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与建议
2015-01-12张佳侯延昌
张佳+侯延昌
摘 要: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高校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情况如何,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景和未来,高校必须有效引领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新阐发和新诠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凝聚社会共识、汇聚群众力量筑牢了基础。”高校必须有效引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引领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1.修正大学生思想问题的需要
大学生思想状况整体是健康、积极的,他们坚持党的领导,对国家发展建设所取得的丰功伟绩感到自豪,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功利思想、现实主义抬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先进生产技术和理念的引入,带有浓厚功利主义色彩的文化也借机涌入中国、进入学校,使大学生受到了不良影响。当被问及为何读大学时,他们的回应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却忘记了家人的期许和自己的责任;当被问及为何要加入学生组织和参加各类集体活动时,他们的回应是为了获奖证书和充实简历,却忘记了学生组织的服务宗旨。种种现象表明,部分大学生思想趋于功利和现实。
(2)缺乏责任意识。许多大学生虽然能意识到集体、社会对个人发展的意义,却更加看重自我价值的最终实现和“小我”理想的满足。很多大学生虽然理解人作为“社会人”,需要承担社会赋予的责任,需要对集体、社会作出奉献,却片面强调集体、社会对个人的理解和满足。部分大学生缺乏责任感和责任意识,以自我为本位,甚至因私废公。
(3)政治理念不成熟。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很大一部分独生子女没有受过很大的挫折,当走出家门,面对社会上的严酷考验受挫后,会产生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在世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逐渐淡化甚至失去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这种认同感的淡化体现出部分大学生的政治理念不成熟。
2.优化大学生品质结构的需要
邓小平同志曾说:“在我们的社会里,广大劳动者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他们自觉地刻苦钻研,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必将在生产中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体现出政治觉悟或者价值观在品质结构中的重要性。”大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价值观的“可塑造性”很强,高校要抓住时机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凝聚大学生的思想共识,这对优化大学生品质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实践是引领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阵地。如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计大部分都能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风貌,展现时代精神,但因部分课程内容缺乏对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解读,缺乏实用性和新鲜感,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实践联系不紧密,导致课程效果大打折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不能深入学生脑海、融入学生心灵。
二、引领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建议
1.完善教学体系,形成教育合力
(1)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渗透到各类学科教学之中。首先,要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培育作用,利用好课堂这个培育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讲清、讲明、讲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具体表象。其次,要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让其他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互为补充、互成辅助、互相促进。
(2)将核心价值观培育渗透到学校各个环节之中。充分发挥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职能,将核心价值观培育寓于管理之中,寓于教学之中,寓于学生日常生活之中,打通管理、教学和学生日常生活几个工作环节界限,使核心价值观培育贯穿学校各个环节,潜移默化地吸引学生、引领学生、教育学生。
(3)将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社会实践之中。为了让学生将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践行相统一、相结合,要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探索社会实践的新载体、新渠道,不断创新社会实践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用核心价值观构建和完善自身价值体系,将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变成一种与自身紧密联系的主动要求和情感体验。
2.加强科研创新,提升教育艺术
推进对大学生认知和心理特点的研究,整理他们关心的问题,解答他们内心的困惑,帮助他们解决现实困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更加适应大学生发展需求,更加反映大学生诉求,使大学生树立自身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的理念,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