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及实施模式浅析

2015-01-12丁斌何宜军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4期
关键词:团队导师制本科生

丁斌 何宜军

[摘 要]导师制是大学生培养的一种创新型方式,但其实施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结合本单位的成功范例和从教经验,从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不同角度,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及实施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模式。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团队;实施模式

引言

导师制源于14世纪英国,在牛津、剑桥率先实行至今,在世界范围内,诸多高校都获以广泛推广。从国内状况来看,导师制主要面向高层次人才,主体培养对象为研究生。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网络环境的不断改善,接受信息的渠道日益广阔。而现代学科的特点是学科间交叉渗透,信息量大,知识创新速度快,因此,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能够接受新型知识,熟练使用信息工具的综合型人才的重任。笔者认为,为了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的本科生,培养创新人才,推进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一、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

(一)导师制的内涵

本科生导师制主要指对本科生进行思想、生活、学习全面指导的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制度。具体的是指在本科阶段,实行班主任制或辅导员制的同时,指定一些专门的教师指导一定数量的学生,对他们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专业辅导、心理疏导,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施因材施教,促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模式探索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本科生生活导师制

对于大一阶段的同学,由于本科阶段的生活学习环境,学习目标、管理制度、课程设置等与高中阶段有明显的不同,很多人学习目标不明确,不清楚专业到底是要学些什么,不习惯于大学的管理方式,对大学的教学方法尚未适应。从而导致很多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淡薄,学习目标不明确,以及交际迷茫等负面情绪,任之发展,可能导致思想扭曲、学习荒废的恶劣后果。因此,针对该时期学生特点,需要专业人员的沟通疏导,主要通过班主任,辅导员及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对本科生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专业辅导、心理疏导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根据学生的专长和兴趣,引导学生自行制定本科阶段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第二层次: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针对大二及以上年级本科生,大部分学生已经适应生活和学习环境,学习目标相对明确。为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高校应当实施科研导师制,并进行双向选择,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同时也使得教师教学相长。

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为例,该学院从大二开始让科研导师加入到本科生导师队伍中来,科研导师是由一些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担任。具体做法是:首先从学院层面向本科生展示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团队成员组成、团队科研情况、以及就业前景等方面内容;然后,学生与科研团队进行双向选择。学生加入团队后参加团队活动一段时间再进行二次选择,选择有利于自己长足发展的科研导师。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保持与自己导师的密切交流外,还要服从导师所在团队的管理,按时参与团队的科研活动,并由所在团队给予考勤。对于刚接触科研工作的本科生来说,他们基础薄弱,专业知识不足,动手能力欠缺。所以,团队负责人一方面会指定学生们参加一些科学研讨、学术报告等日常学术活动,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多接触、多学习科学问题,让学生们寻找自己感兴趣所在;另一方面,考虑到本科生底子薄,团队负责人也会不定期召集导师们给群体学生们针对性的授课,指导学生们从事一些基础的科研工作。例如,如何查找文献,Matlab使用等课程。在这学习过程中本科生与导师以及研究生增进交流,逐渐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增进了学习兴趣,根据师生反馈,大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联系起来。

通过前期科研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文献查阅能力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专业课程逐次开设,理论基础也日渐深厚,在此基础上,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在科研团队和导师的双重指导下,拟定一定的科研选题,鼓励学生独立参与到研究工作中。同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自拟研究课题。在课题进行过程中,指出存在的问题。创新型的科研工作往往需要灵感,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灵感。让学生分享科研成果产生的喜悦感,从而更加主动地参加到科研活动中。

目前,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校配备了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江苏省教育厅也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申报各类创新创业能力训练项目。纵比近几年这些创新成果,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成果的获得者均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受益者。

二、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和对策

以上说明本科生导师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本科生导师制的顺利实施,最大限度地优化运转模式,笔者认为在科研导师制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方案:

(一)学院充当媒介作用,促进师生了解互动

对于高校来说,大部分教师从事“双肩挑”工作,即同时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一方面,课堂授课环节可以促进师生交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科研工作。但是这种沟通方式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需要学院管理者向学生进行全面地、专业的介绍。首先,顺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学院应作好网站建设及宣传工作,其中涵盖科研人员介绍,科研方向,在研项目及成果等介绍;其次,学院应在大一给学生进行导师制的专题讲座,让学生能有比较直观的了解;再次,学院应当定期让导师给大一的同学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能更加具体地了解科研团队及导师。

(二)实施因材施教,促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由于本科生在高中阶段的教育背景不同,个人兴趣爱好也有较大的差异,在双向选择阶段,导师应当对学生的科研发展方面作出大致的判断,比如适合实验型还是理论型。在学生进入团队之后,导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性格特点等以启发引导的方式传授科研思维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相关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在师生互动科研中,教师能与学生共同分担科研任务,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及时予以肯定,这对于树立学生的科研信心,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树立典型,建立共赢理念,让师生都成为导师制的受益者

俗话说,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学生中不乏有勤奋上进、热衷科研者,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背景下,这类学生往往可以脱颖而出,在科研的道路上能够先于别人。学院应当以这些成功前例作为典型案例,通过这些学生的现身说法,带动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从科研团队和导师的角度,本科生可以分担部分科研任务,促进教师“教学相长”。另外,对于没有学位点或学位点建设相对薄弱的科研团队,本科生导师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力资源紧缺问题。总之,从思想上建立共赢理念,让学生乐于参与,导师乐于传授,最终推动学科发展。

三、结论与展望

综合上述,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发挥大学生内因的基础上,学院管理者和导师及学生应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案,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然后,根据师生反馈,不断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建立和谐人文的师生关系,这必将对培养、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科研素养和综合素质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孟宪军.关于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之理论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38-140

[2]王丽萍,杨博涵,袁云岗,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1):120-122

[3]胡旺盛,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2:1-3

[4]王明明.高等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5,1:76-78

基金项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度校级重点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资助

作者简介:丁斌(1981-),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何宜军(1963-),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主要从事物理海洋学研究。

猜你喜欢

团队导师制本科生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政校行企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究
打造团队促建设坚持创新彰显专业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