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小学阶段习作“表达标准”构建
2015-01-14吴勇
【摘 要】 习作教学在儿童习作通识评价方面存在着“盲区”,无论对课程建设还是教学操作,都是较大的欠缺。建构小学阶段儿童习作“表达标准”势在必行,以“标准”指导习作教学变革,以“标准”引领儿童写作素养提升。“童化作文”教学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关 键 词】 习作教学;儿童习作;表达标准
【作者简介】 吴勇,“童化作文”教学的倡导者,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无锡市新区教培研中心副主任。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34-0020-07
一篇儿童习作,写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要求,写成什么样式才能算是优秀之作,当下的习作教学对此莫衷一是,可见在一线教学实践中,对同一篇习作的优劣评判,在不同的教师眼里落差鲜明。而作为课程的习作教学,应当超越于个体经验、习惯,去构建一套符合自身学科特点、适合儿童言语文化体征的习作评判“标准”,以“标准”指导习作教学变革,以“标准”引领儿童写作素养提升。笔者在“童化作文”教学中,一直尝试着从“常识”的角度,着力进行“共识”性习作评价标准构建,希冀让每个儿童能达成《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言语表达“底线”,更多的儿童能够在小学阶段成为热爱写作并拥有良好表达素养的“文学少年”。
标准一:文从字顺
【具体指标】 1.没有错别字;2.语句完整、通顺;3.标点符号运用正确。
【教学解读】把每一句写通写顺,没有病句,少写错别字,是一篇习作的基本标准。“万丈高楼平地起”,语句通顺是基础。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写作的起点,语句是构成整段、整篇的基本单元,因此将每一句话写准确、写通顺是一项基本功,更是一种“童子功”。写得“文从字顺”并不是那么简单,需要构句的知识——语素充分、标点正确;需要语感能力——词语搭配,用词恰当。前者需要从低年级写话开始,反复训练,不断丰富语素;后者需要阅读累积,持久辨析,渐进提升。
标准二:意思清楚
【具体指标】1.句子之间意思连贯;2.段落中前言和后语之间能互相照应;3.用句子或段落表达意思符合本民族语言的表达习惯;4.在叙述过程中出现的人、物、事、景,在前面段落中要留有空间,做有铺垫。
【教学解读】习作是儿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所思所感用书面文字的方式向伙伴、师长进行清晰明白的讲述。写人叙事的习作比较容易做到,因为儿童在日常的表达中比较熟悉,怎么做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但遇到一些写景状物、议论抒情的习作,不少儿童眼里繁杂,笔下含糊,常常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混乱。譬如一个学生在《乐游白马涧》中这样写道:“接近公园门口,两排直直的车队就占了一道马路。我们还是幸运的,在靠近大门的地方,找到了位置。接着又跟着15米长的大队后面拿票。”这一小段话中,每一句话都文从字顺,可是连贯起来,小作者就不能将意思说清楚:“两排”直直的车队怎么就占了“一道”马路,不符事实;既然马路都“占”了,小作者的车子怎么会“靠近”大门,前后矛盾了。这个学生说的可能都是事实,但他的言语却不能将事实描述得清楚明白,让读者心知肚明,心领神会。这个片段,是儿童日常言语表达的“冰山一角”,如果读者不够细心,这些“无关大局”的小语病就会被轻易滑过。
因此,教师在阅读儿童的习作时,在引导儿童修改自己的习作时,一定要放慢速度,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样字斟句酌绝不是吹毛求疵,可以帮助儿童学会“推敲”,养成不断“打磨”自己文字的习惯。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就是这一方面的教学典范。
写作是将自己的内在思想借助言语外显化,这是一个精准细致的过程,需要借助一系列复杂的言语机制,需要通过丰富的阅读不断搭建言语图式,需要借助生动的语境有意历练自身的语感,而这些却是当下习作教学一直忽视和严重缺乏的。
标准三:条理清晰
【具体指标】1.对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类写作要符合相关文体的基本表达习惯(或逻辑);2.在写作前会列出初步的习作提纲;3.在行文过程中会用表达顺序的连接词、过渡句和过渡段。
【教学解读】马正平先生认为“写作是人言语和精神秩序的建构”,无论是“言语”还是“精神”,一旦诉诸文字必须“言之有序”。一篇习作有了“秩序”就会“有条不紊”。
不同习作“文体”铺展“秩序”不同:叙事类习作,一般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写下去。写人类习作先得从外貌写起,慢慢延伸到兴趣、爱好、个性品质。状物类习作,如果是动物,从外形写到生活习性;如果是植物则要写出它发芽、抽叶、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如果是事物,一定从它的外形说起,再到它与人的关系。写景类习作,则要按照方位顺序,步移景异,将景物的局部逐一呈现。即便是实用文写作,也得先凸显问题,再讲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有什么样的“文体”就对应着怎样的言语“条理”,这是一篇习作最基本的格局。
仅仅于此尚且不够,在每一种文体的习作中,各部分内容不是直接罗列在一起,需要借助一定的“衔接”技术才能做到。譬如顺序词:“过了一会儿”、“早晨、中午、傍晚、深夜”等;譬如方位词:“前后左右”、“上下里外”、“东西南北”等;譬如连接词“先、接着、然后”;譬如过渡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等。有了这些基本的连接策略,“有条理”才会变得自然妥帖。
当然,习作的“条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表达需要,有些习作为了吸引读者,可以用“倒叙”;有些习作为了做铺垫,可以进行“插叙”。可见,只要读者读得顺畅,理解没有障碍,这就是“有条理”;只要读者在习作中乐此不疲地分享了作者的故事、津津有味地结识了作者的亲朋好友、兴趣盎然地与作者一起欣赏到美景和创造了独特,这就是“条理清楚”。
标准四:重点具体
【具体指标】1.在习作中有体现习作主旨的关键段落;2.在关键段落中,有充分而扎实的细节描写;3.对于习作主旨有关但不紧密的内容能作简略的交代。
【教学解读】每一篇习作都应该有重点。所谓“重点”,对于作者来说,是印象最为深刻、感受最为独特的地方;对读者而言,最有吸引力的、最想知道的情节。一篇习作的重点是由“主旨”决定的。“主旨”是作者写这篇习作的目的,在习作过程中,主要体现在文题的核心字眼上,俗称“题眼”,写作过程就是用文字详尽地铺陈“题眼”。“拔河比赛”的题眼是一个“赛”——比赛双方是如何“赛”的;“学游泳”题眼是“学”字——在学习游泳的过程中经历了那些挫折,是怎么克服的;“忙碌的早晨”题眼在“忙碌”上——这个早晨主要做了什么事情,每件事情是怎样赶时间的。当“题眼”锁定了,习作“重点”也就孕生了。
在《捞鱼》这篇习作中,小作者将重点锁定在一个“捞”字上,用什么“捞”,怎样“捞”写得很具体:“半蹲下身子,往渔网里撒了点秘密武器——路上吃剩下的饼干屑,渔网半浮在水面上,我静观其变。先是有几条小白鱼发现了网里的饼干,便愉快地摇着尾巴游过来了,并调皮地吐了几个小水泡,紧接着,更多的鱼来了,我忍不住暗暗惊呼。饼干屑快没有了,经过一番抢夺,水面上漂浮的饼干屑荡然无存,鱼儿也要离去,我以闪电般的速度将网提出水面,大大小小好几条亮晶晶的鱼在网里上下蹦跳!没有捞到的鱼听到巨大的响动,‘哗的一下散开了,四处逃窜,惊恐万状,很快消失在水面上。”(《捞鱼》汤陈蕾)小作者突出“重点”的办法就是将与“题眼”紧密相关的场景中的“人”写具体——紧扣“蹲”“撒”“观”“提”等动作细节写;场景中“物”写具体——捕捉“抢食”和“逃散”两个场面细细写。重点具体了,习作也就基本大功告成了。
将“重点”写具体的策略很多,不同文体的习作方式不同:叙事类习作,往往运用“障碍——克服——障碍——克服”的一波三折法来写具体;写人类习作往往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细节描摹法来写具体;状物写景类则借助“实在事物——联想”的感受比拟法来写具体。
标准五:首尾简明
【具体指标】1.习作要有开头和结尾的独立段落;2.开头直切表达话题,结尾尽量做到呼应开头;3.要掌握基本的习作开头方式,能对读者充满召唤力;4.能熟练运用常见的结尾方式,达到画龙点睛的表达效果。
【教学解读】为了打消畏惧习作的心理,教师经常这样说:写作很简单,你平时话怎么说,习作就怎么写。可是当学生真正面临习作,一种“教学体”习作语式便应运而生,这在习作的开头和结尾尤为明显。譬如一篇题为《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习作中是这样开头的:“电视是人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媒介。当我们每天打开电视机时,总会被缤纷的栏目和多彩的内容所吸引。如果有人问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或许有人会说:‘我最喜欢看《综艺大观》;可能有人会说:‘我最喜欢的看《动物世界》。可是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湖南电视台每周六晚八点准时播出的《快乐大本营》。”明明可以开门见山,一语中的,可是小作者却拿腔拿调,故意兜圈子。学生这样做不是天性使然,而是被当下中小学写作教学中所推崇的“文艺腔”所害,这样的“文风”会对刚刚步入写作的儿童产生误解:写作就是不让人好好说话,书面表达和口头说话大不一样。因此,当下的习作教学,要打消儿童对写作的畏惧感,首先就得摒弃“文艺腔”,在习作的开头和结尾让学生有话直说,减少无谓而矫情的铺垫,减少老套而苍白的抒情,用“人话”替代“神话”,用“真话”取代“套话”。
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引导儿童掌握基本开头和结尾的写作技能。譬如写人类习作的“开头”描写:
叙事式开头:19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像平常一样,把“诺曼底”号轮船从南安普敦开往格恩西岛。(苏教版六上第7课《船长》)
反差式开头:他在轮椅上坐了40年,全身只有三根手指会动,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言合成器来实现。然而,他撰写的科学著作《时间简史》在全世界拥有无数读者。他就是人称“宇宙之王”史蒂芬·霍金。(苏教版六上第10课《轮椅上的霍金》)
背景式开头:在林肯当选美国总统的这一刻,整个参议院都感到尴尬,因为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当时美国的参议员大部分出生名门望族……(苏教版六上第21课《鞋匠的儿子》)
插叙式开头: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苏教版六上19课《钱学森》)
在一套教材的一册中写人文体就有四种以上开头语体,小学阶段的两百多篇课文中,写人的文章至少包含十种以上的开头方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不断感触,不断比较,不断积累。
标准六:题材新实
【具体指标】1.选材新鲜而细小;2.熟悉的材料能有崭新的表达视角;3.材料真实,是亲身经历,并且印象深刻。
【教学解读】题材老套,已经成为当下习作教学的一个“顽症”,由于受“内容积极,思想健康”的传统习作评价标准影响,一些小学生在选材上追求所谓“有意义”的“高大上”内容,导致一些真实的、源自儿童自身生活的“微观故事”常常遭到遮蔽。好的选材其实就是好的写作视角,能让习作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习作选材贵在一个“新”字,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人无我有”——别人从来没有写过的,而这个素材源自小作者自身独特的经历和生活,譬如一篇《做腐竹》的习作中:“奶奶将豆浆倒在白布里,在下面放上托盘。那白白的豆浆从布袋里流出来,没有一点杂质。过滤好了,外婆便把那又深又沉的托盘端到已经烧开的锅旁,将豆浆倒入热水,再用木勺搅拌均匀。不一会儿,豆浆在锅里结了一层薄薄的浆皮,颜色黄黄的,看起来滑滑的,外婆接二连三地用手轻轻地将它们‘揭起来,‘拉出热锅,晾在竹竿上,那浆皮不一会儿就更黄了,看起来有些粗糙”。这样的经历和体验,不是每个儿童都有机会的,能把自己第一次经历独特生活事情写下来,这就是“新”。二是“人有我特”——这样的素材在同龄人生活中都有,但是每个学生在故事中经历不同,感受不同,将这“不同”写下来,这也是别样的“新颖”。譬如有一个学生去无锡灵山大佛游玩,她没有将视角放在雄伟壮观的“大佛”上,也没有放在金碧辉煌的“梵宫”里,而是写了焦急难耐的“排队”:“我们站在人群里,以每分钟0. 1毫米的速度挪动着,头上还顶着一个毒辣辣的太阳,不一会儿,汗就把衣服弄湿了一大片。好不容易到了我们刷身份证了,却发现奶奶和妈妈不见了。打电话一问啊,原来爷爷一直跟着我,而我又一直跟着爸爸,我俩在前面走得快,把奶奶和妈妈给甩了。又站在那等了5分钟,才看见2位小短腿出现在人群里。看完佛手,我们准备去抱一抱佛脚。可要抱佛脚,还得排队。虽说只有3米长、2米宽的队,我们却排了15分钟,只听爷爷用标准的宜兴话说:‘这种地方,玩都要排队,还不如让我回家种田呢!我们都一下子笑开了。又排了10分钟,终于进去了,可在电梯口,又排起了长队。好不容易到了佛足前。可我却早已没了抱佛足的兴趣。”(《出行排队记》顾明月)同样是“游记”,别人都在写“积极一面”,譬如看到的景色是如何美丽,游览的心境是怎样的愉悦,而小作者写的却是“消极一面”,人多出行难,拥堵心中急。这样的表达别具一格,同样值得珍视。
当然在追求的选材“新”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另一个字——“实”。这里的“实”也有两层意思:一是“真实”,不能为了独树一帜,而胡编乱造,这种现象在应考的习作中屡见不鲜,为了博得阅卷教师的同情,编造“父母双亡”的悲情故事,稍微有一点生活常识的读者,就能在这貌似“情真意切”的文字中看出“千疮百孔”的逻辑漏洞。二是“实在”,只有亲身经历的事件,只有亲眼所见的事物,才会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细节表达”,才能做到“内容具体”。譬如一篇《买“三白”》习作就写得很实在:“我们想要的那条白鱼十分机灵,看到人手上来了,就四处逃窜,边逃还边扇尾巴,搞得水花四溅,好像是为了把自己和同伴们混在一起。好不容易抓住了它时,它又用尾巴狠狠地扇了一下那人的手,身子一扭,就从手里滑了出来,又落回了水里。”如果小作者没有亲身遭遇,只是作壁上观,那么笔下的文字一定是轻描淡写,哪会有如此的栩栩如生?
标准七:感官丰富
【具体指标】1.写作过程中,能让自己的感官参与表达;2.能做到实在事物与自身的联想相结合;3.能将多种感官的体验融会贯通在叙述中。
【教学解读】一篇内容具体、描写生动的习作应当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即如见其人(物)、如闻其声、如嗅其味。要做到这样的“原型还原”,习作者就得将自己的多种感官所获取的信息用文字进行纤悉无遗、淋漓尽致的表达。因此,在习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训练学生将多种感官参与到观察、经历、表达的活动中,以丰富儿童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譬如味觉体验:“最后一道菜是人人必点的压轴菜——西多司,这是一道西式菜,是在香酥的烤面包里塞上牛肉和生菜,一口咬下去,一种快乐的味道便在口中荡漾,香酥的面包仿佛在舌尖上跳华尔兹,而牛肉和生菜,就好似两个小天使,在口中飞来飞去,回味无穷。”(《美食之旅》薛天棋)
譬如听觉体验:“肚皮里的‘狂欢者——蛔虫好像在两军交战,在抢肚子里仅存的一点点食物,好激烈;又好像在开演唱会,迪斯科跳跳,卡拉OK唱唱,声音越来越大,弄得我肚子咕咕叫!”(《美味早餐》王颖)
譬如视觉体验:“虫虫是个六个月大的男宝宝。他的手臂一节一节的,就像两条肥肥的毛毛虫;他的腿也是一节节的,肥得有些离谱,真像两串大大的火腿肠,忍不住想咬一口。这么肥的身材,叫‘虫虫这个名字再合适不过了!”(《可爱的虫虫》季谢其乐)
当然这些体验还可以混杂在一起:“随着‘嗞——的一声响,牛肉开始了‘大变身。锅中的油欢快地跳跃着,并伴着‘嗞嗞的欢呼声,积极地为牛肉换上金黄的新装。我用锅铲,积极翻动着逐渐金黄的牛肉,一股浓香飘来,令人垂涎欲滴。终于牛肉完成了‘变成,现在光荣地成为了‘黄金牛排,关掉火,牛排仍还发出‘嗞嗞声,好像在召唤我‘吃我吧!趁热好吃!”(《煎牛排》朱子奕)
当儿童的感官都被调动起来,各种丰富的联想也紧随而至,他们自身的体验就会饱满涨溢,自然笔下的文字也会具体丰盈、生动鲜活。当下的习作教学经常向学生提出“具体生动”的要求,可是如何做到“具体生动”,教学指导却语焉不详。其实,调动学生的感官,丰富学生视觉、听觉、味觉等方面的体验,就是通往“具体生动”这个表达目标的可行之路。
标准八:感受独特
【具体指标】1.经历能产生与众不同的感受;2.在感受表达中做到细微而富有联想;3.主观感受要与客观描述紧密结合;4感受贵在真实,富有真情。
【教学解读】同样事情,同样景物,在不同人眼里关注的视角不一样,所产生的感受也不一样。有一句经典名言说得好:“一百个读者眼里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有的高大,有的矮小;有的英俊,有的丑陋。每个儿童的兴趣、爱好不一样,每个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不一样,因此,审美取向也千差万别。当下的习作指导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师喜欢用自己的视角“绑架”和“控制”儿童的视角,将五彩斑斓的儿童世界聚集在一个“点”上:一起“走”,一起“看”,一起“听”,最终一致“写”,儿童天生的观察兴趣和表达欲望在此过程中丧失殆尽。因此,指导儿童写作,其实就是捕捉各自眼中、耳中、心中那个“不一样”,做到“人尽其美,各美其美”。
小作者周佳艳的《清炖的花鲢鱼》中“鱼头爆锅”的火热场面是通过她细腻而生动的感受表达出来的:“锅烧开了,鱼头一放进去,油锅便沸腾了起来,那场面,像一万多人的掌声,震撼人心,又像瀑布一泻千里,令人惊叹……等爆得差不多了,爸爸便在锅中倒入三大杯自来水,那震撼人心的声音便慢慢消失了,就好像观众们在静静等待下一个精彩节目的到来。”将锅中的热闹比作“掌声”、“瀑布倾泻”,小作者的“通感”让成人无以伦比、望尘莫及。
再读小作者夏静薇的《起晚之后》中与时间赛跑的激烈场面,通过独特的感受描写,让读者感同身受:“一路狂奔,心中的烈火也渐渐燃烧了起来,心里就像无数的蚂蚁,在热锅上乱转。妈妈呀,你的破手机怎么这么不争气,在关键时刻死机;老师呀,为什么要规定7:30迟到,上课明明要8:10?我恨不得长出一对翅膀,飞到学校去,此时,耳边呼呼生风,路边高楼、店铺纷纷向后倒下,每一秒都是金,在它们流逝的瞬间,留下的是我飞奔的身影。偏偏在我到达路口的一瞬间,红灯无情地亮了。一边是文明公德,一边是早点到校。终于,因为个人私心,我选择了后者。我在心中默念了无数遍‘对不起,然后飞奔过去。那一刻,我感觉脸上有点烫手;那一刻,我的心里仿佛有一个醋瓶打翻了,满是酸楚;那一刻,我感到无数指责的目光汇聚在我身上,仿佛要把我烤焦!”一路奔跑,一路感触至深:先是内心焦灼——“烈火燃烧”、“蚂蚁乱转”,然后转向莫名责怪——“妈妈手机死机”、“老师早到规定”,紧接着就是环境映射——“耳边生风”、“高楼店铺倒下”,最后是选择后的自责——“脸上发烫”、“心里酸楚”、“目光汇聚”,这一切并非是真实客观的描述,而是内在的主观感受。作者在一路狂奔,读者的心也跟着惴惴不安、气喘吁吁。
标准九:言语鲜活
【具体指标】1.习作中有比喻、拟人等常见的修辞方法;2.能恰当引用一些谚语、歇后语、古诗句以及网络用语等;3.能活用“词性”,让语句幽默风趣。
【教学解读】身处童年的儿童,他们的言语表达从来就不会中规中矩,他们之间的言语交往有着特殊而独特的“密码”——俏皮、鲜活、灵动,这成为儿童言语的品质特性。透过儿童鲜活的言语,就会发现在其背后隐藏着“技术妙招”:
一是“比拟法”:“我将鸡蛋平平摊在热油锅里,不一会儿蛋宝宝便换上了一身柠檬黄的笔挺‘西装,正等待着我的‘垂爱。接着,我把一碗大米淘洗干净,放在砂锅里熬,利用熬粥之余把炒鸡蛋、火腿肠、皮蛋、青菜切成丁儿,‘群英荟萃在一个盘子里,等锅爷爷‘吞云吐雾之时再来个‘天女散花,满锅生香的‘大补粥就次画上圆满的句号”。(《美味早餐》王颖) 片段中的“西装”“垂爱”“群英荟萃”“吞云吐雾”,将原本枯燥而平展的“煮粥”过程“动画”了,变得妙趣横生、情趣盎然。
二是“仿写法”:“面糊里出现了几个小泡泡,直径大约只有半毫米左右,但不出一会儿就越来越大,越来越大,像个小孩子在吹泡泡糖一样,当吹到像个大弹珠时,就‘啪一下破了。与此同时,许多小泡泡‘出动了,不一会儿,这里动一下,又一会儿,那里也动一下,就像一条条鱼儿在与你捉迷藏,一会儿在这里吹个泡泡,一会儿在那里吹个泡泡,看你怎么捉住它。这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鱼戏泡泡东,鱼戏泡泡西,鱼戏泡泡南,鱼戏泡泡北”。(《发面》陈译天)在这个片段中,小作者巧妙仿写古诗《江南》中的句式,将发面过程中出现的小气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也将小作者心灵深处的“顽皮”的童性外化得一览无余。
三是“故事法”。“天空很高,很远,白云像轻纱一般,飘落天上。月亮像一个蒙着白纱的阿拉伯姑娘,津津有味地欣赏着大地美景。这时有一片云彩过来了,一下子遮住了月亮的视线,月亮很不甘心,在云朵里不停地穿梭,拼命想把皎洁的脸庞露出来。可白云好像故意跟他作对似的,始终挡在月亮面前。也许月亮认输了,也许月亮已经累了,它一动不动,直到被云完全遮住,再没有出来过。”(《月色》张羽璇)明明是写景状物的习作,但是小作者却展开丰富的联想,将景物之间有机地串联起来,生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趣的故事场景。这样的表达方法,符合儿童的主客一体化的认知特征,也是儿童游戏天性的言语化呈现。
当然,让习作中的言语变得鲜活,还有很多种表达方式,但是,对于一个写作中的儿童来说,鲜活的言语从来就不是有意借助具体的方法来实现的,而是一种自然、本真、率性的流淌。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我们不能用所谓“规范正确”“健康向上”的言语写作标准来束缚儿童的表达,应当鼓励儿童“我手写我口”——怎么想就怎么写,让“原生态”的儿童言语自然舒畅地表达出来。
标准十:读者明确
【具体指标】1.小作者在写作中能意识到习作写给谁读;2.在写作中能主动面向读者进行表达;3.借助本次习作可以达成一定的语用目标;4能借用一些基本的表达知识技能来增强“语力”。
【教学解读】小学阶段是儿童是刚刚步入写作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师,一定要言之凿凿地告诉每个儿童,习作是写给他人读的,习作是有作用的。为了体现习作的作用,应当围绕着一个清晰的主旨来写;为了让读者读得懂,应当文从字顺、条理清楚;为了吸引读者关注,必须让自己的笔下的人物鲜活、有趣,让故事曲折、精彩。这种为读者写作,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应当在一个儿童学习写作的初期就逐渐形成,并且在写作过程中时时刻刻处于一种与读者潜在的对话状态。读者意识对一个学习写作的儿童真是不可或缺,这是一个人形成正确、积极写作观的重要途径。基于这样的认知,在考量小学生习作的质量和言语表达素养时,应该将每一篇习作的“功能性”作为一个基本的因素。
一是导游。对于游览类的习作,写作者应当面对的读者是“游客”,而自身的角色是“导游”。作者在描述景物时,要不断关注到“游客”的存在。譬如在《畅游巧克力乐园》一文的开头:“伙伴们,我知道你们都是巧克力忠实‘粉丝,在巧克力面前都是十足‘吃货。这样吧,我带你们去上海世博园的巧克力乐园吧,一定让你大饱眼福,大饱口福!”
二是推广。在写作状物类习作时,写作者的角色应当转化为“推销员”,面对的读者是“消费者”,应当极力将事物最有特点、最富特色的一面向对方进行推荐,以引起对方的关注。譬如在习作《拼盘展示会》中,小作者是这样向伙伴推荐自己的“创意拼盘”的:“你知道什么是‘红遍天下吗?告诉你吧,就是我们小组精心设计的水果大拼盘。看,天边夕阳慢慢地下沉,好不悠闲。它映红了山下的一条清澈的草莓汁小河,红得像鲜血。岸上是形状各异的红苹果‘鹅卵石,沿路向前走着就会看到一个小而圆的‘小番茄喷泉,飞溅的水花被夕阳染红了。置于这样的美景中,你是否陶醉了,你是否产生品尝‘红遍天下的欲望?”
三是解释。当描述一件稀奇、特别的事件时,小作者以“解释者”的角色进入到习作中,而读者则是“疑惑者”或者不知情的“打听者”,“解释者”竭力将自己的讲述充满“悬疑”,以满足“疑惑者”、“打听者”的好奇之心。在习作《震惊三秒钟》中就有类似的描述:“大街上,车辆川流不息,突然‘嘎——吱——一声刺耳延长的刹车声响彻云霄,你再看看司机们,纷纷像鸭子一样将脖子伸到了车窗外,眼里充满了惊恐;再看看路人,他们的表情就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嘴巴都呈‘O型,眉毛微微下压,有些不知所措。一秒钟、两秒钟,大家都在期待着真相的出现!就在这一瞬间,一只小狗从车底连滚带爬地跑了出来,先是像马戏团的小丑在表演翻筋斗,后来像是走散了的孩子哭喊着找妈妈,最后像是脚底沫了油似地消失在人行道上。原来,是这只横穿马路的小狗闯的祸呀!”
四是说服。当说明一种事物的益处时,小作者可以从一个“说服者”的角色进入到习作中,用文字向“劝服者”表达自己的意愿,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可或帮助。譬如在《神奇的“跳舞毯”》一文中,小作者是这样“说服”妈妈的:“妈妈,买跳舞毯我可不是为了我自己,你不是一直为你的肥胖担心吗?有了跳舞毯,你就不要天天晚上出去跑步了,即使刮风下雨,也可以保证你的体重不会增加一丝一毫。特别是放长假的时候,你不用无聊地看电视剧了,不用劳累地逛街了,可以利用跳舞毯,跟着音乐载歌载舞,既丰富了生活,娱乐了精神,又锻炼了身体。你知道了,何德荣家自从买了跳舞毯,全家一年都没有一个人生病,她的妈妈现在已经拥有‘小蛮腰!这样的‘减肥利器、‘娱乐法宝,赶紧买吧,还等什么?”
五是分享。写作以作者为主角的故事时,不妨以“讲述者”的姿态出现在习作中,读者就是对这件事感兴趣的“分享者”。在分享故事的过程中,要尽量考虑将“听众”带进故事中,要不断激发“听众”倾听的欲望。在这种类型的习作中,在故事的开头,要设“疑点”,让分享者情不自禁地卷入文字中;在故事的发展中,要遇“难点”,以调动分享者的阅读期待;在故事的高潮,要有“笑点”,以让分享者产生强烈的阅读体验;在故事的结尾,要存“拐点”,以让分享者意想不到。
面临“读者”进行写作,首先是习作教学要设置“功能语境”,给习作者一个清晰的语用目标和应对读者,长此以往,读者意识自然根深蒂固。
在这十大评价标准中,前五者是基础性达成标准,这是小学生习作教学应当坚守的“底线”,旨在让每个儿童热爱写作,在小学阶段获得常规的言语知识、养成基本的书面言语能力;后五者是发展性优化标准,引导每个儿童的写作兴趣向更深处漫溯,逐渐形成自觉地写作意识,拥有一定的言语素养和表达智慧。
(编辑:郝婵)
社会大课堂 德育新阵地
从今年新学期起,北京市百万中小学生有计划地走出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北京市颁布的《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所有中小学要把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实践学习列入课时计划,时间不少于全部学时的10%。而实施这一计划最主要的校外资源支撑平台,正是北京市历经6年精心打造的社会大课堂。
“社会大课堂已经成为北京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阵地。”北京市教委委员李奕说。
摘自:《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