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双因素理论在高校团学学生干部管理中的运用
2015-01-13王玲艳
摘要:高校团学学生干部是共青团组织先进性作用发挥的有效载体,是团学活动开展的主力军。有效激励团学学生干部对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把双因素理论运用于高校团学学生干部管理过程中,则要求从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个维度着手,在学生保健因素得以满足的前提下,努力创造条件,力求满足学生激励维度的需求。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高校团学学生干部;管理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0-0003-01共青团作为青年中的先进组织,一直受到国家领导的高度关注。作为这个组织中的学生干部,对于团学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发挥,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发掘和培养一支思想积极乐观、高素质、高工作效率的团学干部队伍是团学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实现学生个体对团学组织期望值的途径。
1.高校团学学生干部队伍现状
团学学生干部大多是来自院、系里面的"精英团体",总体而言,他们在思想上是健康向上的,但其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1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处理不当。通过对融智学院团学学生干部的历年期考进行比对和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1%的学生干部不能协调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其中56%的学生将自己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团学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参与上,自己在课余又不愿意自主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结果导致学习成绩差甚至挂科多。另外15%的学生在其位不谋其职,过度看重自身发展,不能很好的履行职责。
1.2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缺乏。调查发现74%的团学学生均依靠个人独立思考来完成任务,32%的团学学生干部团队意识淡薄,部门之间有效沟通不够或者不沟通,导致部门协作能力低下,严重影响了整个组织的执行力和战斗力。20%的团学干部认为考核其优秀程度取决于个人的功绩和表现,他们追求功利主义,内心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同时使得其他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大大下降。
1.3创新和积极进取精神的缺乏。60%的团学学生干部认为工作就是按部就班的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或者按照惯例开展活动,就算是自己的品牌活动也大都是照搬原来的策划和内容。没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日积月累,工作逐渐死气沉沉不说,根本达不到通过活动影响和号召青年学生的目的。
针对以上现象,做好团学学生干部的激励工作,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已是当务之急。高校团学在培养学生干部过程中,不同于企业稳定性强、以盈利为目的的本质属性,但是作为一个组织,两者在管理上存在一些共性:都是针对人实行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最优化的人力资源。团学还存在人员流动大的特点,在短暂的时间里最大限度的调动、激发并维系团学学生干部的工作激情,成为团学管理人员必须要处理的问题之一。而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激励理论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依据。
2.双因素理论的提出
双因素激励理论又叫激励一保健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普遍认为满意的反面就是不满意,赫茨伯格经过调查分析,他认为满意的反面不一定是不满意,也就是满意与不满意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双因素理论认为,激发人的动机的因素有两类,一类为保健因素,另一类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不具备激励人的功能,但却带有预防性、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一般指组织政策、监督方式、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工资等因素。激励因素是影响人们工作的内在因素,一般是指成就感、别人的认可、工作本身、责任和晋升。
在企事业单位中双因素理论得到广泛的运用,首先得建立保健因素,使职工不产生不满情绪。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努力工作。由于团学组织和企事业共同之处都是在于对人的管理,在于对人力资源的最优化调配,因此双因素理沦同样可运用在高校团学学生干部管理工作中。如团学主席团-部长-干事这一组织机构的合理设置就是保健因素,如果不加入相应的激励因素就有可会出现上述三种现象。
3.双因素理论在高校团学学生干部管理过程中的应用
3.1保健因素维度。一是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及工作氛围。建立"团学大家庭"的管理理念,以"情"感人,以"情"管人。以情感作为纽带的基础上,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及领导、老师对他们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只有在被尊重的前提下,才能使他们工作有积极性和主创性。二是建立客观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考评中以"理"服人,以"制度"管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不公平感是产生消极怠工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团学工作指导老师,要建立并不断完善科学客观的考核评价机制。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可以为学生干部的奖惩和评优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则可以为他们提供积极的心理导向。三是引导学生完善学业和职业规划体制。团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团学成员发展的基础上的。引导学生做好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以其自身的职业发展需求作为其自我激励的内驱力,促使其产生持久性的工作热情。
3.2激励因素维度。首先在管理中要适度授权,充分肯定学生干部的能力。被授权的学生干部更能激发起工作激情,使学生工作更有主动性, 有利于学生干部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其次加强工作内激励。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成就感的需求、渴望是人与生俱来的,要充分激发学生工作激情,需要特别关注学生干部成就感的满足。学生干部希望自己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付出,证实自己能力,体现自己的价值,从而赢得社会的认可。最后实行目标激励。作为高校团学学生管理者,要科学设置学生的工作目标,使得目标对每个学生干部都具有吸引力,使学生干部在达成目标任务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主创性,实行自我控制,并独立自主地完成目标。
参考文献
[1]董克川,朱勇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9.
[2]朱永新.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3]何振.激励理论对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J].科技创业月刊,2008,(7).
[4]朱以财.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职业技术教育,2008,(26).
作者简介:
王玲艳(1973.9-),女,汉族,籍贯贵州,学历本科,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