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2015-01-13毛音音
毛音音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2-0095-0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课文(包括词句,段落,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情绪。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其中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毫无疑问,这极大地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体味。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
1.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通过读,学生与语言多次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读的过程中语言艺术就在学生头脑中积累下来,不知不觉间,内容与文章的写作技巧就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了,一旦用时,就会自然涌上心头,我们也都有这样的经验,儿时读过的名家名篇,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对于其中的一些语言现象早已潜移默化地形成于自己的语言结构中,并且不时地在运用。
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2.朗读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有位教师在教《火烧云》一文时,教师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非常深刻。
3.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备、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需要学生对自己的眼、口、耳、脑进行协调配合。这与小孩子那种"有口无心"式的唱读是有区别的。后者常常表现为能以比较快的速度和正确的读音"唱"出全文的文字,但对自己在"唱"什么却缺乏必要的知觉和监控。甚至被打断后就不知道自己读到哪里了。
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通过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具体到每一次的教学,可以各有侧重,侧重于感情理解的,可以要求学生说出相应人物或作者的情感体验,如列举类似情形下的类似情感体验;侧重情感表达的则需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验,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掌握运用语气、节奏、音高等表达不同情感的具体做法。在低年级,有时还需要对课文做一些加工,例如增加一些描绘表情或态度的提示语,辅助学生读出课文人物的语气和语调。
4.朗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朗读还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学欣赏手段,创设情境。读书朗诗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陶冶。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这样学生在朗读中受到了美的感染、美的熏陶,有了美的欣赏能力,从而也能生成美、创造美。
5.朗读有利于情感渗透和熏陶感染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则配上忧伤的音乐,松鼠和小熊化解矛盾的过程则又配上了欢快的乐曲,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了有好多学生还沉浸在两个小动物纯洁的友谊之中,这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