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康家楼隧道初期支护大变形处治技术

2015-01-12

山西交通科技 2015年4期
关键词:拱架导坑仰拱

魏 杰

(和榆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处,山西 左权 032600)

1 工程概况

康家楼隧道为分离式山岭岩石隧道,左线长8 478 m、右线长8 500 m,左右线均为特长隧道,左右线间距35 m,最大埋深511.4 m。隧址区位于山西省东部,横穿太行山山脉中南部晋冀交界处,地形地貌极为复杂,沟壑纵横,悬崖峭壁,围岩以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和砂质泥页岩为主,岩层裂隙发育。该隧道共发育断层16条,地下水富水性相对较强,含水段长度达6 764 m,施工中出现多次涌水、突泥和大变形等不良地质灾害,对工程影响较大。

2 突水变形状况

当康家楼隧道右线上台阶施工至K71+376处,右侧下导坑施工至K71+366处时,右侧下导坑围岩为粉质砂岩与砂质页岩相夹杂,岩层层厚20~30 cm,有少量裂隙水从岩石裂隙缝内流出。晚上21:10,在开挖出碴完成后进行拱架施工时,右侧下导坑裂隙水增大,岩层大块剥落坍塌,几分钟后,右侧下导有部分砂岩块夹杂泥水快速涌出,方量约15~20 m3,右侧涌水量迅速增大,同时已施工完成喷射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中导坑右侧拱架扭曲变形,裂隙迅速加大,右侧中下导坑K71+350—K71+370段出现纵向裂缝,初期支护表面能够明显看到收敛变形,拱架扭曲,现场立即组织疏散撤离,停止掌子面的施工,同时从洞外拉碴进行堆碴反压。晚上23:30,现场在堆碴反压完成后,变形趋于稳定。

在变形稳定后,由测量人员对初期支护断面进行监测,数据显示,K71+351.5处右侧收敛变形26.5 cm,K71+364.3处收敛变形75.3 cm,已经严重侵限。

3 初期支护变形原因分析

该施工段落处于F5~F6断层破碎带之间,断层破碎带宽24 m,岩体节理裂隙发育,裂隙充填胶泥和角砾状砂岩,设计围岩类别为Ⅳ3,超前地质预报资料显示该段内纵横波反射界面明显增多,纵波、横波速度均有明显降低,推断围岩岩体破碎、裂隙发育,稳定性较差,有渗涌水可能,与设计描述基本相符,开挖支护时已采取加强措施,采用Ⅴ级深埋衬砌支护参数,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进行开挖施工。现场揭示该段围岩主要为中风化粉质砂岩,干燥状态试验强度为20~25 MPa左右,但是遇水后粉质砂岩强度迅速降低,长期浸泡后形成泥塑状,围岩自稳能力大大降低,渗涌水和岩石软化增大了初期支护压力,造成初期支护扭曲变形、开裂。

4 处治方法

大变形段处理具体措施见图1。

图1 大变形段处理示意图

4.1 应急措施

a)暂停掌子面掘进施工,采用喷射C25混凝土将掌子面封闭,掌子面封闭厚度不小于10 cm,防止掌子面因暴露时间过长、围岩强度降低而发生坍塌[1]。

b)增加抽水设备,加快排除积水,防止围岩长期浸泡软化,为后续工作提供作业面。

c)堆碴反压变形段初期支护。采用洞外拉碴对掌子面进行反填,堆碴高度5 m,长度25 m,对碴堆采取喷射混凝土封闭,然后进行注浆固结,为变形段初期支护拱腰部提供支撑,减少围岩压力对初期支护的进一步影响,避免收敛变形加速,造成围岩坍塌。

4.2 加固措施

a)注浆加固围岩。对K71+350—K71+370段已施工初期支护段围岩进行加固,加固采用φ42注浆小导管,长度4~5 m(根据变形情况确定,变形大,导管应适当加长),布设间距80 cm(纵)×100 cm(横),注1∶0.8水泥水玻璃双液浆进行加固及堵水,注浆终压控制在0.5~1.0 MPa,使变形段围岩形成自稳能力,确保已施工段初期支护稳定和下一步处治过程中作业安全。

b)增加临时支撑。对K71+350—K71+370段已施工初期支护采用I20a工字钢+喷射混凝土进行横向临时仰拱支撑,纵向间距80 cm,临时仰拱I20a工字钢应对原初期支护I18工字钢布置,于钢拱架连接处焊接牢固。临时仰拱之间采用方木进行横向支撑,形成网格状布置,防止因侧向挤压过大导致临时仰拱发生扭曲变形[1]。临时仰拱钢拱架之间采用C25喷射混凝土填充密实,使之形成一个整体,以保证在进行换拱作业时初期支护稳定。

c)加快未变形段成环,防止变形范围进一步扩大。为确保未变形段安全稳定,先加快仰拱施工,形成闭合环均匀受力,将K71+330—K71+350段C15仰拱填充变更为C30混凝土,提高混凝土标号,尽早形成强度,降低初期支护变形风险。

d)加强监控量测,预防次生灾害。初期支护加固处理过程中,应加强变形段的围岩量测,经连续监测,收敛变形和钢拱架内应力逐步降低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处治工作。

4.3 处治措施

a)超前支护。在K71+350—K71+370段初期支护加固完成后,且围岩收敛趋于稳定后,对该段拱架进行换拱处理,换拱前先进行超前支护,拱部120°范围采用φ42超前注浆小导管支护,间距40 cm,长度300 cm,外插角10°,每更换2榀拱架施作一循环。

b)换拱处理。采取“减弱爆破,逐榀换拱,加强锁脚,及时喷锚”的施工方法,减少对围岩扰动和围岩暴露时间,对侵界的围岩及支护爆破开挖后,人工将已侵限的钢拱架、锚杆、导管进行拆除(或割除),然后安装新拱架。换拱按上下台阶分次施工,不应一次全断面更换,先更换拱部或上导坑部分钢拱架,然后换下导坑和堆碴反压掩埋部分,接头处加强锁脚锚管施工。下部换拱作业时先拆除临时仰拱,单侧开挖施工,中间预留核心土,换拱前先注浆加固围岩(同拱部处理)。

c)换拱拱架采用I20a工字钢,拱架间距由80 cm调整为60 cm,每循环施工1榀拱架,将系统径向锚杆调整为径向注浆小导管,间距为60 cm(纵)×100 cm(横),长度4 m/根,呈梅花型布置,并与工字钢焊接在一起;增加喷射混凝土厚度,将喷混凝土厚度由26 cm调整为30 cm;增设锁脚锚管,采用φ42小导管施做锁脚,长度4 m,在每榀钢拱架两侧各施做两根,且注浆对其进行加固。

d)每完成2~3 m换拱,停止换拱作业,迅速完成该段仰拱及仰拱填充施工,确保初期支护封闭成环,整体受力。

e)对渗水集中的初期支护表面预留泄水孔,通过环向半边管将初期支护背后渗水集中引排至纵向中心排水管,同时加密渗水变形段落排水管,环向及横向排水管调整为1道/5 m。

换拱作业时,加大对换拱后初期支护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观测频率,监测初期支护变化情况,一旦有异常情况增加临时支撑或迅速将人员撤离,确保施工安全。

康家楼隧道K71+350—K71+370段涌水变形段,通过堆碴反压、临时仰拱及注浆加固等处理措施后,在换拱期间支护变形稳定,未再次发生大的变形,在施工安全和处理效果上达到了预期目标。

5 不良地质变形预防及控制措施

a)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工作,TSP地震波与地质雷达探测长短结合,为施工提供可靠资料,必要时对探测到的不良地质段,采用超前地质钻孔验证前方地质和地下水情况,提前做好不良地质段的强支护及排水措施。施工中应严格遵循“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强支护,勤量测,早成环”的施工原则。

b)对不良地质段采用三台阶预留核心土的开挖方法,中台阶及下台阶在开挖过程中必须错开开挖,严禁对开,左右侧错开距离宜为2~3 m,且在中台阶及下台阶增设临时仰拱的措施约束变形,二衬距离掌子面的距离控制在35 m之内。

c)增大施工预留变形量,一般控制在20~30 cm之间,可根据现场监控量测情况进行调整。

d)洞内上台阶初期支护背后出水点的位置埋设钢管将水引排,并在拱脚位置设置临时排水沟,将水排至集水坑。渗涌水段必须及时将积水抽排,防止积水渗泡,降低围岩强度,加剧支护变形。

e)出现支护较大变形,特别是伴随渗水时,应先拉洞碴反压,以约束支护变形,并采取临时加固措施防止围岩坍塌。对围岩注浆加固时,可采取增加注浆孔数量减小注浆压力,在保证扩散半径搭接的前提下,防止注浆压力过大造成围岩变形加剧,以保证施工安全。

f)平时要做好应急物资储备,比如做好水玻璃、小导管、方木的日常储备,对可能发生涌突水的反坡段落提前布设抽水管线等,确保发生突水变形时能及时投入使用。

6 结语

康家楼隧道大部分富水断层破碎带采取加强超前地质预报、提前预防性加固围岩、加强初期支护和三台阶稳步施工等措施,均安全顺利通过,未发生较大变形。在之后发生的两段初期支护大变形的处理中均采用上述处治方法,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换拱后初期支护稳定,二次衬砌无开裂,取得明显效果。

隧道换拱方式多种多样,安全有效是第一位,采取有针对性、稳妥的围岩加固措施后,再采取“减弱爆破,逐榀换拱,加强锁脚,及时喷锚,迅速成环”的换拱方式,具有快速安全、支护稳定的特点,在岩石隧道支护变形换拱处理中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施工方法。

猜你喜欢

拱架导坑仰拱
椭圆管单管拱架日光温室结构性能分析
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浅埋段施工中的双侧壁导坑法
双侧壁导坑法隧道下穿既有车站施工方法研究
U型钢柔性拱架承载能力及稳定性的试验研究*
五子山隧道仰拱开裂综合处治方案研究
仰拱病害的电磁波响应特征模拟及三维成像
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型钢拱架协同支护研究
单线铁路隧道仰拱、矮边墙快速施工技术
台阶法和中隔壁导坑法开挖在公路隧道施工中的运用
隧道拱架壁后空洞对拱架承载力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