育必须把握一些具体原则和方法,必须明确中学哲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公民教育的具体改进措施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  键  词】 哲学课程;公民教育; 原则与方法;改进措施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思想政治课教学融入公民教育的研究” (课题批准号:D/2013/02/489)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王锦飞,江苏省政治特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南通市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公民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34-0029-05

现有的中学哲学课程(《生活与哲学》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公民教育的资源。本文从教材的知识内容本身所包含的公民教育的具体内容,与现阶段要着力加强的公民教育的内容所折射和蕴含的哲学道理两者相结合的角度,去挖掘公民教育的资源,明确中学哲学课程中公民意识的具体体现;从实践与实施的视角,探究中学哲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实施公民教育必须把握的具体原则和方法;通过解剖目前在中学哲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现实存在的误区和问题,提出今后在落实公民教育方面的改进措施和努力方向。

一、中学哲学课程中公民意识的体现

公民教育对学校教育中各科教学而言,就是要通过该学科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最终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在教材中充分挖掘有利于培养公民意识,有利于提升公民素质的各种资源,以便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积极作用。那么,就中学哲学课程而言,结合教材教学的具体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公民意识呢?

1. 理性意识。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其最为本质的就是对个性基础上的共性的抽象和概括,所以哲学所呈现更多的是理性特质,从一定意义上讲,学习哲学与培养理性是一致的,或者说学哲学就是一个培养理性意识的过程。理性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理性思维。理性思维就是把通过感性认识获得的丰富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且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理解、思考,并最终识别事物本质的过程,也就是从个性中抽象概括出共性一般的过程。哲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理性意识培养的地方可以说随处可见。比如说对哲学上的一些概念的把握就是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意识。物质、运动、规律、联系、矛盾、实践、价值等哲学概念,其实就是对与其对应的具体的东西的一个抽象和概括,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理性意识得以彰显,得到培养。

2.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就是人的主人意识或自主活动的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学,崇尚人的伟大,比如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的同时不忘人的主观能动性,指出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再如在叙述完联系的客观性后指出,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平等意识。平等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待遇,泛指地位平等。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灌输给学生平等的思想,进而使学生在实践中践行这种平等的观念。在中学哲学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平等”教育的具体知识内容有不少,比如,可以结合“真理的客观性”这一内容的教学,对学生开展平等观念的教育。可以结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教学,对学生开展平等意识的教育。教材指出,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的范围。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是人民群众,那么大家都是历史创造者中的一员,都对社会发展起着或多或少的作用,这一点上大家都是平等的。

4.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在哲学上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有: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代替战胜旧事物,这就要求不断创新;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实质就是“扬弃”。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5.自由民主意识。自由指的是由自己作主,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不受限制和约束的意思。自由意识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自由价值的认同,二是指对于自由的内心追求。在公民学的视角中,自由并不是为所欲为,而是受到法律、规律、人的认识能力、社会风俗、道德舆论等方方面面的限制和制约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生要树立自由意识,就必须在法理下追求自由,在现实的基础上追求自由,更要理性地去追求自由。对学生进行自由观念自由意识的教育也是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生活与哲学》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以下一些内容对学生进行“自由意识”的教育:结合第一课引言部分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自由意识。该引言中指出,人的生活应该是经过思考、有明确目标的有意义的生活,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对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思考。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人要有主体意识和自由意识,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可以结合中学哲学课程《生活与哲学》第三课第一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中对“文艺复兴运动、欧洲启蒙运动中的哲学思想”的追述对学生进行民主思想的教育,让学生体会其中所体现的自由精神的可贵之处。

6.反思批判意识。反思意识一般指的是人要有从思考过去的事情中总结经验教训的意识和习惯。从这个角度讲,反思又与批判紧密联系在一起,反思的过程必然会伴随着对事物过往的批判。在《生活与哲学教材中》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批判意识的角度有很多。例如,教材指出: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这里的追问和思考,指的其实就是要对自己的实践活动及世界进行批判和反思,在不断地反思批判中产生哲学智慧。又如教材在讲到意识的作用时指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里的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反思和批判意识的体现。

7.生态保护意识:生态保护是指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使之免遭破坏,使生态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各种措施。对学生进行生态保护意识的培养和教育理应是公民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题,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这体现了从实际出发、抓主要矛盾、辩证否定的创新观等哲学道理;另外,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也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新的发展理念,这体现了我们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等哲学道理。

8.权利义务意识。权利义务是一对法律概念。在中学哲学课程《生活与哲学》教材中,有一些对学生进行这方面教育的素材,在一些哲学原理教学时可以渗透这方面的教育。例如,教材在讲到“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中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的关系时有这样一段话: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对这一内容教学时无疑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权利义务教育的一个极好时机。

9.科学发展意识。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挖掘其哲学理论意蕴,使学生形成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自觉性。如在辩证唯物论内容的教学中,可以用自然界的客观性道理,用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在唯物辩证法部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10.社会责任感与国家意识。社会并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一定要有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的责任感,而不仅仅是为自己的欲望而生活,这样才能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国家意识大致可分为国家利益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是一种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应该维护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在我国,一个人的国家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是一个公民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个重要体现。在《生活与哲学》课程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中的第12课《实现人生价值》中,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培养的地方有很多,如“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等等。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及个人层面用24个字高度凝练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下面就这几方面的公民意识培养作一简要说明。

(1)富强。对“富强”的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是从国情出发提出的总体目标,这充分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方法论原则;富强并不只是经济上的,理应还包括经济以外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这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全面观;富强尽管有阶段性的目标,但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过程,没有最富强,只有更富强,这又充分体现了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等。

(2)文明。“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现阶段文明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包括物质、精神、政治、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所以对文明的理解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全面观,绝不能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党的十八大在以往对文明高度重视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建设。这五大建设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而建设生态文明,又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与发展观。

(3)和谐。“和谐”一词综合了传统文化中“和”的因素,同时又有重要的当代价值,这说明从纵向来看,事物联系呈现出的是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决不是全盘否定,对旧事物中的积极的合理的东西必须继承与弘扬,并结合时代精神补充新的内容、充实新鲜血液,这也充分体现了创新精神;“和谐”并不是意味着没有社会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不能幻想一个无矛盾的社会的存在,我们正是在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中不断促进社会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哲学道理告诉我们,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同时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不包含共性的个性事物是不存在的。因此“和谐”也并不意味着只有共性没有个性,并不是只有高度统一,而没有个性的张扬与发展,我们追求的应该是“和而不同”。

(4)公正。公正指的是公平、正直与正义。公正带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它所侧重的是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且强调这种价值取向的正当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学哲学课程《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方面的教育就与对学生的“公正”教育相契合。例如,在中学哲学课程《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中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教学中,怎样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才是正确的呢?教材首先指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得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因为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规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这才是最为公正的。

(5)法治。法治即法的统治,强调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地位,并且关切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目标。在《生活与哲学》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从纵向角度通过历史的回顾,挖掘法治思想在中国社会历史中的变迁与发展,也可以从横向的角度对比目前我国在法治方面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相比所呈现出的长处与不足,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法治与民主、平等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运用哲学矛盾观分析法治与人治、法治与德治的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我们还可以运用发展观以及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点分析我们当前提倡的法治与我国古代法家提出的法治、我国当前提倡的德治与我国古代儒家提出的德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6)爱国。千百年来,爱国主义思想成为激发人们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富强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强大的动力,这充分体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的积极的促进推动作用;在当前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强调爱国作为公民的核心价值内涵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从当前实际出发的一种正确的选择;这里的爱国其实与公民的国家意识、大局意识等密切相关,在中学哲学课程《生活与哲学》第12课《实现人生的价值》教学中,可以结合“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的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的关系”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大局意识,以此加强爱国教育。

(7)敬业。敬业的精神与态度影响与制约着人的工作状态与效果。高昂的精神状态,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状态,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而敬业精神无疑就是一种积极的高昂的精神状态。敬业精神又能体现出一个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实现人生的价值》教学中,同样可以结合上面提到的“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的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的关系”等内容的教学加强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乐于为社会敬业奉献的教育。

(8)诚信。诚信既是一个态度意念,也是一种实践行为,诚信也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因此,我们可以从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角度寻找到诚信的哲学理论依据;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在基本字义的基础上形成了其独具特色并具有丰富内涵的诚信观。这实际上已经从哲学的高度对诚信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与凝练,诚信已经成为一种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诚信是立人之本、诚信是齐家之道、诚信是交友之基、诚信是为政之法、诚信是经商之魂、诚信是心灵良药等,这就表明诚信已经在哲学的高度上成为人们的一种最为基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9)友善。友善指的是朋友之间亲近和睦的社会人际关系。试想,如果友善能够真正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就会成为现实。以上我们可以用《生活与哲学》唯物辩证法发展观中的量变与质变的哲学道理进行分析,也可以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进行分析。友善传递的是一种友好与善良的态度与信息,这种态度与信息将发挥无限的能量,焕发出巨大的热情,将对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又充分体现出意识活动的巨大能动作用。友善是打开人们心结、实现人们有效沟通的一把金钥匙,因此,友善的价值无疑还将体现在能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矛盾双方的良性转化,从而促进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编辑:杨迪)

猜你喜欢

哲学公民意识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
公民并积极着
公民生来有权说话:言论自由海报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