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医学院校护理学专业女大学生的亚健康调查①
2015-01-13卢巧英廉春容马红霞李盛梅曾英周善金浦洪琴钟斌
卢巧英,廉春容,马红霞,李盛梅,曾英,周善金,浦洪琴,钟斌②
(1.右江民族医学院2013级影像本科2班,广西 百色 533000 E-mail:yyjpzb2008@163.com;2.右江民族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广西 百色 533000;3.右江民族医学院2012级影像本科2班,广西 百色 533000;4.右江民族医学院2013级护理本科4班,广西 百色 533000)
亚健康状态亦称第三状态,是指机体无明显疾病却呈现活力降低、适应能力有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大学生是亚健康的高发特定人群[1-6],护理学专业女大学生作为这特定人群中的一部分,因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研究护理学专业女大学生的亚健康情况对其实施健康干预有着重要意义。截止目前尚未见有关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护理学专业女大学生的亚健康研究文献报道,为此,本研究利用Auramed Biopulsar人体能量测量仪对广西某民族医学院校护理学专业女大学生进行检测,并对影响护理学专业女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学校有关部门对护理学专业女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受检对象知情同意前提下,随机抽取广西百色市某医学院校护理学专业女大学生395名,其中毕业生191名,非毕业生204名。受检对象身体无畸形、无手术史,未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
1.2 研究方法
1.2.1 亚健康问卷调查 受检对象独立完成亚健康调查问卷,调查表填写完毕立即收回。共发放调查问卷395份,回收调查问卷395份,有效调查问卷为395份,问卷调查有效率为100%。
1.2.2 亚健康影响因素赋值 分别对亚健康影响因素进行赋值,专业喜欢程度:喜欢=0,不喜欢=1;是否适应大学生活:适应=0,不适应=1;每月伙食费:>500元=0,<500元=1;失眠:否=0,是=1;与同学的关系:好=0,不好=1;班主任关心程度:关心=0,不关心=1;遇事处理方式:与人交流=0,不与人交流=1;家庭居住地:城镇=0,农村=1;月话费:>50元=0,<50元=1;签约单位级别:市级以上(含市级)=0,县级=1;工作压力:没有=0,有=1。
1.2.3 亚健康测定 利用德国生产的Auramed Biopulsar人体能量监测仪对护理学专业女大学生的左手掌45个部位的生物电反馈测试后综合评定受检者的健康状态。亚健康测定的采集条件、测试内容参照参考文献[5]。
1.2.4 亚健康评定标准 根据Auramed Biopulsar人体能量测量仪测得的受检者左手掌生物电能量变化值给予综合评定:综合评分<80分为亚健康状态,≥80分为健康状态。
1.3 统计学方法 将问卷调查结果录入EXCEL 表格,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学专业女大学生的亚健康状况 由表1可知护理学专业毕业女大学生的亚健康检出率明显高于非毕业女大学生,P <0.05。
表1 护理学专业女大学生亚健康状况比较 (n,%)
2.2 不同年龄组护理学专业女大学生亚健康状况 从18~25岁年龄组的亚健康检出率来看,护理学专业女大学生的亚健康检出率呈波浪形波动,在23岁年龄组亚健康检出率达到峰值(55.00%),之后又逐渐下降,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组护理学专业女大学生亚健康状况比较 (n,%)
2.3 护理学专业女大学生亚健康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由表3毕业生亚健康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签约单位的级别、工作压力、与同学的关系、遇事处理方式和家庭居住地是影响护理学毕业女大学生亚健康的主要因素。由表4的非毕业生亚健康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专业喜欢程度、失眠、与同学的关系和每月话费是影响护理学非毕业女大学生亚健康的主要因素。
表3 毕业生亚健康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表4 非毕业生亚健康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护理学专业女大学生的健康状况 护理学专业毕业女大学生的亚健康检出率为46.07%,非毕业女大学生亚健康检出率为33.82%,毕业生的亚健康检出率明显高于非毕业生,毕业和非毕业护理学专业女大学生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唐尉杰等[7]关于护理学专业学生的亚健康检出率(41.8%)相比,毕业女大学生的亚健康检出率基本相同,而非毕业女大学生的检出率则低于唐尉杰的文献报道。护理学专业女大学生在18~25岁年龄组之间的亚健康检出率呈波浪形起伏波动,其中,亚健康检出率在23岁年龄组达高峰(55.00%),随后再逐渐下降。结果提示女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有所提升,23岁年龄组出现亚健康的高峰期,这与23岁这个年龄的学生处在实习中和毕业前夕找工作时期,学生应对的事情和烦恼也较多,加上自我调节能力相对比较差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民族医学院校护理学专业毕业女大学生的亚健康检出率较高,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心理辅导。
3.2 亚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3.2.1 护理学毕业女大学生亚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护理学毕业女大学生亚健康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知:签约单位级别、工作压力、与同学的关系、遇事处理方式和家庭居住地则是毕业女大学生亚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①签约单位级别:一些毕业生认为签约单位的级别高低代表了个人能力的大小,在内心中产生自卑心理,更不敢在同学面前谈论未来的生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签约单位的级别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个人的能力,但里面也掺杂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现在的签约单位的级别高低并不能代表个人未来事业的高度,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个人努力改变现状。②工作压力:在亚健康状态的毕业生当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将来的工作有压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因毕业生还没有做好由学生向医务工作者角色的转变,特别是当今医疗纠纷频发的特别时期,毕业生害怕承担责任,不敢面对现实所致。③遇事处理方式:遇事处理方式是影响女大学生亚健康的重要因素,遇事喜欢与人交流的学生,问题很容易就得到解决,不易被问题所困扰;而遇事不喜欢与同学和朋友交流的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常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独来独往,常采用消极的态度应对[8],经常会为某些事情纠结很长一段时间,对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极易出现亚健康状态。④家庭居住地:家庭居住地是毕业女大学生亚健康的一个保护因素。居住在城镇的学生亚健康检出率明显要比农村学生高,这主要与城镇学生见多识广,早已领略了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对社会持着怀疑态度有关;而居住在农村的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不懂得人世间的险恶,对社会的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
3.2.2 护理学非毕业女大学生亚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从非毕业女大学生生亚健康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知:与同学的关系、每月话费、专业喜欢程度和失眠是护理学专业非毕业女大学生亚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①每月话费:从每月话费的开支可以看出学生与外界联系交流的多少。月话费开支多于50元的学生与同学朋友之间的联系较多,性格相对比较开朗;月话费开支少的学生与同学朋友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性格也相对内向一些,不善于与人沟通。②专业喜欢程度:学生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学习起来会很认真,学习效率自然会比较高,学习成绩亦会较好,学习起来更有自信,形成良性循环。如果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特别是刚入学的新生,很容易对学习有抵触的心理,出现厌学、逃学,学习成绩不理想也是可想而知。这可能是18岁年龄组大学生亚健康检出率(42.86%)比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③失眠:经常失眠易造成机体的内分泌出现紊乱,亦可导致亚健康的发生。
与同学的关系不论对毕业生还是非毕业生,都是影响护理学专业女大学生亚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处于一个团队协作的共同体中,同学之间关系的好坏势必影响到学生个人的心理变化。同学相处融洽,心情自然会愉悦,对学习工作都很有信心;反之与同学相处不好,必然会影响到个人的情绪,易造成心情忧郁,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现亚健康。
本研究结果表明:护理学专业毕业女大学生的亚健康检出率明显高于非毕业生,女大学生的亚健康检出率在23岁年龄组达高峰。学校有关部门和家庭要积极关注女大学生(尤其是毕业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并根据护理学专业女大学生亚健康检出率的高峰期和影响护理学专业女大学生亚健康的主要因素对学生的卫生保健进行干预,以提高护理学专业女大学生的健康水平。
[1] 王伟伟,李英超,周翠萍,等.泰安市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6):860-862.
[2] 杨骥,黄锐,刘辉,等.安徽省合肥市大学生亚健康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10):888-890.
[3] 姚荣英,陶芳标,庄颖,等.蚌埠市大学生亚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J].卫生研究,2010,39(2):212-215.
[4] 岳雨珊,俞君,朱黎婷,等.南京市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3,30(1):46-48.
[5] 钟斌,浦洪琴,周善金,等.广西壮族女大学生亚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6):998-1000.
[6] 莫颂轶,钟雪雁,黄何华,等.生物电变化对广西壮族女大学生亚健康的影响[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36(6):819-821.
[7] 唐尉杰,彭青渝,刘溢,等.军医大学生亚健康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调查[J].西南国防医药,2013,23(3):347-349.
[8] 王红,郝加虎,陶芳标,等.中国8市青少年消极应对方式与亚健康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2):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