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院新生儿科抗菌药物的药事干预
2015-01-10陈艳华叶建林
陈艳华,叶建林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儿童医院药剂科,江苏无锡 214023
因新生儿,尤其是早产新生儿天然免疫能力不够成熟,感染常无特异性的全身症状表现[1]。而细菌学及其非特异性检查需要一定时间,为防止病情恶化、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以避免严重并发症地发生,新生儿期细菌感染常需接受抗菌药物的经验性治疗,这对降低病死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2]。但同时也容易导致抗生素地滥用,新生儿医生为保险起见,对大多数新生儿患儿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造成新生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居高不下。新生儿各项生理功能尚不完善,对药物的耐受能力不太健全,抗菌药物地滥用,容易产生毒副作用,导致二重感染,增加病人家属的经济负担,且抗生素地滥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地产生[3]。为改变这种现状,该院药剂科于2014年1月—2015年4月对其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了干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全部数据来自该院病案统计室。
1.2 方法
统计该院2014年1月—2015年4月份所有新生儿出院患儿的信息,按照主要诊断进行病种分类,分别统计每个主要诊断患儿出院的人数,每个主要诊断患儿抗菌药物使用人数,计算每个主要诊断出院患儿占总出院人数的比率和每个主要诊断的抗生素使用率。
2 干预措施及效果
2.1 干预前现状调查分析
分析2014年出院患儿的数据,出院人数占总出院人数百分比<1%的病种忽略不计,见表1。2014年全年共出院2286人,其中抗菌药物费用为0 的有69人,抗菌药物使用率96.9%。
其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出院人数占总出院人数的百分比最为26.5%,该病种的抗菌药物使用率是99.5%。新生儿肺炎和新生儿感染分别排第二和第三,出院人数占总出院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14.4%和10.1%。新生儿ABO 溶血症出院人数占总出院人数的百分比为6.1%,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
主要病种10 种,其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和新生儿ABO 型溶血症无常规预防和使用抗菌药物的指证。该两种病种出院人数分别占总出院人数的百分比为26.5%和6.1%。该两种病种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99.5%和100%,抗菌药物使用极不合理。见表1。
表1 2014年新生儿科出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2 干预措施及效果
根据上述原因,针对上述主要原因,该院药剂科从2015年1月开始,采取医院管理与科室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网上培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管理培训专家讲座,科主任组织科内学习讨论等方式,从开具入院医嘱的主要医生群入手,加大对各类疾病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抗菌谱和不良反应的培训,提高医师对疾病和药物的认识度;临床药师在病区向医生宣传合理用药的观念,强化合理用药意识,使医生树立“合理用药”的理念;严格控制住院医师和低年资主治医师的二、三线抗生素使用权。经过4 个月的实践,发现新生儿科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和使用强度均明显下降(见表2),2015年1—4月新生儿科共出院病人789人,没有抗菌药物费用的病人数186,抗菌药物使用率76.4%,主要的几个病种患儿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见表2,可以看出通过药剂科的药事干预,该院新生儿科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在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率在降低。
表2 2015年1—4月新生儿科出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3 讨论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疾病,约占新生儿住院数排位的第2~3 位,至今一些医院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均常规使用抗菌药物,而感染并不是高胆红素血症的唯一病因,很大一部分黄疸是由感染以外的其他因素所致,可以是同族免疫性溶血、红细胞酶缺陷、红细胞形态异常、血红蛋白病、红细胞增多症、体内出血、维生素E 缺乏和微量元素缺乏、药物的影响;也可以是肝脏、胆道、肠道疾病,先天遗传代谢病;还可以由窒息、缺氧、酸中毒、低体温、低血糖、低蛋白血症等引起[4]。因此并不是所有的高胆红素血症均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新生儿溶血病,是因母婴血型不合,母体产生与胎儿红细胞(RBC) 血型抗原相应的抗体,经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作用于胎儿(新生儿),引起的同种免疫性溶血。ABO、Rh 或其他血型系统不合均可引起新生儿溶血病,以ABO 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居多。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黄疸、贫血、水肿、肝脾肿大,严重者可有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甚至死亡。新生儿溶血多在出生后开始治疗,旨在去除免疫抗体,改善恢复骨髓造血功能减轻并终止溶血,降低血游离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治疗仍以光照治疗、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和换血治疗为主。重在预防和早期干预治疗[5]。该病常规也无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在对新生儿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应科学合理地使用药物抗菌药物予以治疗,其主要内容为以下几点:①选择合适地治疗药物。医护人员应对指征进行充分地了解,并对药物自身所具有的特性进行了解,并科学地选取药物,以此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大量的临床检测结果则说明,药物的使用种数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呈正比关系,因此需要遵守“能够使用一种药物治疗时不选择两种治疗药物”的守则。②选择剂量应合适。产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为药物剂量选择不当。新生儿的用药剂量应按照每日或者每公斤体重来进行确定。而影响剂量的主要原因则为:通过肝代谢或者肾排泄的药物,对于患有肝肾疾病的患儿来说应适当减少药物使用剂量。而患儿的病理以及相关潜在性疾病均会使得药物的动力学发生改变,因此需要对药物的使用剂量进行适当地加减。在对患儿进行联合用药的过程中,需要重视药物浓度,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单一药物时所产生的变化,从而对药物地使用剂量进行相应地改变。③选择合适的剂型。新生儿无法对药物进行吞服,因此极易引发恶心以及呕吐等症状,所以应按照新生儿自身的实际状况选择针剂、糖浆剂以及口服溶液等。
而通过临床研究表明,在选择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对新生儿在临床治疗中应遵守“可低不高、可少不多以及可口服不注射”的原则,以此来降低光谱类药物联合应用的现象。同时医生在选择药物治疗的过程中首先应选取价格低廉的抗菌药物,从而实现以低廉的医疗费用获取显著的治疗效果,并降低患儿家属的经济负担,用药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新生儿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伴随其年龄的增大组织器官也会逐渐成熟起来,抗菌药物在新生儿体中的药代动力学会伴随年龄地增大而产生转变。所以,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应根据新生儿的日龄对用药剂量进行调整,此外还应和新生儿的实际生理特点相互结合,从而选择出具有安全可靠性的抗菌药药物,例如头孢或者青霉素等。
该院药剂科自2015年1月—4月,通过药事干预,采取医院管理与科室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使医生认识到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地方,及时纠正过来,降低了某些不必须使用抗菌药物疾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促进了该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各部门协同合作,才能使医院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更上一个台阶。
[1]薛辛东.儿科学[M].第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5.
[2]董文辉,余加林.新生儿抗菌药物经验性预防使用[J].儿科药学杂志,2013,19(10):49-52.
[3]朱进秋,沈宁,王煜,等.抗菌药物在新生儿病房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7):3836-3837,3840.
[4]朱进秋,沈宁,王煜,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8):4117-4119.
[5]林凤如,王艳,李石磊.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5):335-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