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要鼓励学生友善用脑
2015-01-13卓玛措
卓玛措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2-0185-01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不能过重,但要学的知识又确实太多,要使两者和谐,必须改变"教"和"学"的方法,实现乐学会学。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友善用脑",以清新的理念,全新的思维,给学生以豁然开朗的感觉;以下,我结合教学实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1.创设轻松和谐、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总认为数学课是枯燥乏味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课前,教师只要注意观察学生,用一句嘘寒问暖的话语、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段轻松愉悦的音乐,就能及时的调整学生情绪,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可是,我们现在的课堂,总是要求小学生两手放端,身子挺直,聚精会神。但学生是否真做到了聚精会神吗?我们可以试试废除了这些所谓的规矩:渴了,喝水;累了,站起来活动;思考时,可以趴在桌上冥想。教师用微笑面对每个学生,恰当地鼓励、表扬学生,适当地给学生减压,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进而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调动多种感官,丰富的课堂教学
在"友善用脑"的课堂教学中,有音乐、运动、思维导图、冥想、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以自己的方式记忆等。学生的学习主要依赖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和运动知觉。学习新内容时,不同的感官有不同的感受效果,参与学习的感官越多,能被利用的大脑通络也越多,从而建立起更多的神经连接,使更多的记忆被轻松的记下来,不仅变换了学习的方式,整合了信息接收的功能,而且满足各种学习风格的要求,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手段。
2.1 数形结合,化繁为简。图画普遍受到孩子的欢迎。因为图画是形象的,儿童是通过形象认识世界。数形结合就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对应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换,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鸡兔同笼"是中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也是奥赛的题材,现在安排在新教材五年级中。如果采用数形互译的画图法解,有几个头就画几个圆(表示动物的头),然后每个头下加两条腿(表示鸡有两条腿),剩余几条腿就再添在小动物身上,每个添2条(原来的鸡就变成了兔)。这样就连二年级的学生都能解答,并且可以从画图法引出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2.2 聆听音乐,乐学会学。音乐属于多感官教学中的"听觉"效应。它能够调节人的情绪,令人轻松、愉快、舒畅;或精神振奋、积极向上;实践证明,音乐可以为课堂营造有益的课堂气氛,运用恰当,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如我校王老师所讲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中,课前播放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嘻唰唰》。此歌欢快的曲调不仅可以调整学生的紧张情绪,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歌中唱的"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拿了我的给我还回来"蕴含了本节课中运用倒推法解决问题的精髓,让学生在潜台词中去感受如何运用的倒推法。
2.3 思维导图,有效总结。思维导图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记忆的有效方法。它和以往枯燥单调的提纲不一样,它更加有血有肉,个性化的设计、形象生动的画面都会给学生提供清晰的记忆线索,而且学生还很喜欢进行这样创作的。如我校张老师在教学六年级的复习课《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如何让学生一眼就能看出平面图形周长、面积计算之间的联系,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中,张老师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平面图形组、立体图形组。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理清了知识间的结构关系,通过小组合作、绘制了自己的思维导图,在全班的反馈交流中,再互相补充共同完成了"几何图形"的思维导图。
3.打造智慧的团队,有效的合作
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科学的,但未必是学生易于接受的,而学生间的交流往往是零障碍。而且小组合作有诸多优势,例如学生在一起学习不会感觉孤单,上课一起讨论可以取长补短促进共同发展,讨论后彼此更加有信心,即便最终的答案是错的,也不会觉得很丢人,因为是大家共同的"智慧结晶"。因此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现在的孩子比以往的孩子更加"实惠",他们不会对老师一如既往的评价"好、棒......"感兴趣,所以为了激励他们回答问题,在课堂上我采用积分制,课下做统计,一个月进行一次汇总,以小组为单位分两项进行物质奖励,意识上课踊跃回答问题奖,一是计算优胜奖,奖品不用多么昂贵、一粒糖、一块擦皮、一本本子、一根铅笔等均可。有了物质的刺激,学生更有了积极性。半年尝试下来,我感觉有很多好处:为了给小组加分,以往一些胆小、害羞的学生,敢于大胆站起来了。二是以往一些计算慢、粗心的学生,在小组成员间的相互督促下,计算速度、准确率得到提高,有益于打造智慧的团队及和谐课堂。
在友善的课堂上,教师是友善的,学生是友善的,课堂的氛围也是友善的。在这样一个大的友善环境中,我们的课堂效率怎能不提高呢?我们的课堂怎能不活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