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干预应用于糖尿病护理的探讨
2015-01-12刘咏芸
刘咏芸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保办,福建福州 350005
预见性护理干预应用于糖尿病护理的探讨
刘咏芸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保办,福建福州 350005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效果,为临床糖尿病患者今后的护理提供参考。方法将医院收治的110例糖尿病患者选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干预组、对照组,两组分别55例患者。对照组为传统护理,干预组予以预见性护理。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护理满意度上比较,P<0.05;在护理干预后组间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相比,P<0.001;在护理干预后组间患者SDS、SAS评分相比,P<0.001;干预组内SDS、SAS水平在干预前后相比,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预见性护理有利于稳定血糖水平,改善不良情绪,患者满意度更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糖尿病;预见性护理;空腹血糖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糖尿病的发生率也不断增加[1]。但是由于部分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不够,容易发生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该院为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发生、提升护理质量,对2014年1—9月期间收治的55例糖尿病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进行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4年9月该院收治的110例糖尿病患者纳入该研究,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20例;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45.8±6.8)岁;病程3~21年,平均病程(12.5±5.2)年;糖尿病分型:Ⅰ型13例,Ⅱ型42例。干预组男性37例,女性18例;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46.1±7.1)岁;病程3~20年,平均病程(12.7±5.1)年;糖尿病分型:Ⅰ型15例,Ⅱ型40例。
1.2 病例选取标准
访组110例糖尿病患者均由该院门诊收入院治疗,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①具有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体重降低),且血糖明显升高:随机血糖≥11.1 mmol/L或空腹血糖≥7.0 mmol/L;②当空腹血糖处于临界值时,患者口服葡萄糖行糖耐量试验(OGTT)的血糖不低于11.1mmol/L;③空腹血糖两次以上不低于7.0mmol/L。入选患者均排除肿瘤、高血压或严重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2]。
1.3 护理方法
1.3.1 传统护理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传统护理,一般性地向患者宣传糖尿病知识、定期监测血糖、明确降糖药的使用方式并观察副作用、根据血糖水平进行饮食控制,并给予相应的生活护理。出院时指导饮食、运动锻炼、自我监测血糖,定期随访。
表2 干预后组间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比较(n=55)(x±s)
1.3.2 预见性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由责任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共同组成预见性护理小组,责任组长每日坚持参加医师查房,掌握患者病情和治疗进展,听取临床医师进行综合分析以及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专业讲解,并根据患者病情、症状提出潜在的护理问题;责任护士针对患者病情及潜在护理问题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最新的护理理念和护理措施,与预见性护理小组成员共同探讨,最终制定一系列针对患者病情且具有可行性的有效护理措施实施护理工作,并随着患者病情的变化,及时对护理方案进行合理调整。同时采取5~10人小组制讲座、一对一指导与示范以及出院后电话回访等方式,让患者充分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
主要内容包括:(1)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①糖尿病基本概念、诊断标准及常用口服降糖药物的使用方法;②饮食疗法的意义以及饮食控制的基本方法,常用食物的热卡换算;③运动、休息、睡眠与血糖控制的关系;④生活习惯、心理状态与糖尿病的关系;⑤血糖监测的意义、血糖仪的使用以及血糖值的观察与记录;⑥胰岛素的注射方法;⑦糖尿病常见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低血糖的早期发现与自我处理方法。(2)并发症预见性护理:①血管病变护理: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包括冠心病、肾动脉硬化、视网膜病变以及糖尿病肾病等。因此,护理人员应密切对患者呼吸、排尿、尿量等情况进行监测,定期眼低检查;一旦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前兆,应及时卧床休息、吸氧,予以床边心电图、心肌酶谱监测,以早期确诊治疗[3];②神经病变护理:糖尿病患者较容易出现周围神经、自主神经病变,导致患者出现肢端感觉受累、体位性低血压、便秘、腹泻等症状。护理人员应注意了解患者肢端的感觉状况,避免尖锐锋利的物体引起伤害;注意防止体位性低血压;③感染、糖尿病足的护理:糖尿病患者易发尿路、皮肤、足部等部位的感染,护士应告知患者注意个人卫生,维持床褥、衣物清洁,卧床休息者应定时翻身,防止压疮。尤其应做好皮肤护理,防止皮肤深溃疡,注意保暖,穿着透气、松紧适度的鞋袜,避免糖尿病足;④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的护理:加强对患者血糖的监测,发现血糖异常应及时通知医师给予紧急处理,并注意观察患者神志、呼吸情况,预防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的发生。告知患者按时服药、注射胰岛素、进餐的重要性,告知患者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后不应立即运动,同时常备适量糖块置于伸手可取处,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应立即进食;对于夜间易发低血糖者可于睡前食用少量食物,预防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1.4 疗效判定指标
①检测患者血糖,记录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餐后2 h血糖水平;②采用抑郁自评表(SDS)、焦虑自评表(SAS)测定患者情绪,得分越高,焦虑和抑郁越严重[2];③自拟护理调查表了解患者满意度。
1.5 统计方法
该研究中数据初步录入EXCEL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并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干预后血糖水平比较
在护理干预后组间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相比,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干预后两组间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较[(x±s),mmol/L]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定
在护理干预后组间患者SDS、SAS评分相比,P<0.001;干预组内SDS、SAS水平在干预前后相比,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护理满意度分析
干预组总满意度为100%,对照组为92.7%,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干预后两组间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结论
糖尿病是一种机体内分泌系统出现的代谢障碍疾病,通常指血清内胰岛素绝对性或者相对性分泌量不足,引起机体糖代谢性障碍,导致血糖升高,可能导致尿糖,继而引起蛋白质、脂肪等代谢紊乱[4]。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一旦控制不良,极有可能引发各类并发症,其中包括因持续性高血糖造成的靶器官损伤以及血糖相关的直接并发症[4]。相关研究指出[5],糖尿病并发症可有效地进行预防,只要对血糖进行良好控制就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而血糖的控制与患者是否主动接受治疗密切相关。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由此获得良好的血糖水平,所以在患者入院及出院后,必须强化对患者的疾病教育,预见性提出相关并发症等,并及时采取措施。
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最容易引发的是由于过度控制血糖引起的低血糖,现阶段对于治疗中出现的低血糖已经成为控制并发症的第一要素,可见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血糖降低的预防极为重要[6]。Ko,J.Y.等[7]研究后认为,开展预见性护理工作可推进医院护理服务的进一步发展,促使血糖水平可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促使患者就诊服务链更具连贯性,确保患者了解整个医疗护理过程,可拉近医患关系,显著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该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后,糖化血红蛋白(7.9%)、空腹血糖(7.2 mmol/L)、餐后2 h血糖(8.4 mmol/L)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度为100%,高于于对照组的92.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宋金满[8]研究结果相近。证实了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显著效果。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血糖长期控制不良可引起多种急、慢性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通过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显著延缓或减轻并发症的发生。酮症酸中毒也是糖尿病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能引发患者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电解质紊乱、甚至造成患者死亡[9]。所以在对患者护理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血糖异常的情况,并防止呼吸道感染,防止酮症并发症的发生[10]。在护理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患者皮肤的保护,尽量降低对患者皮肤进行摩擦、压疮及外伤等。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方式的应用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不良情绪,促使血糖水平能良好控制,患者满意度更高,有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可在今后临床中推广应用。
[1]李娜.预见性护理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4):840-842.
[2]陈艳梅.预见性护理在老年胆囊炎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4,34(12):56-57.
[3]李晓燕.预见性护理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2):300-301,420.
[4]吕胜琴.预见性护理措施在糖尿病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0):320-321.
[5]Hershey,D.S.,Given,B.,Given,C.et al.Predictors of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in older Adults Receiving Chemotherapy[J].Cancer nursing,2014,37 (2):97-105.
[6]弓美兰.预见性护理对糖尿病腹部手术患者依从性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3):139-141.
[7]Ko,J.Y.,Dietz,P.M.,Conrey,E.J.et al.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nd PostpartuMCare Practices of Nurse-Midwives[J].Journal of midwifery &women's health,2013,58(1):33-40.
[8]宋金满.预见性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20):124-125.
[9]邢丽芬,李霞,孙艳玲,等.糖尿病病人并发酮症酸中毒的预见性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2(9中旬刊):154-155.
[10]景卫健.预见性护理在糖尿病足预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4(20):3152-3154.
Observation of the App lication Effect of Predi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DiabetesMellitus
LIU Yong-yun
Medical Insurance Office,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Fuzhou,Fujian Province,350005 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predi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atientswith diabetes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nursing for patientswith diabetes in the future.Methods110 caseswith diabete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55 cases in each.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traditional nursing,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treated by predictive nursing.ResultsThere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nursing satisfaction betwee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P<0.05;after nursing,the difference in the level of 2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fasting blood glucose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01.The difference in SDSand SAS scores after nursing between the groups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01.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DS and SAS scores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P<0.001.ConclusionPredictive nursing is conducive to stabilizing the blood glucose level,improving the negative emotion,and the patients aremore satisfied with it,so it isworthy of further promotion and app lication.
Diabetes;Predictive nursing;Fasting blood glucose
R47
A
1674-0742(2015)07(a)-0150-03
2015-04-07)
刘咏芸(1972.6-),女,福建福州人,专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骨科护理、老年病护理、糖尿病护理、高血压护理、护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