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与培养

2015-01-13黄春凤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阅读能力培养发展

黄春凤

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时代赋予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任,也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之一。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有人认为学习语文目的唯在写作文,而读书作为语文只必备,……。我则语之以读书亦为目的的。老师能引导学生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大。""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吞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些比较难以捉摸的阅读程度。"可见,研究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阅读能力;发展;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4-0140-01

本人从事语文教学近二十年,静观这么多年来学生的阅读情况,的确不容乐观。而从最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卷看,现代文阅读能力测试都占很大比重。但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的平均得分却很低,如何才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的能力呢?我认为,关键是必须认识到,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我们不能单一地认为,这是某一阶段的事。

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一般要经历由语言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由外表到内部、由部分到整体的理解,再进一步由整体到部分、由内部到外部、由内容到文章表现形式、由思想到语言的理解。只有经历了这样一个循环的心理活动过程,才是全面地完成了一篇文章的阅读理解过程,才能真正认识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阅读能力是顺利地进行阅读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在阅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结构系统。近年来,中外研究者一般认为,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鉴赏力等是构成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是从形式到内容认识文章的意义,解决的是文章是什么的问题。鉴赏是从内容到形式,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是非好坏和表达技巧的优劣高低,解决的是文章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鉴赏也可以说是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此外,记忆力和阅读速度等也是构成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

提到阅读自然会想到作品,对我们来说,每篇作品都表现了作家个人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作家以其鲜明的个性、风格、独特的创造力,为读者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性情气质以及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解读作品,以此培养我们的想象力、领悟力,从而体验人生价值,提高自身素质。对于学生而言,语文课文处于阅读的首要位置。但学生往往对课文感到厌烦、腻味。他们对语文做了这样的解释:语文即文章,是阅读提示加课文、练习;是白话文加文言文;是课文加作文……学生的理解,也是语文对课本的诠释。应试教育把语文当成敲门砖,让学生感到厌烦,拒课文于千里之外。固然,中华民族几千年留下的精彩文章是语文,而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格言、警句、铭言、评书、笑话、歌词、相声、家书、日记,甚至遗言、悼词等等,又何尝不是语文的精华,需要我们去阅读、品味呢?那么,怎么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做到"读"占鳌头,体现语文的人文性能?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自读与教读结合,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质量

自读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独立的钻究课文、理解课文,这是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过程。教读是由教师对学生作必要的启发、点拨和讲解,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进行阅读训练。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读是为自读服务的。自读既是教读的基础,也是教读所追求的目标。一方面,通过教读,教师给学生以必要的讲解、释疑、示范和讲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技巧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学生的自读能力的提高,又强化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并给老师以反馈信息,从而促使教师调整、改进后继教学内容、步骤、方法和进度,促进教读取得更好的效果。当然,自读要明确学习目标,深入钻研,积极思维,质疑问难,展开讨论。教师要在阅读方法、步骤、规范、心理训练等方面作合理的安排,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练习和实践。自读和教读是课堂阅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如:在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在学生自度读的基础上,老师应引导学生体味作者对琅琊山、酿泉、醉翁亭的秀丽环境的赞叹,以及对山水间一日朝明暮暗,四季中春花幽香、夏木繁茂、秋霜高洁、冬溪枯竭,水落石出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的赞美,是为了写滁人游之乐,客宾宴酣之乐,禽鸟山林之乐的人情美,用景美、人情美表达自己的虽仕途不顺,单仍能"与民同乐",以百姓的丰衣足食、安乐怡然为自己的快乐,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明确了读的目的,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阅读的兴趣也如脱笼之鹄。

2.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朗读、默读、速读、口头复述、背诵、精读、评析等多种形式对中学生进行阅读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示范讲解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深刻的阅读认识,把握阅读要领,提高自我能力。我们仍以《醉翁亭记》为例,先顺读课文、诵读训练语感,体味作者文章中表情达意的语言风格,随后抓住精彩片段:一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精彩片段二: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众人乐、太守乐,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者写"醉"正是为了写"乐",而众多人的乐,也都是为了写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操,这就使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感情,更深一步地解悟作者的情怀。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在《略谈学习语文》中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一种习惯。"只要我们认真考察一下,在学校里,学生阅读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应养成哪些阅读习惯呢?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养成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要训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如圈点批划、摘抄要点、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

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善读者善用工具书。要教会学生在预习、自读、自学的过程中,运用工具书,解决遇到的问题。

阅读卫生的习惯。要教育学生在正确处理好阅读与环境、阅读与自身健康的关系,讲究阅读卫生。

4.重视课文阅读的指导

自古以来,教育家们就十分重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内阅读的补充,而且对课内阅读会起到强化和促进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大量的、多种方式的课文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知识和方法,就能逐步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课外阅读的自由性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认真的指导。

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读物。要给学生推荐那些思想内容健康、能鼓舞学生上进、语言文字规范堪为楷模的读物。读物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与课文有联系,使课内课外相互促进,同时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阅读水平。读物的种类和类型尽可能要广泛多样,使学生广采博收,扩大知识面。

及时检查评比课外阅读的成绩。其形式大致有:调查统计阅读篇目、字数、笔记、卡牌等;举行阅读竞速、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卡片、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

有针对性地指导阅读。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目的和水平,教师要采取不同志指导方法。如集体指导,个别性指导,指导写读书笔记等。

总之,通过语文阅读教学的系统、科学的训练,最终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逐步的提高。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阅读为本,以学生自读为本"的阅读教读思想,坚决克服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阅读教学不阅读、尤其是不让学生阅读的弊端。

猜你喜欢

阅读能力培养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