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县域经济的差异与极化分析

2015-01-11杨宝宝欧向军顾雯娟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泰尔极化县域

杨宝宝,欧向军,顾雯娟

(江苏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山西省县域经济的差异与极化分析

杨宝宝,欧向军*,顾雯娟

(江苏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基于1996~2012年山西省96个县域经济数据,综合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ER指数、TW指数为代表的差异和极化指数等数理模型,通过ArcGIS 10.0对山西省县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演变轨迹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1996~2012年全省县域经济差异与极化呈现一定正相关性,均呈现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的变化趋势,且总体呈现差异扩大、极化增强;(2)晋中、晋北和晋南三大区域内部经济差异拉大是造成全省差异扩大的主要因素,且在不同时段三大区域表现为不尽相同的差异与极化趋势,其中晋中地区差异与极化最为严重;(3)空间表现上,呈现向下发散的县域数在全省三大区域均占多数,其次晋中地区以向下收敛为主,晋北地区以向上收敛为主,晋南地区以向上发散为主。

区域经济;差异模型;极化模型;收敛发散;山西省

0 引言

近年来,经济差异与极化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也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地域进行相关研究和论述。国外研究主题主要围绕在社会贫富差距上,如早在20世纪80年代,埃斯特班等就提出极化是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中间阶层消失”或向“两极周围聚集”的现象[1];Zhang则从“贫困”和“富裕”两个方向发展的区域分化来阐释区域经济极化[2];Gasparini等研究发现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发展呈现高度极化态势[3];T.Azomahou等人在基于445个区域数据的基础上研究发现区域收入差异越大,其极化可能性便越大[4];另外,Zhang和Kanpur还对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问题有所涉猎[5,6]。国内对区域经济差异以及极化研究相对较晚,总体概括如下:研究方法主要涉及有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空间自相关、基尼系数、泰尔指数、ESDA以及ER指数、TW指数等方法[7-11];研究尺度覆盖全国层次上的大尺度、区域和经济带中尺度、且对省域和地级市等层面研究较多[8-16],以县级[16]小尺度为出发点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时段主要有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7]、1990年来以来[9]、2000年以来[10,12,14]以及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年份[16]作为研究起点;侧重点则多为空间层面和内在机制层面,如甄峰对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空间极化与反极化演变规律进行了分类及其演变趋势的预测[7];欧向军等定量测度了江苏省区域空间极化的强度与变化趋势及其内在动力机制[8];孙平军等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研究思路对东北地区经济空间极化及其驱动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10];芦惠则从全国市级尺度,定量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演变过程和格局[11];赵磊等人对1997~2011年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差异与空间极化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12]。

目前山西是全国所辖县域数较多的几个省份之一,尤其是作为中部“凹陷地区”的欠发达省份,面临的发展局势更加严峻,各学者也先后从不同尺度和角度对山西经济差异相关的空间结构、现状、成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17-21]。然而对山西省县域经济的差异与极化的比较研究却相对较少,并缺乏对县域经济时空演化特征的探讨。考虑到深入探究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演变特征,有助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差异。尤其对于研究中国欠发达省份的县域差异与极化的变化规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对促进山西省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研究将从县域单元的微观尺度出发,来探析山西省县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演化规律和空间特征。

1 研究区域、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区域概况

山西省轮廓略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简称“晋”,东与河北省为邻,西、南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最新区划显示山西省辖11个地级市,下辖96个县域(含11个县级市)。“九五”规划以来,全省各县市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尤其县域经济日益成为全省发展中的中坚力量。1996年全省96个县域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733.23亿元和210.89亿元,到2012年底两者数据高达7 240.25亿元和1 829.30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14.42%、13.55%。“十二五”规划中,全省更是把发展县城和县级市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切入点,逐步实施“大县城”战略,提高县城对人口和产业的承载力,县域地位再次得到提升。但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全省县域经济越来越呈现出不均衡,且随着煤炭资源地位的下降以及各地资源禀赋的优劣,县域经济差异日趋显著,经济极化也随之突显。例如,1996年全省96个县域人均GDP最高的为泽州县11 104.48元/人,最低的为岚县1 088.19元/人,两者比值为10.20。然而截止2012年底全省县域人均GDP最高的柳林县为86 551.20元/人,最低的为石楼县仅为6 356.64元/人,前者与后者比值高达13.62。

1.2 分析方法

1.2.1 差异系数模型

研究区域经济差异的指数通常有基尼系数(G)和泰尔指数(T)。基尼系数是反映区域发展差异的常用指标,基尼系数通常把0.4作为差距的“警戒线”,根据黄金分割律,其准确值应为0.382。用泰尔指数来衡量差异的一个最大优点是,它可以刻画出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即能将总体的区域差异分解成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间的差异(BT)和区域内部差异(WT)。计算公式如下:

(1)

(2)

(3)

(4)

1.2.2 极化指数模型

目前众多学者常用Esteban-Ray指数(简称ER指数)来测度区域极化水平。同时沃尔夫森证明了支撑不均衡分布测度的正统理论的最基本公理匹古-道尔顿转移条件与极化概念是不一致的。因此,利用传统的区域不均衡测度方法(如Gini系数)来评价区域极化是不合适的。为此2000年,香港学者崔启源和王有强在沃尔夫森指数的基础上,利用排序公理推导出新的极化测度指数,即崔-王指数(Tusi-Wangindex),简称TW指数[22]。

(5)

(6)

式中:p为全部县域的总人口数;pi为县域的人口;N为全部地理区域的总人口数;πi为i地理区域的人口;k为地理区域个数;yi为i地理区域的人均GDP;m为所有i地理区域人均GDP的中间值;θ为正的常数标量;r∈(0,1),本文取θ=1,r=0.5。

1.3 数据来源

以山西省11个县级市、85个县,共96个县域单位作为基本研究单元,区域划分上将全省分为晋北(大同、忻州、朔州)、晋中(太原、阳泉、吕梁、晋中)、晋南(运城、临汾、长治、晋城)三大区域进行研究。在时间段上,选取1996~2012年17年的连续时间序列,研究在数据收集和处理中选取人均GDP作为基础变量指标。文章所使用的原始数据均来源于《山西统计年鉴》(1997~2013年)(山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

2 山西省县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时空分析

2.1 县域经济差异扩大且极化增强

由表1可知,1996~2012年全省县域经济差异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且总体呈现扩大态势。同时发现,山西省区域经济极化指数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即全省区域经济极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并与经济差异状况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呈现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极化总体水平不断增强。表明1996~2012年随着全省差异的逐渐拉大,经济极化现象也随之不断增强,具体可分以下3个阶段。

表1 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及极化指数(1996~2012)

(1)差异缩小极化减弱期:1996~2002年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所表征的差异状况均呈现出波动缩小的演变轨迹,且在2002年达到历史最小值。1996~2002年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别为缩小到0.268 0和0.047 6,相对缩小幅度为6.82%、15.30%。区域极化指数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从1996~2002年相对降低幅度为6.17%、3.36%。此时期全省极化现象已经凸显,但尚且处在较低阶段,且极化降低幅度低于差异缩小幅度。

(2)差异扩大极化增强期:2002~2008年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均呈现出迅速扩大的演变轨迹。此阶段,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别从2002年的0.268 0和0.047 6迅速扩大到2008年的0.370 0和0.095 8,扩大幅度高达38.06%和101.26%。此时全省经济差异达到历史最高值,几乎接近差异的红色警戒值。2002~2008年区域极化指数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ER指数和TW指数分别相对提高40.78%、23.27%。

(3)差异缩小极化减弱期:2008~2012年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均呈现平缓缩小的演变轨迹。其中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别从2008年的0.370 0和0.095 8缓慢缩小到2012年的0.352 7和0.085 2,相对缩小幅度为4.68%、11.06%。县域经济极化指数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ER指数和TW指数相对降低幅度5.26%和5.98%。此时段全省经济极化现象有所缓和,并有继续减弱趋势,极化减弱幅度略低于差异缩小幅度。

2.2 区域内部差异与极化日渐加剧

根据泰尔指数的可分解性得到山西省区域分解图(图1),山西省区域内部差异始终是影响全省县域差异的主要力量,即三大区域内部县域之间的不平衡性更大程度决定着全省县域经济差异的趋势走向(平均贡献率为92.25%),而组间差异对全省差异的贡献度相对较低(平均贡献率仅为7.75%)。同时印证了越小的空间尺度更能揭示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异质性特征,越小的空间尺度更易呈现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23]。针对此,将通过以上相关差异与极化模型,进一步探析全省三大区域内部各自差异与极化的变化趋势对全省的影响状况。

图1 山西省泰尔指数的区域分解

(1)晋中地区:占全省29.17%县域的晋中地区的差异指数总体均呈现扩大态势(表2)。其中在1996~2002年表现为波动中下降,且在2002年达到最低值;2002年后又开始在波动中上升,并在2008年达到最大值;2008~2012年,差异指数逐渐缩小并有所回升。同时也看到晋中地区极化指数也呈现与差异指数相同的走势,即晋中地区经济极化也在加重。4者指数上升幅度分别为25.09%、71.50%、34.57%、18.52%,相对晋南和晋北,变化幅度高于晋北但低于晋南。但数值上晋中地区内部差异在三大区域中最大,是贡献全省差异扩大的主要力量,也说明降低全省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晋中地区是关键。

(2)晋北地区:由表2可知,占全省25.00%的晋北地区县域在1996~2004年差异指数缓慢下降;2004年后急速扩大,并在2009年达到最大值;2009年后表现为先下降再回升。同时,晋北地区的极化走势与差异走势也基本相同,经济差异现象总体呈现小幅度加重。相应指数上升幅度分别为34.25%、99.65%、29.64%、20.43%,相对晋中和晋南,晋北地区在三大区域中上升幅度最大,即表明晋北各县(市)经济争相发展差异拉大。

(3)晋南地区:占全省45.83%县域的晋南地区在1996~2002年,差异指数呈现下降趋势;2002~2006年,县域之间内部差异迅速扩大;2006~2012年差异指数又呈现波动中下降的态势。同时,晋南地区的极化走势与差异走势也基本相同,总体呈现差异扩大极化增强的趋势。且相应指数上升幅度分别为23.29%、31.49%、63.99%、6.67%,相对其他两区域,变化幅度最低,表明晋南各县域经济发展较为均衡。

表2 山西省三大区域各差异与极化指数

2.3 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与发散

山西省县域经济差异扩大、极化增强,并不能笼统的说因为部分县域的经济发展提高或降低所致,而是所有的县域均有所发展,只是其发展速度快慢有所差别。为此假设任何一个县域的人均GDP,无论其高或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值,只要在研究期间内趋近于全省平均水平,即为收敛,反之则为发散[24]。为此把全省分为4种类型,并选取1996、2002、2008、2012四个年份的县域人均GDP与其相应年份省均值比值(表3),分析1996~2002、2002~2008、2008~2012、1996~2012四个时段内各县域经济提升水平的收敛与发散对全省县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影响(图2)。

(1)向上收敛为主期:1996~2002年呈现发散的县域有53个,其中30个县域向下发散,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有23个县域向上发散,多分布在晋南。此外,呈现收敛县域数有43个,其中24个县域呈现向上收敛,多分布在全省东部地区;有19个县域呈现向下收敛,大部分为晋中地区县市。但由于多数经济变缓的县域抵消了柳林县、中阳县、怀仁县、河曲县等县域经济势头的迅猛增长,从而导致全省经济差异缩小,极化减弱。

图2 山西省区域经济的收敛与发散

(2)向下发散为主期:2002~2008年,因全省新兴产业发展不足,支柱产业多元化的局面尚未形成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阳曲县、平定县等39个县域呈现向下发散态势;娄烦县、和顺县等15个县域呈现向上收敛;清徐县、古交域等20个县域呈向下收敛;盂县、寿阳县等22个县域演变为向上发散。因此2002~2008年,表现为收敛的县域数(35个)远少于发散的县域数(61个),从而导致全省县域经济差异扩大,极化增强的趋势。

(3)向上收敛为主期:2008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超过省均水平的有38个县域,低于省均水平的有58个县域。2008~2012年,平定县、左权县等24个县域依旧表现为向下发散;阳曲县、榆社县等34个县域逐渐呈现向上收敛;清徐县、古交域等19个县域表现为向下收敛;寿阳县、灵石县等19个县域继续呈现向上发散。此时段内,共有53个县域呈现收敛,多于发散的县域数(43个),导致全省县域经济差异缩小,极化减弱。

总之,1996~2012年全省呈现向下发散的县域有38个,呈现向上收敛的有18个县域,呈现向下收敛的有18个县域,呈现向上发散的有22个县域。呈现发散的县域数(60个)明显多于收敛的县域数(36个),从而导致全省县域经济总体呈现差异扩大,极化增强的局面。此外呈现向下发散的县域数在全省三大区域均占多数,其次晋中多数呈向下收敛,晋北多数呈向上收敛,晋南多数呈向上发散的现象。

表3 山西省部分县市经济收敛与发散

3 结论

通过综合运用相关差异系数与极化指数模型,深入分析和探究了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演变轨迹,研究表明:

首先,随着全省经济的向前发展,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问题相继凸显。1996~2012年间全省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均呈现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的演变趋势,且整体呈现差异扩大、极化增强的态势。其中1996~2002年,全省呈现差异缩小、极化减弱;2002~2008年,总体呈现差异扩大、极化增强;2008~2012年,又呈现差异缓慢缩小、极化逐渐减弱的局面。

其次,根据泰尔指数的可分解性,通过对全省县域经济差异泰尔指数的地理分解发现,区域内部差异拉大是导致全省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且晋中地区各县域差异与极化最为严重,区域间的差异对全省差异的贡献度相对较小。进一步对三大区域分别进行差异与极化分析得出,三大区域在不同时段各自表现为不尽相同的差异与极化趋势,但总体上区域内部差异与极化日渐加剧。因此深入了解全省经济差异状况,进一步缩小晋中内部差异是推动全省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最后,在空间表现上,1996~2012年全省呈现发散的县域数远多于收敛,从而导致全省经济差异扩大、极化增强的局面。此外,呈现向下发散的县域数在全省三大区域中均占多数,其次晋中多数呈向下收敛,晋北多数呈向上收敛,晋南多数则多呈向上发散的态势。

[1]EstebanJM,RayD.Onthemeasurementofpolarization[J].Econometrica:JournaloftheEconometricSociety,1994:819-851.[2]ZhangX,KanburR.Whatdifferencedopolarisationmeasuresmake?AnapplicationtoChina[J].JournalofDevelopmentStudies,2001,37(3):85-98.

[3]GaspariniL,HorensteinM,OlivieriS.EconomicpolarisationinLatinAmericaandtheCaribbean:Whatdohouseholdsurveystellus?[R].LaPlata:UniversidadNacionaldeLaPlata,2006:1-125.

[4]AzomahouTPN.VanOuardighiJE,CuongPhamTK.IncomedistributiondynamicsacrossEuropeanregions[J].EconomicsBulletin,2005,15(12):1-9.

[5]KanburR,ZhangX.FiftyyearsofregionalinequalityinChina:Ajourneythroughcentralplanning,reformandopenness[J].ReviewofDevelopmentEconomics,2005,9(1):87-106.

[6]ZhangX,KanburR.WhatDifferenceDoPolarisationMeasuresMake?AnApplicationtoChina[J].TheJournalofDevelopmentStudies,2001,37(3):85-98.

[7]甄峰,顾朝林,沈建法,等.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空间极化研究[J].地理科学,2000(5):403-410.[8]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1994(12):28-33.

[9]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2):136-145.

[10]孙平军,修春亮,董超.东北地区经济空间极化及其驱动因子的定量研究[J].人文地理,2013(129):87-93.

[11]芦惠,欧向军.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时空分析[J].经济地理,2013,6(33):15-21.

[12]冯长春,曾赞荣,崔娜娜.2000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J].地理研究,2015,34(2):234-246.

[13]郭腾云.近5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的变化趋势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6):743-747.

[14]叶磊,欧向军.长三角地区经济极化过程与空间演变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2):1668-1676.

[15]欧向军,顾朝林.江苏省区域经济极化及其动力机制定量分析[J].地理学报,2004(5):791-799.

[16]赵磊,方成,丁烨.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与空间极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7):36-43.

[17]曹海霞.山西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与动态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1).

[18]王亮亮.省内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7(7):150-152.

[19]彭飞.近15年来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成因分析[J].区域研究与开发,2010,12(6):12-17.

[20]万江丽.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12):121-124.

[21]周杰文.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区域经济,2012(699):102-103.

[22]TsuiKai-yuanandYou-qingWang.PolarizationOrderingandNewClassesofPolari-zationIndices[Z].Memo,theHongKongUniversity,1998:353-358.

[23]陈培阳,朱熹钢.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J].地理学报,2012,67(8):1085-1097.

[24]欧向军,沈正平,朱传耿.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空间分析[J].经济地理,2007(1):78-83.

THE ANALYSIS OF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AND POLARIZATION IN SHANXI PROVINCE

YANG Bao-bao,OU Xiang-jun,GU Wen-juan

(SchoolofUrbanandEnvironment,JiangsuNormalUniversity,Xuzhou221116,Jiangsu,China)

Through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difference index model represented by Gini Coefficient. Theil index and the polarization index model represented by Esteban index(ER),Tusi-Wang index(TW),and combining ArcGIS 10.0 to explore the space polarization of economic differences and evolution based on the economy data in 1996-2012 from 96 countries in Shanxi Province.Results shows that:(1)In 1996-2012,the whole province appears certain positive correlation of difference and polarization:all present the change trend of converging and then expanding to converging,and it presents the trend of difference expansion,polarization enhancement in general;(2)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 is the main reason which caused the overall difference in Shanxi,and three major regions appear various trend of difference and polariz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Jinzhong,which is the most serious area.(3)On the space,it mainly presented that a majority of county of these three major regional in the province is converging.Secondly,most of the county in Jinzhong was converging downward,the north of Shanxi is converging upward,and the south of Shanxi is diverging upward.

regional economy;difference model;polarization model;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Shanxi Province

2015-08-10;

2015-10-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171118);江苏省高校2012年度青蓝工程资助项目.

杨宝宝(1989-),男,山西省垣曲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学.

F127

A

1001-7852(2015)06-0033-07

*通信作者.

猜你喜欢

泰尔极化县域
认知能力、技术进步与就业极化
极化雷达导引头干扰技术研究
百忍寺
百忍寺
基于干扰重构和盲源分离的混合极化抗SMSP干扰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非理想极化敏感阵列测向性能分析
幽默救命
御媛丹、崀霞湘溢、泰尔生物涉水直销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