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2015-01-13张金莲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高中历史新课标

张金莲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施行不同的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摆正教师与学生的主导和主体关系,努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4-0449-01

历史构成于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和人类活动的整个领域。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扎实的历史知识。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应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1.高中历史教学应着重抓好的环节

1.1狠抓基础,正确处理实际与其他能力的关。历史是一门知识较强的科学。教育学的优劣,首先取决于对历史知识的实际。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而知识又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谈不上通过设计新情境,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揭示其本质。

1.2把握精髓。列宁在《辩证法的要素》一文中把对立统一法则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毛泽东在《矛盾论》一文中指出:"把握住这个核心,就把握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辨证法。"由此说开去,在历史中也有一个教给学生们如何把握某些历史问题的核心和精髓问题,只要把握了这个金钥匙,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3纵横联系。历史是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主要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纭多变、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间彼此都不是孤立的,具有一定的某种必然的联系。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联,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势。

1.4贯穿鲜明而深邃的主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中必须始终贯穿的鲜明而深邃的主题。在教学活动中贯穿这一鲜明主题,不能仅满足于制作图表,史实讲述得形象生动,观看电影电视,参观历史史迹及风景胜地等这些具体活动培养的朴素的情感,而要把这种朴素的情感升华到理性高度,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做,在历史教学中包含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就起点高,理论深刻,政治思想强,情感内涵浓烈。

2.依托教材改革历史教学内容

2.1理解归纳理性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与概括,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认识程度,是理解历史知识的起点,也是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它分为史实概念和理性概念两大类,前者教材中一般有较详细的介绍,后者却大都没有系统的、完整的定义,而是寓于分散的历史知识的表述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深层次理解和高度概括,促使其真正掌握要领。

2.2追根求源,理解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任何历史事件的产生的发展都是有其原因的,事物的原因反映着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现行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和知识编排顺序等缘故,有的历史事件的原因分析得不够全面,如中国史的许多重大事件没有从国际大背景去分析,有的历史事件没有分析其原因,只是在事件发生的一些历史现象的表述中所隐含。对于这些教材分析不透或根本没有分析的原因,也必须视为课堂的内容。教师要在全面理解把握的基础上,善于使用"为什么",把学生带入探究性的学习领域中。

原因的分析可依据具体的历史事件,首先确定是寻找根本原因与具体原因还是内因与外因。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外因是导致事件发生的决定因素,一般要看与该事件相关的根本矛盾。历史事件的具体原因和外因,是影响事件发生的诸客观因素,一般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去寻找。其次再分析与该事件相关的历史内容。

2.3强化史实理解,揭示内在联系及规律。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研究,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历史才成为科学。我们的教材虽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编写的,但对大量史实的表述与评论,只是体现某一观点,且分散在各个不同章节中,缺乏系统完整的表述,许多问题使学生难以理解。这就要求在教学中,特别是复习课上,把有关史实归类总结,然后揭示内在联系及其规律。

2.4挖掘思想教育素材,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思想教育是历史教学的三大基本任务之一。教材中体现思想教育的素材很多,但大都是隐性的,靠教师去挖掘,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选取恰当的时机实施。目前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浅层次的说教式、硬性灌输、贴政治检签等简单做法,结果不仅难以改变学生的心理定势,反而会加剧他们已有的逆反心理。因此对高中学生来说,思想教育要坚持理解知识、提高认识、培养情感的有机结合,达到潜移默化、以史为鉴、知书明理的目的。

当确定某一历史事件为思想教育的素材、拟定和实施思想教育时,应注意把对知识的准确理解作为载体,情感的培养为目标,提高认识水平和鉴别能力为二者的纽带和桥梁。

3.对高中历史教师的建议

首先,历史教师要经常钻研历史史学著作,要做到临绝顶,览众山;其次,历史教师要弄懂教纲、教本、理清线索,形成教材的知识框架。只有这样才能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做到深入浅出,使课本知识简约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再次,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起码要熟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有关原理,还要掌握一定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现代科技方面的常识性知识,要具备一定水平的语言文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欣赏能力,其他如音、体、美等一般知识,都是高中历史教师做到博学多才所不可缺少的。

语言艺术技巧,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流畅、生动、有趣。比如当讲述那些在山河破碎之际舍生忘死、为国捐躯的仁义志士的业绩时,历史教师的语言应具有深沉悲壮之美;当讲述人类历史上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时,历史教师的语言就应充满流动的诗韵之美;而当讲述那些历史上波澜壮阔的人民斗争或战争经过时,历史教师的语言则应具有生动形象之美,使学生深刻领略到历史教育的语言魅力。优美的语言艺术,如果再配上历史教学中适宜的历史幻灯片或挂图等,更能生动地再现广泛而丰富的历史内容,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并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能直观地学习、识记众多的历史知识,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领略历史的无限风光。

高中历史教师决不应满足于做一名合格的教书匠,而应尽自已的全部心力,努力做一名理论水平、文化素养、实践能力等集聚一身的教育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施行不同的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还要摆正教师与学生的主导和主体关系,努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当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潮流中,高中历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修养,以适应历史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求真谛,进一步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为高中历史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高中历史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