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学生差异性资源,构建相互学习共同体

2015-01-13张晓东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学生差异学习共同体教育资源

张晓东

摘要: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且动态发展的。学生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价值。基于学生差异性而构建的学习共同体是高质的、高效的。学生的生活体验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学情境资源;分享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全面提升;教师在引导构建学习共同体中要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实效。

关键词:学生差异;教育资源;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4-0049-01

构建"学习共同体"并应用于日常教学,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此理念已深入人心。许多教师也在实践,但也存在很多误区,导致执行效果并不理想。我校地理组老师设置研究专题,经过不断实践,从多角度诠释和演绎学习共同体的内涵。本文主要从学生差异性资源方面,总结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相关实践。

1.共享生活体验,挖掘情境资源,促进经验生长

学生的生活体验是他在具体的、现实的、个性化的生活背景下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一个班级所有学生叠加在一起的生活体验是一种覆盖面是非常广的、信息量非常大的课程资源。如果所有学生的生活体验能够共享,对师生经验的生长和课堂情境的创设所起的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在《新工业区》这节课的教学中,请班级里面各个镇的同学分别介绍所在镇的产业状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得出新工业区的特点,特别是晋江工业"一镇一品"的特点。由于这些是学生身边的体验,当学生在重现或表述他的生命价值时,不仅可以实现知识资源的共享和整合,还能在情感上得到比知识本身更大的教育价值,甚至引起师生、生生之间思维上的强烈碰撞。

2.共享学习成果, 分析自身不足

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样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别是一些开放性的作业,或者一些探究性的学习任务,这些研究成果本身就没有标准的答案,甚至没有标准的形式。各有各的优点,各自之间也可能存在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把这些成果拿来共享,对成果展示者和成果接受者都是一个提升的好机会。

3.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多样,注重实效

小组合作最能体现新课程"关注人"的核心理念,因为小组合作所体现的"学生之间的相互关注"比"老师对学生的关注"更有影响力,学生走出社会要面对很多"老师",但要面对更多的合作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提了很多年,但很多老师只流于形式,忽略了学习要注重实效的本质。

3.1以学生差异或学生共性为基础,搭建稳定学习互助小组。学习互助小组不是老师课堂上临时组成的学习小组,很多老师课堂上很随意地划分小组,这是无效的。学习互助小组不是简单的讨论问题,而是一个稳定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关注、相互学习的一个互动平台。其活动范围应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活动形式也是多样的。这样的互助小组才是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才能"关注"到每一个个体。在搭建学习互助小组上,班主任具有很大的优势。

为了使学习互助小组的效果达到最佳,我在分配小组成员时重点考虑他们之间的互补性,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并采用"看起点,比进步,论贡献"的评价方法,让每个同学知道他的进步关系到整个小组的荣誉,是不可替代的,大大削弱了学生的社会惰化现象。一个学期以后,每个小组的年段平均排名全部上升。在与个别同学交流时,蔡某菌同学说:"我的地理和数学能够有很大的进步,主要是蔡某峰同学对我无私的帮助。"同时蔡某峰同学的英语也有了一定的进步。本学期,我又针对部分学习主动性不足的学生组建了"学习自律提升小组",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互相检查,完成日常科目作业和背诵的落实。

3.2课堂讨论,解决问题。这是大部分老师在公开课上用到的形式,在评课时肯定也会提到这种学习方式,但同样是课堂讨论,效果千差万别。如果是临时拼凑的小组,或者平常老师没有指导,就会有很多学生混水摸鱼,根本不思考问题,更助长部分学生的惰性。课堂看似活跃,实际效果很差。老师应先明确学习任务,在讨论之前,小组成员一定要先独立思考,再把想法表达出来,然后讨论,形成集体意见。如果不这样,那讨论可能就成为一些优秀学生在发表个人意见,小组其他成员特别是一些后进生根本就只是充当听众的角色,这样的讨论还不如教师直接灌输。

3.3课堂争论,点燃思维碰撞的火花。课堂讨论的成果必然要拿来共享,小组成员表述自己组的观点后,各个小组的观点可能不一致,甚至相左。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千万不要放过这种思维碰撞的机会。每个小组形成某种观点,必然有其论据的支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在这种自然生成的小组辩论的过程中,学生思维不断碰撞,学生的差异性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应用。

3.4共同学习,提出问题。课堂上时间是有限的,更广泛的共同学习应该是在课外。在共同学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难度。学生提问,表面上看是一种活动,实际上是学生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学生提问能力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会相互发问,一个小组经过共同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就把问题在课堂上提出,这样老师在把握课堂时就更有针对性。

在学校的教学公开周上,我先布置各个小组预习,并在共同学习的基础上提出小组的疑问。以下是学生提出而我意想不到的问题:

(1)当挤压和侵蚀力一样强时,地表是否会变平?

(2)火山喷发之后是否存在大量的放射性元素?有无价值?是否会造就新物种?

(3)人类是否可以进入火山口,直通地底?

我觉得这些问题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很有创造性。有了这些问题,我的课堂就可以围绕这些问题进行非常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看似不切实际但又非常大胆的想法,一定要给予肯定和激励。如最后一个问题:人类是否可以进入火山口,直通地底。如果把这一个问题简单的处理掉,我觉得是浪费了一个鼓励学生大胆创造的机会。于是我先给他两个A的课堂评价,并且播放了一分半钟的美国科幻片《地心游记》给学生看,做为奖励。(影片内容是:主人公进入地心要返回地表,在火山通道中利用岩浆加热泉水瞬间产生大量水蒸气把他们喷出地表。)并鼓励他:"只要敢想,一切皆有可能,我不能告诉你怎么去地心,但如果你去了地心回不来,影片里的方法可以试一试。"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还没有开始学习本节课内容,但学生的情感已经得到升华,这节课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大大加强。这是学生自身生成的课程资源,深入挖掘为我所用。

4.你问我答,师生共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有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不一定急着回答,可以把这个机会留给学生,这样很好地应用学生的差异性,把整个班级当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这种方式可以演变成小组间相互提问,或者学生之间点名提问。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加以引导和总结补充。这样即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性资源,又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表达。

5.个人帮扶,双方激励

一对一的帮扶,也就是"兵教兵",如果做得好,可以大大减轻老师的负担,减少课后老师对后进生的额外工作。但"兵教兵"往往存在优等生的热情衰减的问题。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双方都要激励,实行捆绑式学习成绩评价,在得到学困生有所改进的心理满足感的同时,要给予优等生实质性鼓励。

猜你喜欢

学生差异学习共同体教育资源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