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青少年接触媒介行为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性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

2015-01-12刘荃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学历媒介青少年

■ 刘荃

城市青少年接触媒介行为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性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

■ 刘荃

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接触和使用媒介行为及其态度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在自建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研究发现江苏省城市家庭环境与青少年接触媒介行为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父母不仅提供了家庭物质和精神文化条件,而且通过自身对媒介的态度及行为影响着青少年对媒介的使用。因此,通过改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并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父母可以有效降低青少年对媒介的不良依赖,引导他们恰当地接触媒介。

城市青少年;媒介;家庭环境

一、引 言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媒介技术的发展,接触媒介已经成为城市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怎样才能使青少年建立正确的媒介观并引导他们适度接触媒介?这是近年来家长、教育工作者、社会科学研究者和传播学者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学者主要围绕着青少年所处社会环境和青少年媒介素养展开研究,却忽略了青少年最直接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环境——家庭,这使得我国青少年媒介研究和教育呈现出结构性缺陷。

西方相关研究已经开展了近40个年头,班杜拉从社会学习的角度提出以模仿为基础的学习是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基本途径,通过注意、模仿、保留、再造、强化与激活一系列心理活动与因素将观察来的行为转化为自己的行为①。Valkenburg等人发现父母对青少年接触媒介行为具有间接影响,从中归纳出限制性影响型(父母限制青少年接触媒介的时间和内容)、积极性影响型(父母主动向青少年解释并表达他们对媒介内容的意见)和共同使用型(父母与青少年一起使用媒介,但并不进行积极讨论)三种影响模型②。Kundanis等人指出,父母角色对青少年与媒介的关系产生全面影响,尤其是他们接触媒介的方式会导致青少年的相似行为,这说明青少年接触媒介的行为,既是其使用与满足的结果,即通过接触媒介获得了解社会信息、娱乐消遣等个体的满足;也是社会学习的结果,通过对周边人物接触媒介行为的学习,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③。同时西方研究发现,融洽的家庭结构、亲子关系和经济状况能够很大程度上帮助青少年免受媒介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抽烟、酗酒、吸毒、过早性行为和暴力倾向等④。

本论文集中研究家庭对青少年接触媒介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家庭作为人类发展四种生态结构中的微环境系统,是“最接近于儿童而且也包括着儿童直接接触的结构,包含着儿童直接环境中的关系和互动”⑤。由于中国青少年仍然没有脱离家庭,因此这一概念对青少年仍然有效。可以说,家庭为青少年生理、心理和社会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⑥。良好的家庭环境,尤甚是文化知识和组织程度,能够为青少年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⑦。父母文化程度通过就业状况、家庭收入、社会地位等影响整个家庭结构,进而影响青少年的生活质量⑧和心理发展⑨;父母通过家庭内社会资本(亲子互动的数量和质量)和家庭间社会资本(社会支持网和家长的参与)影响青少年:文化程度高的父母亲和度较高,教育意识强烈、教育行为自主,更注重子女精神和情感的需要⑩,有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11)。

笔者认为,青少年接触媒介的行为既受到青少年所处时代和地区文化及亚文化环境的影响,也与青少年个体的家庭环境相关。本研究假设是:(1)不同文化程度的父母会营造出不同的家庭媒介硬件环境和接触媒介氛围,进而导致青少年接触媒介行为的差异;(2)不同家庭文化和接触媒介氛围可能造成青少年对媒介(尤其以网络为对象)需求以及态度上的差异。

二、数据分析

在此假设的基础上,笔者在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中以地理位置和经济文化地位为标准,分层抽取苏南的苏州和南通、苏中的南京、苏北的扬州和徐州五个城市,每城市随机抽取了一所普通中学高一年级两个班的90名左右,合计451名学生在课间进行问卷调查,并利用SPSS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1.家庭文化经济条件对家庭使用媒介(12)的影响

表1显示,父母学历与家庭收入和平均媒介花费呈正相关,即父母学历越高,家庭收入和媒介花费也越高。父亲学历与家庭计算机数量、母亲学历与订阅报纸份数呈正相关,父亲学历与电视机台数呈负相关,即父亲学历越高家中计算机数量越多、电视机数量越少;母亲学历越高家庭订阅报纸份数越多。表2显示,家庭收入与平均媒介花费和家庭报纸、电视及计算机数量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家庭收入越高,家庭花费在媒介上的费用越多,家庭订阅的报纸数量、拥有的电视机和计算机台数越多。同时我们看到,平均媒介花费与家庭拥有电视机台数无关,且受家庭收入的影响较小,这说明电视机在江苏家庭中已经普及,家庭收视费用也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如有线电视或IPTV)。

表1 家庭文化环境与家庭媒介环境的关系(13)

家庭外出活动天数是本论文设计的一个亲子活动变量,表明父母与青少年共同参与社交活动的行为。表1显示,母亲学历与外出活动天数呈正相关,即母亲学历越高,家庭外出活动天数相对越多;表2显示,家庭收入和平均媒介花费与外出活动天数呈正相关,这说明家庭社交、旅游等支出和行为与家庭收入相关,家庭收入越高,越愿意在媒介上投入、亲子活动也越频繁。表3显示的是家庭文化环境与家庭接触媒介氛围的关系。父亲学历越高,他阅读报纸和接触网络时间越长;而母亲学历越高,她接触所有媒介的时间都越长,在报纸和网络方面尤甚。换句话说,父母学历越高,他们所营造的家庭接触媒介氛围越浓厚。

表2 家庭经济环境与家庭媒介硬件环境的关系

表3 父母学历与家庭接触媒介氛围的相关性

2.家庭文化环境对青少年接触媒介的影响

表4显示,家庭文化环境、媒介硬件环境和接触媒介氛围对青少年接触媒介会产生一定影响。总体上看家庭收入与青少年接触媒介时间相关性不大(仅与青少年看电视时长呈一定正相关);虽然家庭平均媒介花费与青少年读报纸和上网呈正相关,但媒介数量却与青少年接触媒介时间无相关性。这看似是一个矛盾。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这可能是因为江苏较为发达的经济条件使得家庭媒介硬件环境基本满足了青少年接触媒介的需要;而较多的平均媒介花费主要关系到青少年对媒介的特殊需求及所接触的媒介质量,如购买成本较高的游戏类、动漫类专业报刊,或长时间浏览网页、从网站下载收费内容等等。家庭外出活动天数与青少年看电视及上网时长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家庭亲子活动越多,亲子关系越融洽,家庭接触媒介氛围可能就越宽松,青少年接触电视和网络的自由度可能越大。

表4 家庭媒介硬件环境与青少年接触媒介时长的相关性

表5 家庭文化氛围、接触媒介氛围与青少年接触媒介时长的相关性

表5显示了家庭文化氛围、接触媒介氛围与青少年接触媒介时长的相关性。总体上看父母学历与青少年阅读报纸时间并不相关,但父亲学历与青少年看电视和上网时长呈负相关,而母亲学历与青少年看电视和上网时长呈正相关。也就是说,父亲学历越高,青少年看电影和上网的时间越少;而母亲学历越高,青少年看电视和上网时间越多。父母接触媒介时间与青少年接触媒介时间呈正相关,但母亲的影响更显著,这可能与母亲较多地在家陪伴青少年有关。同时数据显示,父母限制青少年接触媒介的态度与青少年接触媒介时长之间无相关性,即青少年接触媒介的时间与父母限制与否无关(14)。

3.家庭环境与青少年上网的关系

鉴于网络对青少年的深刻影响以及父母与青少年在接触网络问题上的剧烈矛盾,本论文通过研究青少年使用网络功能、目的与父母文化程度和亲子关系的相应关系,专门讨论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接触网络态度及行为的影响。

表6显示,父母文化程度与青少年所使用网络功能之间并无明显相关性(仅母亲学历与青少年使用电子邮件功能呈负相关)。也就是说,无论父母学历高低,都不会影响到青少年所使用的网络功能。但家庭外出活动天数对青少年使用聊天室和网上寻呼两个功能呈显著负相关,即亲子关系越融洽、亲子活动越频繁,青少年使用聊天室和网上寻呼的意愿和能力越低。

表7显示了家庭文化环境与青少年接触网络目的的相关性。父亲学历仅与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满足好奇心”目的呈正相关;比较而言母亲学历与青少年接触网络目的的相关性较大,如母亲学历与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提高学习效率”“满足好奇心”目的呈显著负相关。而家庭外出活动天数与青少年“满足好奇心”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娱乐消遣”呈正相关,说明家庭亲子活动越多,青少年接触社会机会越多,他们通过网络“满足好奇心”的意愿越低;但由于家庭亲子活动多所对应的宽松氛围,青少年利用网络“娱乐消遣”的意愿和行为会变强。

表6 家庭文化环境与青少年使用网络功能的相关性

表7 家庭文化环境与青少年接触网络目的相关性

表8和表9显示了父亲和母亲的网络认知以及对网络与青少年关系的认知及限制等变量的相关性研究:(1)父母学历与认为网络对自己具有“获得社会信息”“开阔知识视野”“有助休闲娱乐”等功能的态度呈极显著正相关;(2)父母学历与他们认为网络对青少年具有相应功能的态度方面不呈统计学的相关意义(仅母亲学历与她们认为网络“有助于青少年休闲娱乐”呈统计学正相关,即母亲学历越高,她们越认同青少年能够在网络中放松自己、愉悦心情);(3)父母对网络的积极态度与他们对网络与青少年积极影响的判断呈统计学极显著正相关,如果父母认为网络可以为自己提供“共享社会信息”“开阔知识视野”和“休闲娱乐”等功能,他们便同样也认同网络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但同时父母对网络“休闲娱乐”作用的认知与他们担心网络“耽误青少年学习”呈极显著正相关;(4)父母学历和他们对网络的积极态度与父母限制青少年行为不存在统计学上的相关性,但父母对网络“休闲娱乐”功能的认识与父母限制青少年上网的行为呈极显著正相关,结合(3)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父母担心青少年因为利用网络“休闲娱乐”而耽误学习,因此会对青少年上网加以约束。

表8 父亲网络认知与对网络与青少年关系认知的相关性

三、讨论

本研究发现,家庭环境或多或少对青少年接触媒介产生影响,这基本肯定了本研究先前的假设。总体上看,父母与青少年接触媒介的行为主要是Valkenburg等人所归纳的限制性影响型和共同使用型两种类型。

1.家庭文化经济条件对青少年使用媒介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和父母接触媒介行为将会对青少年使用媒介产生影响,这与席震芳等人(15)和Kundanis等人的相关研究结果较为吻合。

家庭文化经济条件与平均媒介花费和父母使用媒介行为呈正相关,形成了家庭相应的媒介硬件环境(媒介数量)和媒介接触氛围,为青少年接触媒介创造了条件:家庭经济条件越好,花费在媒介上的费用越多,所订阅的报纸数量、拥有的电视机和计算机台数越多。虽然数据显示家庭文化条件对家庭媒介硬件环境的直接贡献较小,但由于家庭文化条件与家庭经济条件呈正相关,因此可以认为家庭文化条件对媒介硬件环境会产生隐性和有限的影响。有趣的是,家庭媒介数量与青少年接触媒介时间的行为并无关联,这说明青少年可能会通过其他渠道接触媒介,部分父母想通过减少家庭媒介数量以达到约束青少年接触媒介时间并不会产生效果。同时,家庭文化条件越高,父母读报和接触网络甚至看电视的时间(母亲)越长,营造出的家庭接触媒介的氛围越浓郁,这导致青少年接触媒介的时间相应变长。这一点可看作社会学习理论在青少年接触媒介行为与态度上的具体体现,父母接触媒介的行为及对青少年接触媒介的态度成为影响青少年接触媒介行为的主要且直接的影响因素。

家庭亲子关系是影响青少年接触媒介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所考察的家庭外出活动作为父母与青少年共同活动的指标,反映出家庭较为积极的亲子氛围。家庭外出活动天数与青少年接触电视和网络媒介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家庭总体氛围较为融洽,父母对青少年看电视和上网表现出相对宽容的态度;但融洽的家庭氛围和父母对媒介的“宽容”态度也可能反映出对青少年接触媒介的“纵容”,导致青少年接触媒介时间偏长。另外我们发现家庭外出天数与青少年使用“聊天室”“网络寻呼”和“满足好奇心”呈负相关,说明开放式、外向性和互动性的家庭模式以及融洽的亲子氛围有利于满足青少年社会交往、社会学习和排解孤独的心理需求,将会有效降低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

青少年认为网络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与母亲学历呈负相关,有助于“满足好奇心”与父母学历呈负相关,说明高学历父母可能会引导孩子从不同渠道获得知识类信息,青少年在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中学会理性评价网络中的各种信息;父母自己对网络的认知以及对网络与青少年关系的认知作为家庭接触媒介氛围的重要因素,会影响到父母对青少年使用网络的态度或限制行为。但父母不同的亲子性质和关系造成他们对青少年接触媒介行为影响并不一致,当父亲对青少年接触电视和网络时长、以及对网络“满足好奇心”的需求上呈负相关时,母亲与青少年的相应行为呈正相关。本研究认为,高学历父亲所具有的独立自信、坚强勇敢、开朗宽容等男性个性品质,可以促进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发展和社会活动的开放,激发出青少年的求知欲、好奇心,(16)导致青少年对电视和网络依赖度的下降;高学历母亲由于自身工作、学习和生活较多依靠网络,对网络表现出相对宽容(17)的态度,在母亲榜样和态度的双重影响下青少年会较多地接触电视和网络。鉴于父母学历之间的高相关性,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父母学历对青少年接触媒介的影响并不是直接而全面的。这是因为青少年接触媒介的行为受到外部社会和家庭环境以及个人气质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在某些方面群体亚文化的影响以及青少年自己的需求可能超出了家庭的影响(18),青少年选择性地接受或排斥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19),总体上表现出青少年群体在接触媒介时的一致性。至于父母文化程度与青少年使用“聊天室”和“网络寻呼”并不相关,与于晶等认为高学历父母“对青少年使用网络进行社交的问题上相对宽容”(20)的结论不一致。笔者分析,这可能是因为高学历父母由于对网络的认识更全面,多注重培养青少年的情感、创造性、独立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其子女沉迷网络社交的程度相对较低(当然这还有待后继研究)。

2.青少年与父母在使用媒介上的博弈

虽然家庭经济文化环境对青少年接触媒介具有直接影响,但青少年和父母在使用媒介的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相当复杂的关系,网络媒介尤甚,表现为青少年与父母在使用媒介态度和行为上的博弈。

首先,父母在自己使用媒介和青少年使用媒介上表现出矛盾性。父母虽然认识到媒介在工作、学习和娱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更担心媒介给青少年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担心网络的“休闲娱乐”功能导致青少年沉迷网络而“耽误学习”。无论学历高低,父母们对青少年接触电视和网络等“娱乐性”较强和“阅读感”较差的媒介限制相对严厉;而由于报纸的“权威性”“知识性”和“阅读感”较强,父母对青少年接触报纸限制相对较少。可以说,父母所普遍面临的青少年教育压力以及对数字媒体的“敌意”(21)是导致青少年与父母在网络使用态度博弈的直接原因。

其次,从青少年对媒介的喜好和接触时间看,虽然父母对媒介限制由弱到强的顺序为报刊、电视和网络,但青少年接触和喜好的媒介由高到低顺序却为网络、电视和报刊。也就是说,青少年接触媒介行为与父母限制行为的关联性不大。这一方面表现出青少年与父母在接触媒介时的“代差”关系,即父母由于成长环境和阅读习惯更倾向于传统媒介,而青少年已经完全适应当下数字媒体(网络甚至移动媒体)的阅读方式;另一方面表现出青少年对父母约束性教育的强烈逆反心理和对数字媒体及其信息内容(包括游戏)的强烈需求。从这个角度看,父母一味限制和阻止青少年接触媒介并不能起到明显的效果,在强烈逆反心理和紧张家庭氛围的双重作用下,反而会将青少年推向对他们更具有“吸引力”的媒介。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即青少年接触媒介的行为和态度受到社会、家庭及青少年自身等多方面的影响,是一个涉及外部经济情况、媒介生态、文化环境、亲子关系和青少年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复杂过程。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使青少年能够从各种渠道建立并接触自己的媒介环境。对于江苏这样的经济大省而言,城市家庭总体实现了被报纸、电视、网络等多媒介的覆盖。由于青少年主体性的增强以及对大众媒介的需求强烈,父母想以简单、粗暴的方式阻止青少年接触媒介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文化程度较高的父母在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媒介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这与王秋英的研究结果相似(22),但并不是说其他父母对青少年接触媒介的行为就无能为力。

本论文的结论是,首先,引导优于限制。父母接触媒介的行为(而非态度)将会对青少年起到榜样作用,因此父母如果希望青少年适度接触媒介,应该首先反省和调整自己接触媒介的行为和目的,以身作则,以正确的媒介观引导青少年;一味控制家庭媒介数量、限制青少年接触媒介行为往往适得其反。

其次,满足优于替代。父母应当不断充实自己,满足青少年所需要的社会规范或知识技能方面的相关信息,并努力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使青少年了解到各类媒介所具有的学习生活等工具属性,学会防范各种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这对于降低青少年的媒介依赖(尤其是对娱乐化、刺激性信息的片面需求)、养成良好接触媒介习惯非常有利。

再次,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氛围优于指令。父母可以通过优化家庭意识文化结构、融洽家庭环境气氛和积极的情感交流建构和谐的亲子关系,让青少年乐于与父母进行思想情感交流;并通过组织多样的家庭社会活动,使青少年体验到充满乐趣的现实生活,在轻松、理性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这不仅对于青少年正确接触媒介、而且对于青少年整个身心的健康成长都是有利的。

注释:

① [美]A·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林颖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② Valkenburg,P.M.,Krcmar,M.,Peeters,A.,&Marseille,N.M.Developing a Scale to Assess Three Styles of Television Mediation:“Instructive Mediation,”“Restrictive Mediation,”and“Social Coviewing”.Journal of Broadcasting&Electronic Media,vol 43,no 1,1999.pp.52—66.

③ Rose M.Kundanis.Children,Teens,Families,and Mass Media:the Millennial Generation.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2003.pp.105—108.

④ Bethesda,MD.Teens and Their Parents in the 21st Century:an Examination of Trends in Teen Behavior and the Role of Parental Involvement,National Inst.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Washington,DC.2000.

⑤ Dede Paquette&John Ryan.Bronfenbrenner’s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http://pt3.nl.edu/paquetteryanwebquest.pdf.

⑥ 杜红梅、冯维:《小学高年级学生应对方式与自我意识、家庭功能的关系》,《中国特殊教育》,2007年第10期。

⑦ 席居哲、左志宏:《不同学习压力承受能力高中生的家庭生态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第4期。

⑧ 兰燕灵、张海燕、李萍等:《行为问题儿童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第2期。

⑨ 张海芳、陈青萍:《高中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关系》,《中国公共卫生》,2007年第11期。

⑩ 张坤、纪林芹、宫秀丽等:《小学儿童母亲抚养困难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山东教育科研》,2002年第5期。

(11) 张野、张东宁:《初中生自我概念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第12期。

(12) 本研究发现,收音机和广播并不是青少年接触的主要媒介,接触时间和拥有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在本研究中将收音机和广播排除在外。

(13) ***在检验水准0.01水平上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检验水准0.05水平上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检验水准0.1水平上具有统计学意义。下同。

(14) 本研究发现,江苏城市父母对青少年接触电视和网络的限制明显高于报纸和广播,也但父母文化程度对与他们限制青少年接触媒介、尤其是网络的行为并不相关;有趣的是,父母在对待青少年接触媒介的态度上表现出一致性,即父母双方要么都限制青少年接触媒介,或者都宽容对待青少年接触媒介。

(15) 席震芳、张晓阳:《初中生网络成瘾倾向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第2期。

(16) 李丹、崔丽莹、岑国桢等:《6~8岁儿童同伴互动及与父亲教养方式的关系》,《心理科学》,2004年第4期。

(17) 李锋亮、侯龙龙、文东茅:《父母教育背景对子女在高校中学习与社会活动的影响》,《社会》,2006年第1期。

(18) 廖红、陈会昌:《中学生对同伴群体和家庭影响力的判断》,《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第4期。

(19) 陈俊、张积家:《中小学生对父母管教信息的认知、情绪与行为反应倾向》,《心理学报》,2003年第3期。

(20) 于晶:《儿童社会化发展中家庭要素的优化与提升》,《教育科学》,2003年第8期。

(21) Patti M.Valkenburg,Jessica Taylor Piotrowski,Jo Hermanns,&Rebecca de Leeuw.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the Perceived Parental Media Mediation Scale:A Self-Determination Perspective.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vol 39,no 4,2013,pp.445—469.

(22) 王秋英:《当前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教育探索》,2001年第1期。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刘俊】

猜你喜欢

学历媒介青少年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青少年发明家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知识无力感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