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120例临床分析
2015-01-11盛习华
盛习华
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吴江21520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120例临床分析
盛习华
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吴江215200
目的 探讨研究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12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将他们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研究组使用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使用手法复位治疗。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比较,研究组治愈率和总有疗效率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和单纯使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相差无几,特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治疗应首选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
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手法复位;药物治疗;半规管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由于头部的运动或者身体姿势的改变而诱发的短暂性眩晕。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较为流行的是Epley于1980年提出的半规管耳石症,认为耳石从椭圆囊中脱落后进入半规管,当头改变位置时,耳石便在半规管带动内淋巴一起移动,引起该半规管壶腹部位的毛细胞位置及放电频率的改变,最终导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临床上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主要方法是各种耳石复位疗法[2],该研究随机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的办法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该院共收治的12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男54例,女66例,年龄30~73岁,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男性27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48.2±11.3)岁,病程1 d~10年,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47.9±12.1)岁,病程同样是1 d~10年。所有患者的诊断都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分会所制定的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的诊断标准[3],调查排除了心脏病患者、患有眼震的患者以及有中枢病变患者等。诊断后发现有97例发生在后半规管,19例发生在上半规管和4例发生在双侧后半规管。两组患者以上条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Epley耳石复位法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参考Epley1996年发表文献[4]。研究组患者使用Epley耳石复位法联合药物治疗法,使用药物为盐酸氟桂利嗪和甲磺酸倍他司汀,盐酸氟桂利嗪1次/d,5 mg/次,甲磺酸倍他司汀3次/d,6 mg/次,联合用药7 d。
1.3 评价标准
治疗后所有患者分两个阶段复查,包括7 d和90 d后复查,调查统计出现头位变动而产生眩晕感以及走路出现平衡问题的患者人数。治疗效果分为以下三种:①痊愈:治疗后眩晕感和位置性眼震均消失。②有疗效:治疗后眩晕感和位置性眼震均有所减轻,但是未消失。③没有疗效:眩晕感和位置性眼震均无明显变化,甚至症状有所加重。治愈率的统计方法:治愈率=(痊愈+有疗效)/小组人数[5]。
1.4 统计方法
调查统计的数据分析使用SPSS20.0统计学分析软件,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检验标准取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疗效
通过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后发现,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为81.67%,研究组治愈率为83.33%。治疗后3个月随访调查发现,对照组治愈率为93.33%,研究组治愈率为96.67%,比较分析发现,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疗效比较
表1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疗效比较
组别治疗7 d后的疗效痊愈有疗效治愈率治疗3个月后的疗效痊愈有疗效治愈率对照组研究组34 35 15 15 50 53 6 5 χ2P值81.67 83.33 0.11>0.05 93.33 96.67 0.70>0.05
2.2 不良反应
使用手法复位治疗的过程中,25例患者的眩晕有所加重,同时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休息片刻后有所缓解,可以坚持完成复位治疗。在使用药物治疗时,7例患者有嗜睡的情况出现,3例患者出现头痛等症状,另有两例患者肠胃有不适出现,对他们调整用药剂量和时间,不良反应逐渐消失。研究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的比较,χ2=26.88,P=1.00。
3 讨论
近年来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相关报道也随着研究和关注度的加大而越来越多。相关研究也主要关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手段,李辉等[6]的研究显示单纯的手法复位的治疗手段在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显著,操作也比较简便,秦迎春等[7]研究结果也表明手法治疗的有效率达到98.3%,该研究显示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的7 d后的有效率为83.33%,治疗3个月后有效率达到了96.67%,与使用手法复位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这与文献报导大致相符。同样使用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良性阵发性眩晕与仅使用手法复位的治疗方式相比,所产生的有关不良反应尽管存在差异,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相差无几,给患者的带来的不良反应差别不大。尽管大多数患者使用手法复位治疗后症状都能有所改善,但是仍然有少量患者的症状改善并不显著,有研究显示这是因为复位后椭圆囊斑的敏感性发生改变[8],对于这类患者,建议使用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的办法。该研究结果也表明,对于使用手法复位治疗疗效不显著的患者可以联合药物治疗,而对于手法复位没有疗效的患者应适当加大药量。黄汝成等[9]研究也同样表明,使用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有效率也达到98%。
综上所述,使用手法复位治疗可以成为没有禁忌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患者的治疗首选方案,但是对于复位后仍有相关不适症状的患者应该联合药物治疗。由此建建议临床上应根据患者自身特点个性化选择治疗方法。
[1]Epley JM.New dimension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80,88:599-605.
[2]赵建民,李慧.位置性眩晕的几种手法复位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5):60-62.
[3]吴建新,盛莉莉,娄丹宁,等.良性阵法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分析[J]山东医药,2013,53(17):83-85.
[4]EPLEY JM.Particle repositioning for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Otolaryngolog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1996,29(2):323-331.
[5]刘君,张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及合并抗眩晕药物治疗观察[J].华西医学,2012(1):70-72.
[6]李辉,周卫东,李继红.4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的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29):188-189.
[7]秦迎春,张爱华,徐玉华,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治疗58例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3(2):75-76.
[8]Inagaki T,Suzuki M,Otsuka K,et al.Model experiments of BPPV using isolated utricle and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J].Auris Nasus Larynxn, 2006,33(2):129-134.
[9]黄汝成,孔杰.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2013(5):72-73.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manipulative reduction combined with drug therapy on 120 cases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SHENG Xihua
The No,1 People's Hospital of Wujiang City,Wujiang,Jiangsu province,215200,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manipulative reduction combined with drug therapy on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Methods120 cases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patients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4 were treated.They were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each group had 60 patients.The patients in study group were treated by manipulative reduction combined with drug therapy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ere just therapied with manipulative reduction.We used SPSS20.0 of statistical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dates,compare the efficacy of the two different methods of treatment.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treatment of control group,cure rate and the total efficacy rate of study group had little difference,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manipulative reduction with or without anti-vertigo drugs on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does not differ much from each other,it should be the first choice for those special patient as a clinical treatment.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Manipulative Reduction;Drug Therapy;Semicircular canal
R764
A
1674-0742(2015)04(c)-0065-02
2015-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