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2015-01-12赵姣姣杜晨光丁培杰王志文董玉山
赵姣姣 杜晨光 丁培杰 王志文 董玉山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赵姣姣 杜晨光 丁培杰 王志文 董玉山*
(河北省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唐山063000)
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高血压的主要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与死亡的总体危险。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但是中、西医的最终目的都是最大限度地降低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将成为一种趋势和最佳的高血压治疗方案。该文主要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研究现状展开简要论述。
高血压;中西医结合疗法;眩晕;综述
高血压病(Hypertensive Disease)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慢性心血管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脏器的并发症,它本身并不可怕,但因其而引起的重要器官的病变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了解我国高血压流行病学现状,提高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对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效控制高血压的发展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该文主要论述的是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情况。
1 我国高血压流行病学现状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行了3次(1959年、1979年、1991年)较大规模的成人高血压普查,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11%、7.73%和11.88%,至2002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27万人群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0%,估计全国患病人数约1.6亿,与1991年比较,患病率上升了31%,患病人数增加约7000多万人[1],而据2007年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估算,目前我国已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2],2014年4月3日发表于《美国高血压杂志》的文章显示,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为29.6%,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42.6%、34.1%与9.3%,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中血压达标率为27.4%。总体来看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逐年增长,而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依旧很低,人群对于高血压“三率”的认识还有待提高与普及。
我国高血压流行有两个明显特点:⑴地方的差异。
①北方高血压多于南方,赵秀丽等[3]对中国14省市高血压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也发现高血压总患病率为27.86%,男性患病率为34.72%,女性为25.34%,各地区患病率比较显示北方高于南方,且有自北向南逐渐减低的趋势;②城市高于农村,但农村有快速上升趋势,王丽娜等[4]对河北省城乡居民的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河北省18~69岁的4200名成年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为39.6%(标准化率为28.5%),其中农村高血压患病率40.4%,城市为37.6%,农村高于城市;③沿海高于内地,这方面的因素主要与沿海和内地人群的饮食差异有关,沿海人群的钠盐摄入量要比内地高。⑵民族的差异。高原少数民族患病率较高。刘芬等[5]对新疆不同民族高血压现状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哈萨克族高血压患病率高于维吾尔族和汉族分别为48.6%、28.5%和33.42%。我国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包括:高钠低钾饮食,超重和肥胖,吸烟与饮酒,职业、精神紧张及心理因素,年龄与性别,高血压常会伴有与代谢有关的许多危险因素包括有高血压家族史、缺乏体力活动、血脂异常、糖尿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等等[4,6]。
2 中西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中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祖国医学并无高血压这一病名的记载,多将其归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多从虚实两方面立论,虚者为气血亏虚或髓海不足导致清窍失养,正如《景岳全书》[7]张氏认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主张“无虚不作眩,当以治虚为主”;实者多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所致,《丹溪心法·头眩》[8]曰:“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明确提出“无痰不作眩”的病机;其病位在于头窍,病变脏腑主要与肝、脾、肾相关,如《素问·至真要大论》[9]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临床上单纯虚证或者实证比较少见,虚实夹杂是其主要临证表现。随着中医学对高血压的不断深入研究,认为血瘀是高血压重要的病理机制之一,活血化瘀成为治疗高血压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兼以平肝潜阳、健脾化痰、疏肝理气、滋养肝肾、益气等治疗以标本兼顾[10]。
2.2 西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高血压的病因是多因素导致的,认为其发病的有关因素有遗传、年龄、肥胖(腹型肥胖)、食盐摄入过多、吸烟、过量饮酒、环境以及诸多社会、心理因素等,尤其是遗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此外,研究表明,HCFV(人巨细胞病毒)可能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的又一因素,随着年龄增长HCFV感染的可能性增加[11-12],有学者称高尿酸和STK39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13],高尿酸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近年的动物模型研究已证实,尿酸通过两步式机制可导致高血压,即尿酸能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NO的产生,从而增加全身血管阻力;其次其可通过尿酸介导的血管病变,包括肾小球入球动脉的病变,导致盐敏感性高血压产生。而SKT39是男性原发性高血压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国内已有研究表明STK39的2种常见遗传学变异——rs3754777和rs6433027是我国汉族男性高血压的易感基因位点。近年有研究证明代谢综合征(FS)和高血压病(EH)存在一定的联系[14]。FS是指超重、高血压、糖脂代谢异常以及胰岛素抵抗等多种代谢异常聚集的表现[15],有研究称80%以上的EH患者可同时合并有FS,目前研究尚未阐明FS各组分与EH的确切关系,但部分证据显示FS各异常成分可能协同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发生,FS对EH的影响表现为多种危险因素的聚集,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病理生理非常复杂。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主要有:⑴神经机制。各种原因使大脑皮质下神经中枢功能发生变化,最终使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升高,阻力小动脉收缩增强而导致血压增高。⑵肾脏机制。各种原因引起肾性水、钠潴留,增加心排血量,通过全身血流自身调节使外周血管阻力和血压升高,也可能通过排钠激素分泌释放增加,在排泄水、钠同时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而使血压升高。⑶激素机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⑷血管机制。各种原因引起的大动脉和小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在高血压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⑸胰岛素抵抗(IR)。约50%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IR,在肥胖、血甘油三酯升高、高血压及糖耐量减退同时并存的四联症患者中最为明显。近年来认为IR是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发生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还发现高血压与炎性因子、神经递质以及基因表达的时间依从性及相关基因的诱导表达密切相关[16-17]。
3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优势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不在于单纯的降低血压,更着眼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根据患者整体情况,针对疾病的具体病因病机辩证治疗,不同的病症有不同的疗法,运用中药内服、针灸疗法、耳穴贴压疗法、食疗茶疗法、药枕疗法、浴足疗法、刮痧按摩疗法、中西医结合等方法综合治疗,标本兼顾,具有副作用少,多靶点调节,安全有效,能延缓疾病进展,在高血压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中有一定势。西医治疗高血压病最主要优势在于降压作用较强,作用靶点明确,起效时间短,且服用方便,尤其是长效药物的问世,能较好维持24 h血压。中医降压平稳和缓的特点,适用于早期、轻度高血压患者,较重的高血压病中西药联合应用也可防止血压较大波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体现了标本兼治的原则,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不仅提高降压的疗效,而且有效的预防了重要靶器官的损害,缓解了西药的不良反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4 现代名中医治疗高血压的经验总结
冼绍祥教授[18]认为肝阳上亢、痰浊中阻和肝肾阴虚是高血压病的主要病机,主张从肝、脾、肾三脏论治,善用潜降、和降、滋降3法,分别采用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六味地黄汤合生脉散进行治疗。
丁书文教授[19]治疗高血压主要从热毒、瘀血、痰湿论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利湿为主要治法,丁老的治疗特色还包括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并重,阴阳双补,善用祛风药,解郁、清心安神。
韩雪杰、沈绍功[20]认为痰瘀与寒邪、火热、外感六淫、七情等相关,涉及脾胃、肾、肺、心、肝,由于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血失和,气血升降失调,水液代谢紊乱,积聚成痰,痰凝气滞,痰阻络脉,痰浊瘀血交结,而致痰瘀同病。故沈绍功教授提出“痰瘀互结、毒损心络”是中医诊治高血压病的新思路。
张德英教授[21]认为高血压病的主要病机为痰浊阻滞、肝阳上亢,因此运用化痰平肝治法,选用瓜蒌、浙贝母、厚朴、桔梗、清半夏、黄芩、石菖蒲、郁金、牡丹皮、苏子、生牡蛎、天麻、牛膝、白芍等药物来治疗本病。
于睿教授[22]强调阴阳为总纲,分清标本虚实;肝脏为重点,调整气血阴阳。善用平肝法,清肝法,疏肝法,养肝法治疗。
5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问题与展望
5.1 存在问题①辨证分型多,缺乏统一标准。肝肾阴虚、瘀血阻络、阴虚阳亢、肝阳上亢、肝风上扰以及痰浊中阻等都是高血压的主要证型,有的分出8个证型[23],多的则归纳出17个证型[24]。②临床实验设计欠严谨,实验结果可重复性差;③中药降压效果不理想,起效也比较慢,半衰期短,需多次给药,单次剂量常多达数片,病人依从性差,不宜长期给药;④现代药理研究中药降压机制不够深入,多数作用靶点不清楚,缺乏药代动力学及量效关系方面的研究,影响疗效的进一步提高。
5.2 展望未来我们应该着重探索的方面:①采用国际通用的疗效标准,客观评价,使中医治疗科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中医治疗不良反应少、作用靶点广等优点;②研究各种剂型,包括速效、缓效及长效剂型的中药制剂,使其服用方便,疗效持久,便于长期服用,比如就有速效救心丸、冠心滴丸等类似品种;③进一步明确不同降压中药在症状改善方面的特点,为临床“辨症”用药、进一步提高疗效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中西医结合方案,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增效减毒作用;④将西药放到中医理论体系中进行考察,使之具备中药基本内容,成为能够按照中医理论使用的药物,如寿比山和钙拮抗剂适于痰湿型患者,而ACEI适合于肝火亢盛型患者;⑤将中医“治未病”思想理论融入高血压的“三级预防”理论中,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并注重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的结合,从而指导临床高血压的防治。
随着医学由生物模式向“社会—生物—心理”模式转化,对慢性疾病单纯以生物医学指标评价疗效还很不够,应注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既可有效控制血压,又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前景广阔,值得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地进行全方位的探索与研究,实现中西医的有机融合,发挥和扩展中西医结合治病的优势与范围,达到科学治疗之根本目的,造福更多的患者。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4,2(12):919-922.
[2]卫生部心血管防治研究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7[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12-13.
[3]赵秀丽,陈捷,崔艳丽,等.中国14省市高血压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6):1148-1152.
[4]王丽娜,曹丽,张敬一,等.河北省成年居民高血压病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2):125-129.
[5]刘芬,马依彤,杨毅宁,等.新疆不同民族高血压现况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6):3259-3263.
[6]毛浩丹,吴建方,周义红,等.常州市农村地区人群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J].疾病控制杂志,2005,9(5):406-408.
[7]明·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8]元·朱震亨.丹溪心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9]黄帝内经素问[M].钱超尘主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1.
[10]李洁,解品启.从瘀论治高血压病[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 (6):857-858.
[11]Zhang M,Yang Y,Y ang X,etal.H um an cytom egalovirus infection is a noveletiology foressentialhypertension[J].M ed H ypotheses,2011,76(5):682-684.
[12]LiC,Sam aranayake NR,Ong K L,etal.Is hum an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associated with hypertension[J]The United States N 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1999-2002[J].PLos O ne,2012,7(7):e39760.
[13]杜美玲,杨新春,蔡军.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的新认识[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2,11(6):554-557.
[14]赵宴铎,张永莉.代谢综合征各组分与高血压关系研究的进展[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5,24(1):110-113.
[15]张蓓,钟远.代谢综合征其它组分与高血压的关系[J].国际内科学杂志,2008,35(2):93-95.
[16]王舒,杨华,石学敏.国外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及诊治研究新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0,8(3):342-344.
[17]丁绍祥.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及治疗探讨[J].航空航天医药,2009,20 (10):30-32.
[18]任培华.沈绍祥教授治疗高血压病3法[J].吉林中医药,2011,31(12):1160-1161.
[19]李寿松.基于数据挖掘的丁书文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用药分析及流行病学调查[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20]韩雪杰,沈绍功.痰瘀相关病因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杂志,1988,4(8):44-46.
[21]李鲁钦.基于数据挖掘的张德英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经验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4.
[22]钟黎黎.于睿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经验总结[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
[23]殷惠军,史大年.老年心血管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06-107.
[24]朱克俭,蔡光先.高血压病常见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观察[J].中国医药学报,1991(1):62.
ZHAO Jiaojiao, DU Chenguang, DING Peijie, WANG Zhiwen, DONG rushan(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bei Province, Tangshan 063000, China)
The 2010 Chinese Guidelines for the F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points out that the main goal of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is minimizing the overall risk of 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s and death.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are two different theoretical systems,but the ultimate go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minimizing the incidence,case fatality rate and disabled rate of hypertension disease of heart head blood-vessel.So the integrated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would become a trend and the best treatment.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integrated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hypertension;therapy of integrated medicine;vertigo;review
10.3969/j.issn.1672-2779.2015.20.078
1672-2779(2015)-20-0150-03
:杨杰本文校对:董玉山
2015-08-19)
河北省卫生厅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课题计划(No:20130376)
*通讯作者:dys65070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