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生物医药领域基础研究现状及对策建议
2015-01-11宁娜王红
宁娜 王红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北京100195
北京地区生物医药领域基础研究现状及对策建议
宁娜 王红▲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北京100195
对2011~2015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市基金”)生物医药领域项目的申请和资助情况进行统计,结合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重要研究领域及其发展趋势,讨论市基金在提升生物医药领域基础研究水平、促进学科建设以及培养学科创新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生物医药;药学;中医药学;基础研究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Beijing naturalscience foundation,以下简称“市基金“)是由北京市政府设立,用于资助自然科学和与自然科学相交叉的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其相关的环境条件促进活动的一项省部级科研基金[1]。成立二十余年以来,市基金始终从北京市的优势和特点出发,围绕首都科技、经济、城市发展的难点与热点问题、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和中长期需求进行部署,在数理学科、化学与材料学科、工程学科、信息学科、生物学科、农业学科、生物医药学科、城建与环境学科以及管理学科这九个学科领域资助了一批有着长远发展和重要应用前景的项目。
生物医药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行业。由于投入大、失败率高,我国大部分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工作又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仍倾向于开发改剂型和仿制药,一类原创药物的研发实力非常薄弱。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2014年度药品审评报告[2],包括化学药品(以下简称化药)、中药和生物制品在内的新药注册申请共受理8868个。化药虽然占总受理量近90%,但重复申报严重,超过化药受理量的一半,而中药和生物制品审评任务的申请量较之前还有所下降。完成评审建议上市的新药501个,但其中仿制药和改剂型就达到282个,超过了50%,产业发展受到源头制约。新药是国计民生的大事,国家希望出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磅炸弹式产品,实现赶超国际制药前沿的总体目标。这就需要从源头抓起,重视新药开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
为了鼓励创新,优化配置资源,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3]的部署,国务院组织实施了“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致力于搭建新药发现阶段的技术平台,大力推动科研院所、科研型企业的创新药物研发项目,推进企业新药孵化基地的建设,形成支撑我国药业自主发展的新药创新能力与技术体系。北京市在人才、资源和设施机构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4-5],市基金每年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基础研究上也会进行部署,以调动首都科技力量,发挥首都地域优势,提升新药开发创新能力,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促进本土生物医药产业向支柱产业的转变。
参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对受理报批新药的类型,本文将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对象定义为生物制品、化药和中药。在市基金的资助范围内,分别集中在生物学科、药学学科组以及中医药学科组。本文在市基金网络化工作平台上搜索2011~2015年度申报药学学科组和中医药学科组的项目,以及生物学科项目指南下生物制品方向的项目,将得到的申请数据以及每年市基金网站上公示的资助项目清单进行统计,使用批准年度、资助类型、依托单位等分类索引,最后围绕研究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市基金每年资助的是下一年度开始执行的项目,如2010年立项的是2011年度项目。
1 申请与资助的基本情况
2011~2015年度市基金共收到30 830项不同学科下的项目申请,资助各学科不同项目类型共2944项,资助总额约为41 694万元,平均每项14.2万元。生物医药领域共收到3070项申请,占总申请量的8.9%;获资助265项,资助金额为4018万元,约占总资助金额的9.6%;资助金额平均每项15.2万元,稍高于市基金平均资助水平。
药学和中医药亚学科资助量和资助金额随总经费的追加而不断增加,但平均资助率与市基金总体资助率大致持平,而生物制品总体资助率较高(图1)。在2014~2015年度的项目指南中,为了强调生物制品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将重大疾病相关转基因动物模型、重大疾病相关蛋白质的免疫原理、微生物来源的药用活性物质研究分别与医药学科的重大疾病的药物候选靶标及其先导化合物研究方向合并,但如图2所示,两年来这些研究方向并没有项目获得资助,申请量也有所降低。从往年资助情况来看,这些方向更偏向纯粹的基础研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等与生物学科更相关,化药或中药的临床前研发思路可能并不适合生物制品。
1.1 资助类型
图1 2011~2015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生物医药领域项目申请和资助总体概况
图2 2011~2015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生物医药领域项目资助率
表1 2011~2015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生物医药领域重大(点)项目申请资助情况
市基金在2014~2015年度试行增设了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主要面向35岁(含)以下未获国家青年基金项目资助的青年科研人员,培养其成为学科发展的后备力量。两年来市基金共受理青年基金项目申请3636项,资助380项,资助金额达到3030万元,占经费总量的15.7%。如表2所示,生物医药领域共申请339项青年基金项目,来自16家依托单位的青年科研人员获得了34项资助,资助金额272万元,占青年基金总资助额的8.9%。
表2 2014~2015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生物医药领域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情况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不设指南方向,自由申报。从资助项目的立项范围来看,主要以具体研究对象的后期药效学评价以及药代动力学研究为主,其中药效学评价及其作用机制占47.0%。此外,还资助了一批具有单位特色的项目,如中医理论指导下动物模型的建立、院内制剂的质量标准控制等,鼓励青年科技人员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基础,发现问题、自由探索,从管理角度来说,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科后备力量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在这四种项目类型中,面上项目的申请和资助量都占到了绝大多数。2011~2015年度市基金在生物医药领域共资助面上项目191项,资助金额为2695万元,占该领域五年总经费的67.1%。面上项目资助科学技术人员在项目指南范围内自主选题,开展创新性的科学技术研究。从近五年的申请情况来看,项目的深度和广度以及项目承担人均介于重大(点)项目和青年项目之间,研究方向和申请人的学术背景都更加多样。而预探索项目的申请和资助量在这四种项目类型中所占比例最少,五年来仅资助23项,经费占仅该领域总经费的2.8%。预探索项目是资助科学技术人员运用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或新途径进行探索性研究,而对研究基础不做特殊要求。但实际情况是专家在评审时难免对研究可行性进行比较,因而更偏向于稍有基础的申请者。而有研究基础的申请者可能更倾向于申请面上项目。这也可能是预探索项目五年来申请和资助量维持较低水平的原因之一。
1.2 依托单位
市基金的资助对象主要是在市基金办进行了依托单位注册的高等院校、科学研究机构、医院、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及具有基础研究条件的企事业单位。2011~2015年度共230余家单位获得市基金的资助,从2011年的103家到2015年147家,资助单位覆盖面明显增加(2012年开始将北京大学医学部与北京大学共同计项)。除了与市基金年度经费和资助量均明显增加有关以外,更多具有基础研究条件的企业也批准加入了市基金依托单位系统,并开始承担市基金的项目,如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等。
在药学学科,2011~2015年度立项的89个项目共获得了市基金1546万元的经费支持,其中,承担项目最多的三家依托单位分别为军事医学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大学,总数接近药学学科立项项目数的一半。如表3和图3所示,军事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大学5年内分别承担23项和9项,研究领域均衡分布在病理机制研究与药物作用靶点的鉴定、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先导化合物的发现、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生物制品药的开发等方向,系统性较强,基本覆盖了化学药物、生物制品等药物临床前研发路线,综合实力较强。首都医科大学承担的10个项目则主要集中在药物作用机制和给药系统设计等方向。首都医科大学的药理学是北京市重点学科,药剂学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市基金立项情况基本符合学校优势学科引导方向,有利于平台的搭建和人才成长,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
表3 2011~2015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药学资助项目在10项以上的依托单位
在中医药学科,2011~2015年度共171个项目获批,研究经费达到2247万元。其中,以传统中医中药学科为特色的高校、医院的优势非常明显。如表4所示,获得项目数最多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5年内在中医药领域获得了市基金31个项目的资助,总资助经费达到377万元,占中医药学科总经费的16.7%。
图3 2011~2015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药学项目总数前三的依托单位学科领域分布
表4 2011~2015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中医药学项目在10项以上的依托单位
中药药理学是近年来中医药学科的研究热点。除了借助天然药物发现新药这个模式外,越来越多的中药药理学研究转向了中药复方[9]。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老牌传统中医药院校,在传统名方、中医理论体系及治疗方法等方面都有深厚的积累,研究重点主要是采用现代药理学方法、技术和指标,对传统名方进行现代药理学研究,5年来共9项中药药理学项目获得市基金资助。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则偏重天然药物提取成分的结构分析及其药理学作用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是以中医为特色的医院,同时也保留了一些疗效较好的院内制剂。因此,研究重点主要在于深入探究中医治疗方法以及院内制剂的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推进中医治疗和中药复方的现代化、国际化。
将单位隶属状态进行分类,北京市属高等院校、科学研究机构、医院、企业等统称为市属单位,其他统称为非市属单位,然后进行统计。总的资助率上,市属单位和非市属单位相差不多,但申请和获批的项目数量和资助金额上,非市属单位达到了市属单位的4倍(表5)。在京非市属单位在单位数量、人才聚集、平台完善等方面更具优势,应适当鼓励市属单位与非市属单位的项目合作与交流,以缩小差距,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表5 2011~2015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获批项目的依托单位属性分布
2 重要研究领域及其发展趋势
市基金在生物医药领域重点支持防治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生物制品、先导化合物以及中医药的研究开发。2011~2015年度立项的项目包括针对病理机制探讨与药物作用靶点鉴定、疾病筛选模型建立等28项基础医学问题以及先导化合物的发现、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与代谢特征、给药系统的研究等201项创新药物临床前研究。
2.1 药物靶点与疾病模型
2011~2015年度市基金在新药病理机制探讨与药物靶点研究方向部署了8个重大(点)项目,在生物医药领域占比最高。项目主要应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探讨受体、离子通道等多种能与药物特异性结合并产生治疗疾病作用或调节生理功能作用的生物大分子或生物分子结构在肿瘤、免疫等重大疾病发病过程的重要作用,探讨将其作为药物靶点进行干预的可能性,对发展创新药物、生物诊断和生物治疗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如“CKIP1在骨组织中调控成骨细胞参与骨形成的分子机制与骨质疏松成骨治疗研究”和“NHERF1对宫颈癌发生、侵袭和转移的影响”等项目,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探讨骨质疏松、肿瘤等临床难治疾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机制,为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与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医学研究能尽可能模拟人体内的环境,为先导化合物的设计提供最可靠的参考,缩短新药开发的进程。而作为靶点鉴定与新药临床前研究的桥梁,疾病模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真实模拟人类疾病的疾病模型,对理解疾病发生、发展至关重要,也为药物筛选提供了便利。虽然疾病模型建立周期较长,短期内经济社会效益不明显,但能明显缩短药物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的差距,降低研发成本,对药物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应该更加重视疾病模型的建立,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中药药理学
药理学研究是针对某个或某一类药物进行药效学评价和作用机制探讨,为提高药物疗效、减少副作用、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在连接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的转化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基金在本研究方向立项115项,研究对象包括95项中药活性成分、组分及复方组分和20项化学合成或生物合成产品。中药药理学研究在项目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中药活性成分、组分的药理学评价主要是针对中药中某一(类)成分进行评价。中药成分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给先导化合物的发现能提供参考,但不能完整体现中医药治疗的特色。而中药复方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在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等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进行对症治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药药理学研究从借中药成分来寻找先导化合物转向了中药复方研究。2011~2015年度市基金共资助55项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占药理学研究方向下立项项目总数近一半。首都医科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在中药药理学研究方向的资助项目均达到了10项及以上。首都医科大学的中药成分和复方药理学研究各占一半,项目集中在中药消化与呼吸药理、中药神经精神药理和中药抗肿瘤药理等研究方向;而北京中医药大学80%的中药药理项目研究对象为中药复方,集中在中药内分泌及代谢药理、中药消化与呼吸药理和中药神经精神药理等研究方向。传统中医药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经验丰富,认可度较高,中医药现代药理学研究通过国际认可的疗效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标准对中医药进行评价、分析,为中医药的进一步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药药理学受到中医与现代医学理论差异、中医理论下动物模型的建立、中药质量标准控制等的限制,5年内尚无重大(点)项目的立项,在今后应当加强引导,发展中医药学理论,加大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建立中药质量标准规范,对祖国传统医学宝库进行进一步的挖掘。
2.3 生物制品
市基金在生物制品领域也进行了前期部署,研究领域覆盖了生物制品的设计、评价、制备与生产的环节。2011~2015年度立项项目包括3项重大(点)项目,6项面上项目,2项预探索项目和1项青年项目,总经费为244万元,仅占生物医药领域总经费的6.1%,研究内容包括以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生物技术获得疫苗、抗体,通过生物体代谢等发酵工程合成的特定产物以及在结构生物学基础上进行拮抗剂的设计等,分别针对预防、治疗和诊断这三个疾病的不同阶段。除了军事医学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外,北京华大蛋白质研发中心有限公司等研发型企业也主持了一项诊断用生物制剂的重点项目。生物芯片平台是北京华大蛋白质研发中心六个主要的实验平台之一,该项目依托于生物芯片平台,直接面向新型抗体的设计与制备,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基础。北京地区在生物制品研发上走在全国前列[10],产业化过程中更需要基础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因此需要市基金进一步在生物制品领域的部署,吸引更多的研究力量投入应用基础研究中来。
2.4 学科交叉与融合
疾病治疗模式的转变也给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近年来,应学科发展的新要求,越来越多的学科前沿方向和先进技术进行了糅合交叉,研究团队也在不断重组、成熟。如“新型壳聚糖纳微球制备及其作为黏膜免疫佐剂的研究”的研究内容包括了温敏材料性质的调控、壳聚糖纳微球的制备和表征、壳聚糖纳微球作为流感疫苗鼻黏膜免疫佐剂的细胞实验、动物免疫效果评价和机制分析,涉及材料学、药剂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为黏膜免疫佐剂提供了新的备选。此外,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药物个性化治疗和便携式给药系统的研发等方向也成为了领域专家的新着眼点。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研究技术的推陈出新加速了生命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也给药物研发专家开辟了新的视野,为攻克重大疾病带来了新的机遇。
3 讨论及建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创新的源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基础研究是北京市科技发展总体部署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北京市结合首都发展需求和资源优势,创造性地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科技工作,围绕首都发展大局进行战略部署,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出发,充分发挥创新对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驱动作用。市基金作为首都基础研究投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在解决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基础问题、培养优秀科技人才、促进优势学科发展、营造良好科研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0]。
生物医药产业是国计民生的大事。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改善民生服务,对完善北京创新体系,建设北京国际化城市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市基金总资助经费的大幅度增加,2011~2015年度在生物医药领域的资助力度也不断加大。如何结合北京市的特点来更好地进行引导是科技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3.1 加强导向,突出优势
创新生物医药不仅能改善民生,还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医药,尤其是老年疾病的治疗用药,国内外市场非常可观。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品种并不多,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的年度报告[2],受理审批药品类型大部分为仿制药或剂型改造的六类新药。创新药物的研发任务迫在眉睫。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3]在重大新药和中医药等领域进行了重要部署,攻克研发关键技术,完善医药创制技术平台,推进重大新药的自主创新;同时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
新药申请数量占比是反映某一地区药品研发创新度的重要指标。5年来,北京地区药品申请件数达到1500件以上,位居全国第5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近年来新药申请逐渐高于仿制申请数量,2013年达到药品申请总数的50.0%[11],提示北京地区的研发工作渐渐脱离了简单的仿制,重心放在原创性研究上。北京地区生物制品申请(包括诊断试剂)虽然仅占药品申请总数的14.6%,但远高于4.4%的全国平均水平[11];而从市基金资助情况来看,中医药申请和资助数量近年来也增加明显。因此,科技管理部门应当以巩固中药品牌优势,提升生物制品和化药高端制剂在北京市生物医药领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目的加强引导,鼓励原创性研究,突出北京市的优势,为生物医药产业的腾飞打好科技基础。
生物医药领域基础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效率在汽车、电子设备、通用设备、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重点产业中居首,科技含量在生物医药产业化进程尤其重要,符合北京地区集中的科技资源优势。此外,生物医药产业还兼具绿色环保、低能耗等优势,也非常适合在北京地区的落地。北京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12]确定了包括生物医药产业在内的八个重点振兴的产业。在2010年4月启动的“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中,也提出将生物医药产业从战略新兴产业向支柱产业发展。市基金更应注重在生物医药领域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结合临床需求,根据学科特点设置指南方向,在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培育学科人才上加大力度,促进原创性成果的产出,为产业化提供完善的科技支持。
3.2 明确定位,培育创新主体
企业是产业和市场需求的风向标,基础研究要通过对接产业需求,才能实现产、学、研、用结合,从而推动行业的创新发展[13]。国外大型生物医药企业的R&D投入占销售额比高达15%~20%,基础研究经费占R&D投入的20%~40%。而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创新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远小于生物医药外企。2012年,首都地区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首都R&D投入的比例为12%,但企业投入占首都全部基础研究投入比例仅为1.66%[11]。市基金近五年在生物医药领域也仅针对两个企业进行立项资助,企业对促进首都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作用还亟待提升。政府应当发挥着扶助、引领的功能,挖掘行业需求,充分调动企业对原创性研究的积极性,推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市基金从2014年开始启动了与首农集团的联合资助试点,支持研究人员针对企业亟需解决的基础研究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不仅扩充了首都基础研究资金规模,也使产业前瞻需求真正成为基础研究的指挥棒。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仅应搭建合作平台,积极将科研机构的创新性成果与企业进行对接,还应强化企业在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让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主体,更好释放科技创新潜力。
3.3 完善竞争机制,形成科学人才体系
市基金重大(点)项目、面上项目、预探索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这四种项目类型虽然针对人才体系的不同阶层,但资助率基本一致;虽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仍未超过12%。从教育部学科评估结果来看,北京地区分布了大量优势学科;从教育部长江学者、新世纪优秀人才及创新团队的领域分析来看,北京地区也属于杰出科技人才相对集中的地区[4-5,14]。在2014年度国家基金的资助项目中,北京地区获得的年度科研经费最多,占总经费的23.3%,单是北京大学立项的项目总经费就达到了6.6亿元。排在第4位的广东省获得的国家基金年度科研经费约占总经费的8.6%,达到资助水平的科研人员在绝对数量上明显少于北京,然而广东省基金的资助率却均达到了20%左右,约为市基金资助率的2倍。国内外基金组织的调查研究显示,资助率在20%~25%时可明显降低评审时的非科学因素,不至于出现过度竞争或竞争不足,基金运行效果较好。根据学科、行业现状及时调整资助率,取得恰当的竞争效果是科技管理部门应该思考的问题之一。加大经费投入,在原有水平上适当提高资助率,可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让竞争与激励达到一个具有较高效率的平衡,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原创性,鼓励更多科研人员参与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来。
此外,针对人才体系中不同阶层,应当分别对其培养情况进行分析,按照不同比例,兼顾学科带头人和人才储备进行培养。针对北京地区特色的高精尖领域,精心选拔一批能组织较全面、系统科学研究的科技领军人才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工作,引领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前沿;同时鼓励广大青年科研人员积极投入研究工作,在第一桶金的帮助下开展原创性研究。高端人才选拔和储备力量培育相结合,形成科学的阶梯性质人才队伍,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15]。
2014年,北京作为政治、文化、国际交流中心,又被赋予了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定位。因此,产业发展模式应当为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生物医药领域创新性强,改善民生的同时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聚焦了越来越多的视线。在尽可能降低研发成本、成果最大化方面,基础研究作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源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市基金将在促进学科发展,培养学科人才的同时,按照首都科技创新部署,聚焦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眼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促进生物医药领域原始创新能力提升。
[1]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网站.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OL].2011-08-17.http://www.bjnsf.org/nsf_jjwj/nsf_glbf/ 201308/t20130802_9125.html.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网站.2014年度药品审评报告[OL].http://www.cde.org.cn/news.do? method=viewInfoCommon&id=313425.
[3]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网站.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OL].2006-02-09.http://www.most. gov.cn/mostinfo/xinxifenlei/gjkjgh/200811/t20081129_65774. htm.
[4]国家统计局和科技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5]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6]叶仙蓉.药学人才培养与国家自然基金人才项目的概况分析[J].科研管理,2013,10(10):142-144.
[7]王长锐,孟宪平.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与评审综述[J].中国科学基金,2009,(1):34-36.
[8]彭英,姜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4~2013年药理学资助项目的回顾分析[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4,30(11):1485-1492.
[9]付剑江,毕明刚,陈君,等.2010-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药药理学科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10-13.
[10]陈治光.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0年夯实基础研究,谋求源头创新——为自主创新奠定坚实基础[J].科技潮,2010,(12):12-19.
[11]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报告编辑委员会.启航2014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2]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局网站.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OL].2014-07-10.http://www.bda. gov.cn/cms/jh/106695.htm.
[13]陈斌.目前企业科研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J].中国市场,2011,(44):21-22.
[14]马廷灿,曹慕昆.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看我国各省市基础研究竞争力[J].科学通报,2011,56(36):3115-3121.
[15]左晓利,李振兴.完善中国家基金科学基金人才资助战略的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11,(10):17-22.
Pharmaceutical basic research status and suggestions in Beijing
NING Na WANG Hong▲
Office of Beijing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Committee,Beijing 100195,China
Integrat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applied and approved projects by Beijing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BJNSF)in medical area from 2011 to 2015 have been analyzed to verify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focused fields,and explore the role of BJNSF in basic research of pharmacy,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talents culture and so on.
Beijing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Biological pharmacy;Pharmac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asic research
R9-1
A
1673-7210(2015)08(b)-0050-07
不仅为科研人员解决自然科学问题提供了平台,同时为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形成科学的人才梯队、促进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6]。市基金的资助项目类型分别有重大(点)项目(2013年度开始取消重大项目,保留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预探索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4年度开始设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及联合资助项目、重点研究专题项目、对外合作交流项目。各项目类型主要面向的科研人员队伍不同,本文主要对前四种与生物医药领域项目密切相关的类型进行分析。
重大(点)项目是围绕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针对已有较好研究基础的研究方向或学科生长点,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以形成一批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有望形成较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除了2013年度在总经费得到追加、重大项目被取消后,总资助量一度增加到37项以外,其他年度的资助量一直维持在25~30项之间。但在生物医药领域,如表1所示,无论是申请量还是资助量,均从2012年度开始出现明显的下降。这可能与国家集中优势力量对新药研发进行攻关,从而加大了对创新药物研制平台建设的投入有关,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国家基金”)的资助经费就在近五年内约增加了一倍[7-8]。此外,市基金的限项措施对项目申请规模也起到了一定限制作用。2011~2015年度生物医药领域共资助20个重大(点)项目,更侧重于理论和方法学的基础研究方向,化药、中药和生物制品均有涉及,资助经费达到975万元,立项范围覆盖了病理机制研究与药物作用靶点的鉴定、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作用机制等基础研究。其中,病理机制研究与药物作用靶点鉴定研究的立项数量最多,5年内达到7项,资助金额395万元,占本领域重大(点)项目总经费的40.5%,对治疗重大疾病的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筛选提供了可靠保障。而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作用机制研究工作完成后,即可进入下一步临床研究,为成药做进一步准备。如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宋丹青研究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完成了抗病毒活性化合物库的建立,不仅为我国该领域内创新药物研究走进世界前沿提供关键的物质基础与科学依据,而且与国内企业进行了科技成果转让,有望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015-04-02本文编辑:程铭)
宁娜(1985.2-),女,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学基金管理。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