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
2015-01-13李琴陈琳
李琴+陈琳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从中小学开始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本文先简单介绍美国及日本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观点,然后阐述了我国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目标,紧接着论述了如何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同时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综合素质;信息技术;网络时代
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世界正面临着高科技产业形成的知识经济的时代变迁。它极大地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现有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并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从中学开始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世界各国对信息技术教育都非常重视。如美国政府除了重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外,还注重教师的信息传播技术培训,把对教师的信息传播技术培训作为整个教育信息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政府除了重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外,还注重教师的信息传播技术,把对教师信息传播技术培训作为整个教育信息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课程分为四个基本阶段,在每个阶段设计了“进行过程中的回顾、修改和评价”,同时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但又有所侧重。2002年日本信息教育提出三个目标:信息运用的实践能力、对信息的科学理解力和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
一、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目标
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个重要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部也要求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结合,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
“校校通”工程的基本任务包括:以多种形式实现与互联网的连通,建设共享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以及相应的师资培训等,从而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变革。
“校校通”分为三个层次:有条件的学校可通过计算机直接上网;山区、偏远地区可通过教育卫星宽带网接收和下载信息;上述两种方式目前仍无法实现的,则可以通过各种多媒体光盘或VCD教学片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
“校校通”的核心是利用多种方式实现教学资源的流动和共享,资源库的建设是校校通工程的基础。教育资源库包括媒体素材库、网络课程以及课件库、学科背景资料以及与教育有关的百科知识库、教学案例与题库等,并逐步将教育图书和教育音视频资料数字化,教育资源库的发展目标是将中小学的绝大部分教育资源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贯彻统筹规划、分工合作、鼓励竞争、资源共享的方针,充分利用已有社会资源,引入招标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所有的基础教育资源都要向社会公布,避免重复开发,要使实现“校校通”的中小学师生共享,有条件的应向中小学师生免费。
二、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课可操作性比较强,因此要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就需要主动学习,敢于动手、动脑,这就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中小学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体现出首创精神。在网络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培养他们为“学习小主人”;把合作精神、竞争能力、责任感、自主性及健康的心理渗透进去,培养学生为“社会小主人”。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使学生自始自终都处于兴奋状态,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了条件。利用网络交互的特点,进行多样化交流,通过这种交互、合作和沟通的特点,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提高了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谦,沙红,刘冰,孔书荣.国外教育信息化的新特点与新举措[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5).
[2]钟玉琢.多媒体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J].中小学电报,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