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移民形象“复位”:对媒体塑造移民形象的思考
2015-02-20张焕萍
■ 张焕萍
让移民形象“复位”:对媒体塑造移民形象的思考
■ 张焕萍
联合国人口署发布的《2013年国际移民报告》显示,当今的国际移民数量约为2.32亿。有专家估计到2050年,国际移民的数量会达到4.05亿。国际移民问题已成为一个普遍而又复杂的国际问题,它通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渗入到全球各个地区,直接影响着几乎所有国家的发展与稳定。在接纳国,公众很容易将失业、安全等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归咎到移民身上,使移民成为政治、经济或其它社会问题的“替罪羊”;在来源国,移民又常因为智力、财富流失而备受指责。在西方国家,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每逢经济萧条时期,关于移民的不客观报道都会导致强烈的反移民情绪。因此,从根本上改变媒体对移民的报道方式,促进社会对移民的正确认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媒体移民报道与移民“刻板”形象
正如国际移民组织《2011年世界移民报告》中指出的,媒体对移民的报道突出表现为如下几个特点①:一是大量报道与移民相关的某个特定事件,通常是负面性质的。二是集中报道非法活动,尽管违规的移民只是移民总体中的少数。三是夸大事实。例如2008年澳大利亚寻求避难者的人数为5020人,只占全世界寻求避难者人数的1.3%,仅是2008—2009年海外移民净增量315686人中极小的一部分。而当年澳大利亚关于移民问题的报道却集中在寻求避难者乘船到达澳大利亚北海岸这一事件上。四是背景介绍的缺失。例如,美国的媒体中关于移民的报道很少考虑美国劳动力市场对移民的重要作用。媒体报道一些未经证实的观点,或者过度渲染某个片面的调查结果,就会对公众的错误认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西方媒体经常拿中国的国际移民,尤其是非法移民大做文章,对中国海外移民的报道往往集中在规模大、偷渡、犯罪、打黑工、与当地人竞争就业机会等问题上。而实际上,单从移民规模上说,中国的国际移民人数只占世界国际移民总量很小的一部分,2000年英国移民问题专家Ronald Skeldon在《中国人非法移民的神话与真相》指出,据保守估计,1996—1997年底,全球非法移民就超过1000万,中国的非法移民远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多。“中国非法移民的神话”主要是出于西方对“中国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未来巨大的移民潜力的恐惧”。②这也是西方长期以来对中国移民的刻板印象。
媒体的不客观报道不仅容易让公众对移民产生错误的刻板印象,还直接影响到移民本身。有证据表明,移民很关注媒体对他们的负面报道。如果媒体不加遏制地从负面报道移民,又不能同等程度地传达移民的声音,就可能使移民产生挫败感和被边缘化的感觉,以及对自身归属感进行质疑。更严重的是,那些经常看到自己被描述成罪犯或者违法分子的移民,可能会内化这种信念,按照社会的低期望行事。
探究媒体未能客观公正报道移民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出于几个方面:(1)这是由新闻媒体“反应社会问题”的媒介职能决定的,媒体尤其是西方媒体更倾向于报道负面新闻;(2)负面新闻往往更容易吸引眼球,对小报而言尤为如此;(3)记者缺少关于移民的基本知识,难以客观地报道移民问题;(4)媒体为了迎合受众而进行有选择性地报道,而公众对移民的态度常与该国经济水平、就业率、社会公平等密切相关;(5)媒体反映的可能是向其施压的媒体所有者或政治精英的观点。
二、移民形象传播中的媒体角色
媒体一方面是移民问题的议程设置者和驱动者,一方面又反映着公众关于移民的舆论。作为人们获得关于移民信息的首要来源,媒体所描绘的移民形象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
媒体的移民报道往往会产生“累积效应”:虽然关于移民的单篇报道或解释可能是客观真实的,但是过度或过少地从一个特定角度报道所产生的“累积效果”,会导致对事实的严重扭曲。例如,如果媒体连续地、频繁地报道非法移民,非法移民问题就会引发公众更多的关注,从而成为社会优先问题。此外,记者在提供信息的同时还向人们灌输着解读信息的方式,以自身的立场和观点来影响受众。美国一项媒体研究揭示,“美国记者根深蒂固的实践产生出一种叙事方式,使公众无意识地将入境移民与非法活动、危机、争议和政府失灵等联系在一起。”③
二十年来,传播技术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公众对于移民的规模、范围以及移民的社会经济背景仍然缺乏了解。随着媒体商业化程度和媒介的碎片化的加重,倾向性更强的观点往往更容易得到传播,这无形中加深了公众对移民的负面认知。虽然那些能与移民群体产生共鸣的观点可以通过族裔媒体表达,但这些观点一般很难进入主流媒体。在今天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许多移民目的地国家再次出现了对移民的固有成见、歧视甚至是排外情绪,并引发了对多元文化论的辩论。
三、移民形象“复位”的途径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并不是要不加批判地粉饰移民,而是提倡对移民展开公正、公平的探讨。笔者认为,从实践的角度看,实现对移民的客观报道需要政府、媒体和移民自身三个方面共同努力。
首先,公众对移民误解的最大原因,主要是因为今天关于移民的问题未能得到及时解答,所以引起了人们对移民的错误认知。而政府将关于移民的信息和政策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公众,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消除公众对移民的误解。另外,政府还需要努力为公平、准确的媒体报道创造有利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甚至可以跟媒体合作,为媒体提供指导,引导媒体记者更准确地报道移民议题。
其次,人们对移民的错误认知,需要通过专业和高质量的媒体报道进行纠正和抵消。从这个角度说,媒体首先应激发并保证多样化的观点得以表达,从而确保关于移民辩论的公正性。对于新闻媒体而言,一是要让移民走进媒体,让他们被听到、被看到。要全面地反映移民,而不应仅仅局限于单个的移民行为。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西方公共媒体就曾经尝试展现“成功的移民”形象,然而媒体对这些人物描述局限于单个移民的行为层面,这种报道方式并未抵消公众对移民的负面印象。二是要认识到移民的复杂性,认识到移民问题与其它许多公众问题相联系。加强对相关新闻工作者移民问题的培训,或者培养专门的移民报道团队,这样有助于媒体做出准确的移民报道。三是客观公正地报道移民,如避免对某个特定问题过度报道,避免对特定群体多度或过少报道,避免笼统地称呼。相比以往,今天的国际移民报道在某些方面有了一定的改进,比如美国媒体《纽约时报》几十年来陆续放弃了许多有争议的移民报道词汇,如redskin、jap、wetbacks等。2011年,美联社改变了自身的文字规范,不再将illegal immigrant作为首选的描述性词汇(但今天的美联社网站上,illegal immigrant的使用仍然非常频繁)。2011年9月至10月,《纽约时报》、美联社、美国广播公司等美国主流媒体,曾展开了一场对“illegal immigrant”一词的使用适当与否的辩论。虽然几家媒体各持己见,但该辩论本身已经体现出社会对移民报道的关注,以及媒体自身在这方面的反思。
最后,赛义德的“因为他们不能表述自己,因而只能被表述”这句话放在这里尤为恰当——公众对移民认识的偏颇与移民的失语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不管是在移民来源国还是在目的地国,移民在自身形象的传播过程中都是被动的、无助的、被边缘化的。可喜的是,近年来,族裔媒体从规模和数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更是以新的方式助推着移民与东道社会之间的互动,移民也在努力通过各种渠道为自己发声。社交媒体网站已经成为移民(有人称“数字侨民”)讨论自身问题的一种新的方式。鉴于政府和媒体两个角色在移民传播上的改善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移民自身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的优势,积极参与到移民辩论中来,讲述自己的故事,成为自己形象的塑造者,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渠道。
注释:
①③ World Migration Report 2011.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2011.p26,34.
② 丘立本:《从国际移民的角度研究华侨华人问题》,《侨务工作研究》,2004年第3期。
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