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镇江地区院前救治道路交通伤患者特征分析
2015-01-13潘鑫花长松何斌陈志刚
潘鑫 花长松 何斌 陈志刚
每年道路交通事故导致全球死亡的人口大约有124万,另有2 000~5 000万人遭受非致命性伤害[1]。全球道路交通死亡率为18/10万人,其中道路交通死亡人数的80%在中等收入国家,死亡率高达20/10万人,并且交通伤害导致患者因截肢、头部外伤或脊髓损伤而终身残废[1]。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道路交通事故中患者的损伤特点有所不同。为了解镇江地区道路交通伤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措施,笔者对2014年本急救中心院前救治交通伤患者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收集镇江市急救中心从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救治的所有>14岁的道路交通伤患者在院前救治过程中的临床资料,共2 583例。纳入标准:纳入呼叫原因及初步诊断为“交通伤”的患者且资料完整。排除标准:资料记录不全。
二、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道路交通伤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机制,道路使用者类型(行人,司机,乘客),以及日期和时间等。患者的损伤部位、伤害类型。排除道路交通伤害导致的现场已死亡患者。损伤的严重程度确定通过院前指数(PHI),如患者头部受伤,根据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将患者分为严重(GCS 3~8分),中度(GCS 9~13分)和轻度(GCS 14~15分)。两者评分分类不一致时以较重者为分类标准。
三、统计学分析
结 果
一、一般情况
2 583例患者中,男性1 455例(56.3%),女性1 128例(43.7%),男∶女为1.29∶1。患者年龄15~93岁,平均(46.49±15.58)岁。中位数为47岁。男性(46.83±15.95)岁,女性(46.07±15.10)岁(P>0.05),其中26~65岁占77.5%。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患者的年龄分组详表
二、患者按月分布
10月份发生道路交通伤的患者最多,共336例(13.0%),其次是11月份,共302例(11.7%);二月份最少,共107例(4.1%)。见图1。
图1 患者按不同月份分布情况
三、患者按时间分布
8∶00~9∶00时发生道路交通伤的患者最多,共194例(7.51%),其次是16∶00~17∶00时,共177例(6.85%);03∶00~04∶00时发生道路交通伤的患者最少,共9例(0.35%)。见图2。
图2 患者按不同时间分布情况
四、损伤部位
头部和四肢是最常见的身体损伤部位,共2 204例(78.17%)(头部占46.43%,四肢占31.74%),出现2处及以上损伤部位的人数为220例(8.52%),见表2。
表2 患者损伤部位分布情况(例)
道路交通伤害导致的严重患者124例(4.81%),中度患者647例(25.04%),轻度患者1 812例(70.15%)。
讨 论
道路交通伤害是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第八大主要原因,是导致15~29岁年轻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2]。世界各地因道路交通死亡人员中几乎60%在15~44岁,并且每一起道路交通死亡事故中平均至少有20人遭受非致命伤害[1,3]。本研究结果显示,2014年镇江院外救治的道路交通事故受害者以年轻人为主,同时以男性居多,与以往的研究类似[4]。可能与该年龄段的人群外出活动频繁、常暴露于交通高危环境有关,也可能反映其更乐于参与高风险的活动,如鲁莽驾驶/乘坐,超速,酒后驾驶/乘坐,驾驶/乘坐时不佩戴任何保护装备等有关[5],同时可能也存在一般人群道路安全知识贫乏等因素,提示有关部门可能需要制定相关的公共政策进行指导。
数据显示在交通伤高发日期、时间、致伤部位等与马宏飞[6]等的研究数据存在较明显差异。估计是与不同地域存在行为和道路交通状况等差异有关。了解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受伤的时间是提出预防性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1 d中交通伤呼救高峰时段是8∶00~9∶00,原因可能由于上班高峰,人流量、车流量较大,而且急于准时上班,造成交通事故频发。本研究中四肢和头部受伤是最常见的伤害类型。头部和四肢是最常见受伤部位,分别占46.4%和31.7%。这一发现与北京市的道路交通伤害数据较为一致[7]。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对道路的管理、维护和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更重要的是深化机动车驾驶员交通法规教育和普及全民的出行安全宣传,最大限度减少交通事故伤的发生。
综上所述,道路交通伤患者在年龄构成、发生日期和时间、损伤部位、损伤程度等方面具有地域性特征,基于多方面的研究结果,制定道路交通事故预防措施和及时治疗受害者是必要的,以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和(或)对受害者造成的不良结果。加强和执行交通安全法规将有助于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教育年轻的学生、成年人(尤其是男性)树立相关的安全法规意识来减少道路交通伤害也必不可少。
从本研究看,尚存在以下不足:(1)未能根据院前道路交通事故伤者的评估综合判断受害者的结局。(2)未能构建预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患者的危险分层多元回归分析模型。(3)结果可能只适用于镇江地区,不具有普遍性。
1 WHO. Global status report on road safety 2013: supporting a decade of action[M].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3.
2 WHO. Global status report on road safety: time for action[M].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9.
3 Peden M, Scurfield R, Sleet D, et al.World report on road traffic injury prevention[M].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4.
4 Chalya PL,Mabula JB, Dass RM, et al. Injury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 of road traffic crash victims at Bugando Medical Centre in Northwestern Tanzania[J]. J Trauma Manag Outcomes. 2012,6(1):1.
5 Chalya PL,Mabula JB,Ngayomela IH,et al. Motorcycle injuries as an emerging public health problem in Mwanza City, north-western Tanzania[J]. Tanzan J Health Res. 2010,12(4):214-221.
6 马宏飞,亚力坤·赛来,肖开提·伊不拉音,等. 乌鲁木齐市2009—2011年道路交通伤患者院前急救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创伤杂志,2014,30(7):712-713.
7 陈丽冰,于海玲,张进军. 北京市120院前交通伤流行病学分析及现场救治[J].创伤外科杂志,2012,14(4):30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