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至2014年上海市静安区户籍人口脑血管病死亡的流行趋势分析
2015-01-11张欣杨晓明褚晓婷王妍敏
张欣,杨晓明,褚晓婷,王妍敏
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道疾病及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已成为全球人群的首位死因[1],也是我国的主要死因,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在我国死因顺位上居首位[2]。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目前全国估计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2.9亿,其中脑血管病患者至少700万[3]。由于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呈明显上升,今后10年心脑血管病患者数仍将快速增长,所带来的疾病负担也必将日益加重。脑血管病死亡是影响中国居民期望寿命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检测数据集2010》报告结果,2010年去脑血管疾病死因增寿年龄为2.26岁,其中97%归因于40岁以上人群的去脑血管病死亡[4]。为了解上海市静安区脑血管病死亡概况和流行趋势,本研究以1975至2014年居民死因监测资料为主要数据来源,对这40年户籍人口脑血管病死亡的流行情况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脑血管病死亡资料来源于上海市静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命统计专业人员审核后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数据库系统,该系统原始数据来自公安部门提供的死亡三书(死亡证明书、死亡推断书和死亡确认书),数据真实可靠(2002年以前资料是根据现有保存完好的死亡原始单根据现在要求重新审核、编码、录入,完整率、准确率均达98%以上)。人口资料由上海市静安区公安局户政科提供,居民死亡医学证明系统和人口资料均指户籍人口。
1.2 方法 分析1975至2014年脑血管病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脑血管病死亡人群的性别特征、死亡率的长期变化趋势以及平均死亡年龄的变化趋势。其中脑血管病粗死亡率为脑血管病死亡人数与当年的平均人口数之比;标化死亡率为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年龄构成作为标准人口进行调整之后的死亡率。参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5]对死亡病例根本死因进行编码,脑血管病死亡病例为编码为I60-I69的病例。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 2007进行数据整理,应用SAS 9.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使用χ2检验、χ2趋势检验和时间序列线性趋势拟合。
2 结果
2.1 脑血管病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及其性别特征 1975至2014年静安区累积死亡总人数134 976例,其中脑血管病累积死亡人数为27 073例,占总死亡的20.06%。1975至2014年上海市静安区户籍人口脑血管病死亡的平均粗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65.60/10万和120.54/10万,男性平均粗死亡率为157.94/10万,标化死亡率为127.74/10万;女性平均粗死亡率为173.04/10万,标化死亡率为115.35/10万(表1);男女性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66,P=0.983 0)。
2.2 脑血管病死亡率变化趋势 1975至2014年静安区脑血管病粗死亡率略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0.58,P<0.001)。为消除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分析标化死亡率的变化趋势。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将1975至2014年静安区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绘制成时序图(图1),序列表现为下降趋势,同时其ACF显示自相关系数呈缓慢衰减,白噪声检验显示为非纯随机序列(延迟6阶的χ2=112.89,P<0.001),提示序列为非平稳性非纯随机序列。一阶差分后的时序图(图2)显示序列平稳,基本满足零均值平稳序列要求。一阶差分序列的白噪声检验显示为纯随机序列(延迟6阶的χ2=10.38,P=0.109 4),提示原始序列蕴含着显著的线性,且经一阶差分后,有用信息已基本提取完毕。用SAS系统中的AUTOREG(自回归)过程进行时间序列线性趋势拟合(图3),所拟合的线性回归模型有意义(t=32.13,P<0.001),
回归方程为Y=224.76-0.007 9X,提示1975至2014年间静安区户籍人口脑血管病死亡标化死亡率呈现逐年下降的线性趋势。
表1 1975至2014年上海市静安区户籍人口脑血管病粗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
2.3 脑血管病平均死亡年龄的变化趋势 脑血管病平均死亡年龄由1974年的71.70岁上升到2014年的81.21岁。同样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将1975至2014年静安区脑血管病平均死亡年龄绘制成时序图,序列表现为上升趋势,白噪声检验显示为非纯随机序列(延迟6阶的χ2=158.47,P<0.001),一阶差分后的时序图显示序列平稳,提示原始序列蕴含着显著的线性。用SAS系统中的AUTOREG(自回归)过程对脑血管病平均死亡年龄进行时间序列线性趋势拟合(图4),所拟合的线性回归模型有意义(t=260.46,P<0.001),回归方程为Y=66.50+0.007 5X,提示1975至2014年间静安区户籍人口脑血管病平均死亡年龄呈现逐年上升的线性趋势。
图1 静安区1975至2014年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10万)的时序图
图2 一阶差分后的时序图
图3 静安区1975至2014年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时间序列线性趋势拟合
图4 静安区1975至2014年脑血管病平均死亡年龄的时间序列线性趋势拟合
3 讨论
全国的监测数据显示,2004年脑血管病粗死亡率为134.8/10万,2008年下降到128.3/10万[2]。《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中,2013年中国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25.56/10万[3]。本研究显示,1975至2014年静安区脑血管病平均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65.60/10万和120.54/10万,粗死亡率高于全国水平,但标化死亡率与全国水平相似,提示静安区脑血管病死亡率高可能与人口老龄化有关。国内多项研究表明,男性脑血管病死亡率高于女性[6-7],但本研究显示男女性间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975至2014年静安区脑血管病平均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标化死亡率呈逐年下降的线性趋势,与国内许多研究结果一致[8-10]。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老年人的脑血管病死亡率越来越高所致。本研究对脑血管病平均死亡年龄的趋势研究也发现,1975至2014年静安区户籍人口脑血管病平均死亡年龄呈现逐年上升的线性趋势。这说明脑血管病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11-12],由于期望寿命的增加,使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向“老年型”急剧转变,老年人相关疾病的粗死亡率也随之上升[13],但消除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后,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许多西方国家的脑血管病死亡率早就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如美国、加拿大、欧洲除北部以外的大部分区域,除了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服务的提高,针对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进行人群干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14]。日本、芬兰等国家采取了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健康保险可及性的提高等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得到了控制[15]。
许多大型的关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患病率调查及连续性危险因素监测资料表明,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在持续增加[16]。2010年我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结果也显示,吸烟率为53.3%,26.5%的人过量饮酒,不锻炼的比例达到83.8%,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分别为30.6%和12.6%,高血压患病率为33.5%[17]。这些都将导致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升高,结合本研究静安区户籍人口标化死亡率线性下降趋势以及脑血管病平均死亡年龄线性上升趋势的结果,提示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将持续增加,导致脑血管病致残的患病人数增加,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有限的医疗资源和社会资源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综上所述,政府要进一步加强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提高人均期望寿命的同时,也能提高人均健康寿命。
1 WHO.Global status report on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2010[M].Switzerla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1:9-11.
2 张啸飞,胡大一,丁荣昌,等.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现况及流行趋势[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179-187.
3 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5,30:617-622.
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疾病检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集2010[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出版社,2012:44-46.
5 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96-400.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2:291-309.
7 陈竺.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64-72.
8 杨功焕.中国人群死亡及其危险因素流行水平、趋势和分布[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273-287.
9 韦再华,高燕琳.北京市居民心脑血管病死亡特征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9,28:377-380.
10 林红,张莉梅,梅丹.大连市1981-2013年居民脑血管病死亡趋势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802-805.
11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46-51.
12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China’s Population by Age& Sex,1950-2050[EB/OL].http://www.china-food-security.org/data/anim/pop_ani.htm(2008-07-07).
13 刘明波,王文,周脉耕.2004-2010年中国心血管病死亡流行趋势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985-988.
14 姜勇,李晓燕,胡楠,等.2004-2005年中国居民脑血管病死亡流行病学特征[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293-297.
15 Shinohara Y.The changing face of the burden of stroke in Japan[J].Int J stroke,2007,2:133-135.
16 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2002综合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9.
17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2010)[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2:3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