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学案的编写与运用之我见

2015-01-12曾瑞清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导学前置生字

曾瑞清

一、走进课改,借助导学案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落实到课堂:关注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能力的达成,情绪生活与情感态度的体验,道德生活与健全人格的养成,充分体现学科教学要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要在课堂上践行这一理念,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备课,传统的备课就是写教案。它主要是教师从自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怎样传授知识的角度来考虑,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显而易见,教案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明显与新课改理念不符。于是,“导学案”这一创举顺应而生。

“导学案”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具体是指教师根据一节课教学知识的特点、三维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所解决的重点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它引领课堂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因此,笔者认为要让教师走进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先必须借助导学案。它是新课改的产物,也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二、大胆尝试,编好导学案

鲁迅先生曾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呢?”导学案的编写也是如此,但是看上去它不像螃蟹那样丑陋凶横,甚至还透着点美。2009年,我县十多位中小学校长到杜郎口中学实地考察,但我们校长不敢去尝试,教师不敢去践行。我们的课堂依然还是那个课堂。作为一个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及研究20多年、教师培训工作近十年的教师,引领教师走进新课改已迫在眉睫,也责无旁贷。我必须也应该顶着压力,不计得失做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编写了平生第一份导学案。几经实践、修改才算满意,真是“编写容易,编好难,要好用就更难”!

好的导学案有什么标准,如何才能把导学案编好、又好用?下面就以导学案《称象》(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9课)为例,谈谈亲历后的体会。

在导学案的编写中,我以编好、好用为前提,以教师示例、辅导为手段,以学生自编、自用为目标,具体抓好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的落实。

1.“三维目标”具体明确,操作性强

《称象》的三维目标:

(1)我要用学过的方法认识“称、象、官”等13个生字。我能在书上照着样子把“再、象、像”等六个生字写得工整漂亮,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我要借助工具书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我要通过朗读课文,和家人(同学)合作表演课文内容,了解曹冲是个怎样的人。

(3)我要动手实验,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学习曹冲遇事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三维目标的制定不但告诉了学生本课学习要达到什么目标,还告诉他们如何做才能达成这些目标。

2.“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学习高效

导学案重难点的把握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如《称象》的学习重点是三维目标第(1)(2)点,学习难点是三维目标第(3)点。只有准确地把握课文的重难点,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3.“知识链接”拓展文本,科学有效

根据课文主要内容,有两个知识点可以补充:一是文本中的两个历史人物(曹操和曹冲)简介;二是介绍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大象。这些知识点,都是学生想了解,也能了解的。这样的知识链接,既能拓展课程资源,又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4.“导学流程”活动设计,由浅入深

导学案的核心是导学流程,即导学的过程。它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设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确定课堂学习中“生为主体”的地位,“师为主导”的作用。它从形式到内容,都要遵循 “从旧知到新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规律。

《称象》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的学习活动:

第一环节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第二环节  自学生字、新词,小组交流难疑点

第三环节  充分展示,阅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第四环节  动手实验,合作探究,突破学习难点

第五环节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提高综合能力

另外,各环节学生活动要有很强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它能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孩子的需求。比如,第二环节中的“达标练习”:(1)我能认书中的13个生字,我会注意“称、秤”的区别。艘是平舌音。“株”“址”是翘舌音。(2)我能把“再、象”等6个生字在田字格中正确、漂亮地书写。我会注意“再”和“象”的笔顺。这是本课最基础的知识,力求全班学生在自学文本的基础上全部解决。又如,第三个环节中“提高练习”照样子,填词,说话:这头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_________又( )又( ),________。这题有所提升,力求中等以上学生在自学文本的基础上全部解决。再如,第五环节中的“拓展练习”思思议议: 在当时的情况下,曹冲称象的办法无疑是最好的。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称出这头大象的重量呢?这题有较强的综合性,并与生活实践相对接,力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自学文本的基础上思考。

5.“课后反思”落实到位,促进成长

导学案具有生成性,它的生成大都来自于教师的课后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笔者认为,经验来自于不断地学习与实践,可以说教师的成长=学习+实践+反思。课后必思,思后必记,记后必实践,周而复始,精益求精,必能成长!

三、因校制宜,用好导学案

对于如何用好导学案,已有了一个比较固定的模式:明确目标,师编学案→学案引领,自学探究→检查效果,演练展示→顺应学情,点拨解疑→练习巩固,能力提升。但在这里我所说的“用好导学案”,仅仅是指在前置性学习时如何让学生用好。有的教师把导学案直接挂到班级QQ群中或发至邮箱,让学生使用;有的教师把导学案打印好发给学生使用。对于农村学校,既上不了网,又没条件打印,如何让学生用好导学案呢?经验告诉我:从 “前置性作业”(“导学流程”环节中要求学生独学、独思、独练部分)着手,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1.“前置性作业”应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模式

这里的“定模”是为了学生“入模”,“入模”是为了“创模”。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如前面提到的第二环节“达标练习”,它的模式相对稳定,这样的练习只要在单元学习要点变化时,稍稍地改动就行。又如编写各层次练习时,应尽量使用课本、练习册中有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只要在书本相应的地方圈点并指导他们学习方法就行。这样的导学案既能用、好用,又能用好;既落实了课堂作业随堂练,又能很好地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同时,一个相对稳定的导学模式,学生长期耳濡目染,举一反三,到一定时候就能自己设计。这就达成了我们编写导学案的真正目标。杜郎口中学从创编导学案到取消导学案,我们农村学校的前置性作业从教师设计到学生设计,都是学生学习成熟的标志之一。当学生愿学习、爱学习、会学习时,就意味着学生从枯燥的“要我学”走向了追求心灵解放、神情愉悦的“我要学”“我爱学”,这是新课改追求的终极目标

2.“前置性作业” 应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所以说“前置作业”不只是做好就行,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小学中低年级学生,前置性学习一般放在课上,重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学习习惯的养成:坐姿要直,头要正;不要讲话,独立完成;书写字迹要清晰、工整,切忌潦草应付,等等。对于高年级学生,开学之初前置性作业也应该放在课内,等学生的习惯趋于稳定之后,再放至课外。在课堂上重点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对学、群学,规范展示者的位置、语言,听展者的角色定位,对抗质疑时的言谈举止,评价时的言语态度等,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学习护航,才能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导学案的出现,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标志,需要探索的方面很多,但只要我们坚定地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坚持不懈地进行实践,在实践中解放思想,不保守,求真务实,不花哨,面对困难,不回避,逐步完善,不停步,我们就一定会在课改的路上看到最美丽的风景。

猜你喜欢

导学前置生字
读儿歌识生字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前置性学习单:让学习真实发生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生字辨识大闯关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