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渗透 源远流长
2015-01-12陈慧
陈慧
摘 要: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每位教师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所谓综合素质培养就是以本学科为主的综合实践,建立起音乐教学不同层面之间的综合,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它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国际竞争的要求,因此音乐课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关键词:综合素质;课堂教学;学科综合;多种能力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近音乐,使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完全置身于音乐的氛围中。这样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全面渗透,才能让音乐教学源远流长。那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内在的潜力、活跃的音乐细胞得到发挥和升华,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体现和培养呢?
一、营造音乐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智力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没有兴趣推动的智力和能力,其维持和发展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努力营造音乐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势在必行。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好玩的心理特点,他们不可能整堂课都集中在课堂上,要想使学生对音乐课充满幻想和期待,就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浓厚的音乐氛围。
如在教学《秋天红艳艳》时,笔者首先对教室的环境做了一些改动,将教室布置成秋天的海洋,让学生置身于音乐的大自然当中。然后请学生谈谈对秋天的感受与想法(背景播放音乐《秋天红艳艳》),学生在美妙优雅的歌曲声中畅谈着对秋天的感悟。教师接着进行歌曲教学,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感受,建立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最后,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秋天,启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再让学生将图画剪出来,贴在黑板上,教师点评,并加以肯定。这样,一堂纯粹的音乐课,便扩展为一堂集想、唱、画、贴于一体的综合性音乐教学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各方面的协调能力,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二、突破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1.审美能力的培养占主导地位。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全面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来源于实践,学生对音乐的感官往往建立在个人自己的生活基础与心理背景上,使得学生的审美欣赏水平不大相同,获得的“美感”程度自然也不一样。音乐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风格多样的音乐体验,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巧妙地把相关的音乐基础文化知识融入到音乐的活动中,使学生顺带学习,这样学生就会在一个又一个的音乐活动中逐步成为具有音乐审美能力的音乐听众。
2.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贯穿始终。从音乐教育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看“创造是艺术的生命”,引导学生在学习歌曲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合理地想象,充分发挥小学生富于幻想的天性,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驰骋于音乐的海洋中。学生的想象只要是符合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就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让单纯的一堂唱歌课化身为学生手脑并用,集想、听、唱、动为一体的综合性课堂,充分展现学生的自主锻炼与实践操作,这也是训练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一个有效手段。
三、采用多种教具,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综合
1.音乐与文学关系密切,音乐教学可与语文教学相沟通。如把语文课文中的某些情节进行加工,学生可以进行课本剧的表演,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反过来,对音乐中歌词的理解同样依赖于学生的语文功底。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能调动人的情绪反应。在音乐课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引用相关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融文学气息与音乐教学为一体将更好地辅助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提高了文化素养,同时也让课堂更加赋予感染力。
2.加强音乐与姊妹艺术门类的交叉与融合。当代社会对具有艺术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的需要,促使艺术教育不断向综合的方向发展。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音乐教育就需要与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不同的姐妹艺术门类相互交叉和相互融合
3.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思想品德不会与生俱来,需要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潜移默化。音乐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这时教师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祖先创造的艺术文明,用审美的眼光感受和欣赏前人留下的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
音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最为复杂的创造结果之一。21世纪国家的实力取决于创新人才的多少。音乐作为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其最大的优势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品质。我们教育学生并不是现在就要他们有多么重大的发明创造,唱出多经典的歌曲,品味多优雅的歌剧音乐,而是要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