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开设情况调查分析

2015-01-13肖维青

宜春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队形队列体操

肖维青

(宜春学院 体育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体操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培育体育教师的课程之母。在培育体育教育人才方面,有着其他课程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1]。然而,从已有的研究中可以了解到随着体育院校课程改革的深入,体操普修课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体操课时一减再减,已由过去的300 多学时减至现在的不足100 学时,教师普遍感到压力大,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2]。在这场变革中,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开设情况及人才培养质量怎样,值得研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调研以参加2012 年“体彩杯”江西省青少年体操锦标赛的来自江西师范大学、井冈山大学、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赣南师范学院、江西教育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宜春学院的裁判人员为研究对象。利用担任裁判工作的机会,对除宜春学院外的其他6 所学校的体操教研室主任或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体操普修课开设情况,对所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对制约本课程建设和发展,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进行剖析,为制定解决方案提供依据。

1.2 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设计专门的问卷调查表。问卷内容主要有18 项,而涉及本研究的相关问题有12项。问卷采用现场发放,赛事结束前回收的形式进行。除本校之外,先后向6 所学校的体操教研室主任或专职体操教师发放问卷共6 份,回收6 份,其中有效问卷6 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课程开设与学期安排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江西省内各高校体操普修课的开设情况相差较大。设置为一个学期的有3所,而设置为两个学期的有4 所,说明课程设置各自为阵,全省不统一。从课时量来看,最高的江西师范大学为96 学时,最低的3 所学校为64 学时,平均76.6 学时,在全国处最低线。这给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而通过座谈了解到,课程设置主要由教学院领导或教务科决定,教研室没有任何话语权,导致争课时、偏专业,体操受冷落遭排挤的现象严重。

在课的学期安排上,选择第1、2 学期开设的较多,占到了5 所。而选择第2、3 学期开设的较少,只有2 所。这一早一晚看似不起眼的变化,其实对学生的成长是有一定影响的。因为早学习早接触,就可以在实际当中早运用,因而成熟的也就更早更快。因此,建议相关院系,在当前体操课时严重偏低的情况下,开设宜早不宜晚。见表1。

表1 各大学体操普修课学期安排及课时总量

2.2 教材内容选择及安排

2.2.1 教材选择的思路

从表2 可以得知,理论、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仍然是课程的重点内容,而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已引起大家的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虽未全面开花,但已在一些学校中出现,这是一种好现象。因为结合体操普修课程探索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符合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及新要求[3]。

表2 各大学体操普修课培养目标的侧重点

在现有课程模式下,各教研室优先考虑的内容依次为,队列队形操行、徒手操编写、保护与帮助、实践能力培养等;其次是技术动作、说课、带准备活动、创新能力等。从表3 的统计数据来看,大家对“操行、编写、保护帮助、实践”等能力培养的重视已基本形成共识,并成为教学的主流方向,重技术轻能力的现象已经发生转变。而且对“说课”、“带准备活动”等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正在提高,但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有待加强。

表3 优先考虑的内容

而认为只能作为介绍的内容,其选择情况依次为,身体素质、保护与帮助、理论、说课、创新能力培养、队列队形操行、带准备活动。从统计结果来看,“身体素质”和“保护与帮助”等居前,说明随着“技术动作”地位的下降,尤其是数量的减少,难度的降低,危险系数的下降,进一步弱化了对身体素质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容易麻痹人们的思想,留下安全隐患,同时不利于学生保护与帮助能力的提高。

2.2.2 理论部分

从表4 的统计结果来看,对理论课教材的选择,横向看开设最多的是教育学院和江科大;其次是井大、景专和宜院等;而最少的是江师大和赣院。进一步分析井大、景专、赣院、教育学院和江科大等学校的教材选择思路可以看出,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仍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主要内容。但理论教材选用过多,就必然要减少其它教学内容的比重,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均衡发展。建议每个学期选择安排1-2 个理论教材比较适宜,而且所占课时不宜太多。

纵向看,理论教材选用的频率依次为“保护与帮助”、“概述”、“术语”、“体操教学法”、“队列队形”及“其他”。从统计数据来看,选用最多的是“保护与帮助”。分析其原因,除了跟体操项目的技术特点有关外,还跟体操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有关。

表4 理论课教材选择情况

2.2.3 技术部分

从表5 对技术动作选择的统计情况来看,师大、井大、景专、教育学院和江科大等5 所学校仍然以数量为主,降低难度为辅的原则进行教学,其中教育学院和江科大将部分动作例为了介绍内容;而赣院、宜院在动作数量、难度上都作了相应的调整,宜院还将部分动作例为了介绍内容。总体来看,保持数量、降低难度是多数学校的普遍做法,可见重技术仍然是主流。在总课时大幅减少的今天依旧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也会受到影响[4]。

表5 技术动作的选择原则

2.2.4 技能部分

队列队形是培养学生指挥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准确地指挥队列队形是体育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5]该教材集中安排在一个学期里进行的有4 所。安排在两个学期里进行的和只安排几个学时的,以及不作教学安排的各为1 所;而队列队形教材采用“整堂课进行”的有教育学院、江科大;安排在准备部分进行的是景大和赣院;而安排在基本部分进行的则是师大和宜院。

把队列队形教材安排在一个学期里,并采取整堂课教学的方式进行,说明其总体思路是希望将此项内容集中在较短的时间里授完;把教材放在基本部分或准备部分进行,以及采用两个学期的授课方式,则时间会相对延长许多,说明对此项内容更为重视;而此教材只安排几个学时(或不做任何安排),且安排在准备部分进行,一方面说明课时太少,无法安排更多课时,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教材的选择上侧重点不在于此,比如重技术,轻能力等。见表6。

表6 队列队形教材及教学安排情况

由表7 可见,在队列队形内容的选择上,将“原地常用动作”和“原地队列变化”,以及“齐步走与立定”和“行进间转法”等列为首选内容的学校有7所;其次“队形变换”6 所,“跑步走与立定”5 所;而“体育委员整队”、“原地四面转法”、“正步走与立定”、“图形行进”等分别为4 所;而“散开和靠拢”只有1 所。以上数据说明,在基本的常用的队列队形内容选择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各校总课时存在较大的差异,受此影响,在其他内容的选择上就存在较大的差异,侧重点也各不相同。

表7 队列队形内容选择及定位情况

将队列队形内容定为考试内容的有5 所学校,其中既是学习内容又是考试内容的有3 所,说明队列内容被列为重点教学内容之一;而井大和赣院将队列队形内容定为考查内容。说明课时太少,培养目标及要求也相应的降低。

虽然各校对学生指挥能力的培养都非常重视,所选择的内容也比较丰富,但这么多内容仅安排在一个学期的某一时间段里集中进行,只能采取注入式或介绍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而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际操练。从实际教学来看,要提高学生的指挥能力,不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6]。

2.3 体操教师对本课程的总体评价

从课程改革后大家对体操课的总体感觉来看,排列顺序依次为“课时太少不够用”、“任务重”、“无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压力大”。通过座谈交流,切实反映出了一线教师对今后体操人才培养质量的担忧,以及对体操普修课发展前景的焦虑和无奈。

而对于体操课人才培养目标跟课程改革前相比应当做何定位,从调查结果分析来看,定位在“合格”的有5 所,定位在“基本合格”的1 所,定位在“其他”的,也就是不合格的为1 所,反映出各校对体操课人才培养目标的期望值并不高。

表8 课程改革后的总体感觉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通过研究反映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1)课时太少,教材内容无法得到合理安排,培养方案难以贯彻实施。课程设置只能通过减少教材内容、降低教学难度、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调低等手段来调整;

2)业界对体操普修课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课程决策人潜意识里仍将体操定性为一门纯技术课程,而忽视其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特殊作用。体育师范生若缺乏这些能力,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事实证明现在的体教生正严重缺失这些能力[7];

3)面对现实,一些教研室没有主动进行课程改革,而是一直沿用传统的培养方案、教育模式,消极应对、得过且过仍较为普遍,与当前面临的教学环境不相适应[8]。

3.2 建议

1)为减轻学生负担,避免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建议减少非主干课程数量,适当增加主干课程的总课时量,从而确保教学计划的完成。

2)对包括体操在内的主干课程课时量的分配,最好由国家或省高教主管部门统一作出硬性规定,以确保教学所需,避免各校内部因分配不均或不公而产生矛盾,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

3)普通高校围绕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最好能够统一体操普修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考评方式,使得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有计划按步骤的来实施,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4)在无法改变教学大环境的情况下,体操教研室应当根据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制定体操普修课程的培养方案。围绕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必须具备的能力来设置课程,最大限度的减小因课时太少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1]沈芝萍. 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教学的改革[J]. 台州学院学报,2008,30(6):83-86

[2]李桂林. 师范院校体育系体操普修课设置构想[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0(4):93-98

[3]张涵劲,朱昌义,陈俊钦,等.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价值取向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2):251-253

[4]金晓阳. 培养体育表演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J].教育科学,2007,23(4):56-59

[5]童昭岗. 体操[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时立新,宋永晶,夏贵良.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1):325-327

[7]肖维青. 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双杠赛况综析[J]. 宜春学院学报,2013,35(3):125-128

[8]陈锡尧,胡斌,陈新熙. 对当前我国体育学院体操普修课程存在若干问题的探讨[J]. 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10(2):53-56

猜你喜欢

队形队列体操
队列队形体育教案
队列里的小秘密
基于多队列切换的SDN拥塞控制*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体操
在队列里
队形
思维体操
丰田加速驶入自动驾驶队列
思维体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