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生高产栽培种植技术模式的比较

2015-01-13赵宏阁王海燕林立艳

现代农业 2015年1期
关键词:亩产株距行距

赵宏阁 王海燕 林立艳

1.康平县张强镇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 2.康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康平县位于辽宁北部,地理位置处于花生种植生长带上,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康平花生果实饱满,品质优良,是国家定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辽宁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康平属半干旱地区,自然资源条件适宜花生种植,特别是在花生黄曲霉毒素防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栽培习惯,近几年花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花生年种植面积均在35 万~40 万亩。本项栽培模式试验,为探索花生不同栽培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一、试验地点与材料

试验地点在位于海洲乡、小城子镇、北四家子乡。地势较平坦,肥力中等,前茬花生,海拔高度80.5 米。本次试验采用大区对比的试验方法, 每个试验面积50 亩。 供试花生品种主要为阜花12、唐油4 等,5 月10 日播种,亩施三元素复合肥40 千克,田间管理同一般生产田。

二、试验结果

1.大垄双行地膜覆盖种植技术

试验采用花生品种5 个(详见表5),以当地习惯单垄种植为对照(行距50 厘米,株距14~16 厘米)。大垄双行地膜覆盖种植,白色地膜,厚度0.005~0.008毫米,畦上小行距为35~45 厘米,畦间大行距45~50厘米,株距13~15 厘米,亩播种1.1 万穴,穴播2 粒。

表1 大垄双行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室内考种及亩产结果表

从表4 可以看出,大垄双行地膜覆盖种植比当地习惯种植每亩多收3711 株,平均亩产329.2 千克,亩增产86.9 千克,增产35.9%,增效469.3 元。

阜花18 号亩产量最高为354.6 千克, 比当地习惯种植增产105.8 千克、增产42.5%,增效571.3 元。

2.大垄三行密植技术

采用品种唐油4 号和阜花12 号。 畦上宽110~120 厘米, 畦上小行距30~35 厘米, 株距13 厘米,种3 行;垄间大行距45~50 厘米,亩播种1.2 万穴,穴播2 粒。 以当地习惯单垄种植为对照(行距50 厘米,株距14~16 厘米)。 秋季进行室内考种与产量计算。

表2 大垄三行密植技术室内考种及亩产结果表

从表6 中可以看出,大垄三行种植比当地习惯种植亩增收5990 株,两个品种平均亩产251 千克,亩增产40.8 千克,达19.4%,增效220.3 元/亩。

3.小垄密植技术

采用品种为阜花12 号。 花生行距40 厘米,株距13 厘米~14 厘米,亩播种1.1~1.3 万穴,穴播2 粒。 以当地习惯单垄种植为对照(行距50 厘米,株距14~16厘米)。

秋季收获测得结果为: 小垄密植每亩实收株数19534 株, 比当地习惯种植多4250 株; 平均亩产242.9 千克比对照198.5 千克增产44.4 千克, 增产22.4%,亩增效239.8 元。

4.花生/玉米间作技术

花生品种为唐油4 号,玉米品种为联达288。 花生与玉米行数比为10:10,花生行距为45 厘米,株距为13 厘米,亩播种0.9 万穴,穴播2 粒;玉米行距为50 厘米,株距为25 厘米,亩播种900 粒,单粒播种。

此试验的目的是减少土地风蚀,模式中秋收后玉米高留秆,降低风速,减轻风蚀的同时可现实和玉米轮作,解决花生连作问题。从经济效益来看,由于玉米遮光的影响,花生减产31.1 千克/亩,减少收益217.7元/亩; 而玉米由于边际效应作用, 增产322.3 千克/亩,增效322.3 元/亩,单位面积上的增加的经济效益为104.6 元/亩。 第二年花生实现轮作后,产量高于连作地花生,单位面积上的增加的经济效益将会更高。

表3 花生/玉米间作效益表

三、结论

1.本项试验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中花生覆膜技术增产潜力最大,大垄三行和小垄密植次之。 花生玉米间作技术是减少土地风蚀, 解决花生连作问题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2.试验证明,现有花生品种采用常规种植模式栽培,其单位面积产量很难较大的突破,因此必须要采用配套的栽培技术模式, 大垄三行和小垄密植种植模式就是通过缩垄增株,增加单位面积株数,来提高亩产的一项技术措施, 适宜花生种植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亩产株距行距
蚕羌种植最佳移栽密度研究
不简单!一口普通的淡水虾塘,他们竟能做到亩产2000多斤,获利3万多/亩
山西夏粮喜获丰收 亩产首次突破300公斤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洋马高速插秧机株距调节方法
“缩行扩株”对重庆丘陵山区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播量、行距对“藏青320”产量的影响研究
寒地水稻良种良法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