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成形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5-01-13覃波吴安如
覃波+吴安如
摘 要:本文根据国家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湖南工程学院办学定位,以材料成形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为例,将课程中涉及的理论、实验和实习环节进行有机结合,强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同时,达到加强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的目的,真正实现“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关键词:材料成形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工程实践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自身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毕业生跟踪调查情况来看,企业非常欢迎动手能力强、能分析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普通工程教育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既要注重理论课教学,同时也要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应贴近工程实际,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提升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学校声誉。
一、课程介绍
材料成形检测技术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经验很强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了解和掌握现代工业中常用的检测设备和应用方法,提高专业能力和动手能力。该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今后从事材料及材料加工工程等方面的工作和研究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材料成形检测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材料成型检测技术课程开设以来,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实验课时少,实验条件差,缺乏工程应用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课程内容设置不尽合理,原有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实验教学空缺等。理论教学比重过大、缺少针对性的实践环节设计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我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目标,因此材料成形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在有限的课时内优化现有理论教学的内容,强化实验环节,突显材料成型专业培养特色,从而提高专业毕业生的竞争优势。
三、材料成形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
为了强调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改革的便是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材料成形检测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提高材料成型专业学生的实践意识、操作技能及工程应用等专业综合素质,同时强化学生专业课程的工程应用能力,为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发挥重要作用。
1.重构课程体系
(1)课程内容侧重点的调整。在综合吸取国内外同类高等工程院校材料成型专业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的设置进行优化,将原来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的内容调整为无损检测的内容,如超声检测、渗透检测、磁粉检测、射线检测等。
(2)重新构建课程结构。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为应用服务的原则,增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体现以培养工程应用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特色。将原来的材料成形检测技术课程分成三个模块:一是基础理论模块,向学生传授概念、基本原理、方法等理论知识,主要讲授常规无损检测方法:超声检测、射线检测、磁粉检测、涡流检测、渗透检测;二是实验模块,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目的,开设简单直观的渗透检测、固定磁粉检测、便携式磁粉探伤仪等实验;三是“工程实际”实践部分,挑选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到对口企业观摩实习,增强感性认识。
2.以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为目标,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
加大课程实践教学力度,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前提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同时与相关企业合作,邀请相关专业专家参与教学,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
(1)邀请相关专业校外专家参与教学。邀请校外专家做1~2次专题讲座,结合无损检测国内外发展概况介绍前沿的无损检测技术和仪器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实例,同时提供专家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在教学形式上实现了多样化,学生评价非常好。
(2)选拔优秀的学生到对口无损检测企业实习,安排2~4个课时的学生讲授互动环节,分享企业心得。材料成形检测技术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感性认识缺乏,不利于理论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教学效果不好。对于锅炉行业,特别是火力发电厂,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部分无损检测周期不长,例如完成某发电厂不锈钢管氧化皮检测项目的周期只需要1~3天,检测周期短,检测速度快,对于安排学生到现场实习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对参加实习的学生,要求必须弄懂检测方法的原理、检测仪器的构造、此方法应用的领域等,带着问题去实习,带着答案回来与同学们分享。历时四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此项教学改革非常成功。
三、结论
第一,材料成型检测技术课程的结构调整,将原来的纯理论教学改革为理论、实验、实践三模块,体现了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第二,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即邀请该行业专家做前沿讲座,安排优秀学生到对口企业实习,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结合,体现了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专业教育特色。
参考文献:
[1]阴振勇.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 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2007(3):127-129.
[2]张丽芳.就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浅谈《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新任务[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