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农村初中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

2015-01-13李劲松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范进中习惯课文

李劲松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4-0080-02

课程改革的春风,使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但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却难有起色,农村学生基础薄弱,阅读面狭窄,视野不宽,这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直接影响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那么如何解决这种现状呢?我在长期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以下几点。

1.充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我一直认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多少知识,而在于善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内心求知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在日常的繁琐的教学中,我注意能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来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着重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2.传授阅读方法,培养语感体验

传统的教师主体地位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已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是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引导,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去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深埋内心的求知欲望。

我想,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应该是他们自由畅谈的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农村学生尤其注重这点。

3.变"满堂灌"式教学为"开放多元"式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农村的学生受到知识面和其它的种种限制,必定会存在许多疑难问题。这时我们教者应准确把握课文的重难点,对于这些疑难问题,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加以解决。探讨遵循的原则是:一要有探讨的价值;二要能解决课文的重难点。

例如我在讲《范进中举》时,设计了三个问题供学生讨论:(1)从众人对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看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2)从文中找出范进中举前后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的语句;(3)从重点人物(范进、胡屠户)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一两个问题分小组加以讨论。每小组选取一个中心发言人进行交流,以发挥集体的智慧,多角度解读课文的深层次信息,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所得,并使他们在讨论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这一过程实质上促进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是逐步培养了学生自行设置讨论问题的能力。

4.合作探究——赏析重、难点

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能是最一劳永逸的,这比教给学生某一正确答案更有价值,而如果只满足于对教材只字片语的分析讲解,甚至直截了当的告诉学生结论,都是极其错误的。

那么,怎样才算教会学生阅读了呢?叶老早有精辟的论述:"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 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才能充分地获取阅读信息,也才会在课外自由而有效的阅读。学者程千帆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看似笨拙,实巧妙。"不仅要熟读,而且要背诵。这就是最实用的阅读方法。

东晋名士陶渊明先生在其作品《五柳先生传》中说得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课外阅读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了解式阅读,只了解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方法即可;一种是涉猎式阅读,即随手翻开一份杂志、一张报纸、一本文集,从有关目录和标题中去发现自己需要的或感兴趣的内容。

5.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将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外

叶圣陶先生在许多文章中都谈到了培养学生习惯的重要性。他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因此,关键是要让学生以主体的姿态在阅读的实践中历练。

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结合课文向学生介绍优秀的课外读物,如在教《皇帝的新装》时,介绍他们看《安徒生童话》、学习《范进中举》时指导他们看《儒林外史》,讲《白杨礼赞》时向他们推荐《子夜》……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字词,品味优美的句子,感悟人物形象并写出自己的体会,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阅读习惯里去,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总之,只要方法得当,准确把握农村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竭尽全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范进中习惯课文
“范进中举”现实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上课好习惯
背课文的小偷
艺术的构思,绝妙的讽刺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范进中举》人物形象的悲剧色彩和醒世意义解读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