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防备敌人突然袭击到“三线”建设

2015-01-10杨贵华

军事历史 2015年2期
关键词:三线中央军委中共中央

□ 刘 昀 杨贵华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共中央相继作出防敌突然袭击准备和实施“三线”建设两个重大决策。考察两个重大决策出台的历史背景,可以看到:进行防备敌人突然袭击准备,是全国全面反侵略战争准备的开始;“三线”建设重大决策,是全国全面反侵略战争准备的继续和深入。根据近些年来公开的历史档案文献,就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防备敌人突然袭击这一重大决策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等,作一简要论述。

一、针对面临的核、导弹安全威胁,中国领导人重视研究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敌对我采取的手段问题,作出了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重要决策

20世纪50年代末,世界被拖进了一个可怕的时代——核、导弹时代。至60年代初,美国各种当量核弹头和导弹数量达数千枚,发射器(含战略轰炸机)数达2000多架;苏联弹头数达近500枚,发射器数达370多架。

从原子弹、导弹诞生开始,中国就处于核、导弹武器威胁之中,帝国主义的核讹诈、核恫吓、核威胁频频指向中国。据美国部分解密档案披露: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国总统杜鲁门多次考虑对中国使用原子弹;1953年初,刚刚接任总统的艾森豪威尔正式下达命令,把携带原子弹弹头的炸弹运到日本冲绳。在1955年人民解放军实施一江山岛战役时,美国国会正式授权总统对中国使用核武器;3月10日,美国务卿杜勒斯在国会会议上宣称,我们将考虑不得不使用原子武器,只有这样才有效地对付中国大陆机场;我们对中国可能使用某些小型战术武器,以赢得我们的胜利。1958年在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时,美国国务院又一次作出使用核武器的反应,表示对中国进行核打击;参谋长联席会议也表示赞同对中国进行核打击。后因顾虑对中国使用核武器,会引起国内以及全世界的恐慌,会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最后没有下此决心。

50年代末60年代初,经过10年喘息整军的台湾国民党军,在美国支持武装下,“反攻大陆”进入实施阶段。美国不仅向其提供了装备先进的飞机、舰艇,而且将导弹武器运往台湾。1957年开始,美国在台湾修建可起降B-52战略轰炸机的大型机场;同年,美国“斗牛士”飞弹部队进驻台湾,这种导弹既可携带常规弹头,又可携带核弹头。10月,美国驻台“协防司令部”宣称,该导弹部队已经完成部署。美国太平洋舰队装备了潜射导弹,游弋在太平洋上协台威胁封锁中国大陆。

中共中央领导人密切关注着世界军事的发展和美苏几个大国的动向。早在5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人即判断未来战争将是核、化条件下的战争,叶剑英指出:不管你有没有原子弹,都将在核条件下作战。1955年10月,中央军委组织实施了原子、化学条件下的抗登陆战役演习。1958年炮击金门后,根据美国在中国周边特别是东部、南部频频的军事动作,中共中央领导人判断,中国面临着打全面反侵略战争的可能性,中国遭受美国等国突然袭击的危险在增大。1959年10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军委战略研究小组,对国家面临的安全形势和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战争方式等进行研究,该小组于1960年1月向中共中央提出了“防止敌人突然袭击问题研究”报告。1959年12月17日,总参谋部召开全军电话会议,研究和部署防范敌人突然袭击问题。杨成武指出:帝国主义在未来战争中,必将首先使用原子、导弹等新式武器,向对方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重要工矿、军事工业、交通枢纽、主要后方基地等战略目标,实施集中的、连续的突击,企图陷中国于混乱和瘫痪状态,为尔后实施进攻创造条件。因此,对于敌人这种战略思想和手段,我们必须加以充分的研究和防范。这次会议,还对首脑机关和重要目标防护工程建设提出了要求。

1960年1—2月,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会议着重研究了面临的战争与和平形势,以及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军事战略方针问题。会上,林彪传达了毛泽东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对战争形势的分析:大的战争、原子战争,还是两种可能,一种是打不起来,一种是打得起来。目前这两种可能主要是打不起来。然而,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的威胁就依然存在。根据这一判断,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出,在“和”与“战”两种可能中,我们在准备上应以后者为主。必须“在加紧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国防力量的质量”。中央军委强调,打未来战争中,应坚持和遵循毛泽东提出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和关于反击、追击的战略思想,实行“北顶南放”的方针。中共中央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向会议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若干问题》文件,提出: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发展国防建设事业。经济力量是国防力量的基础,国防事业的发展必须以经济事业的发展为前提,经济建设是最中心的任务。同时,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发展国防建设事业。我们不但要建立一个独立完整的现代经济体系,而且也要建立一个独立完整的现代国防工业体系。中共中央特别强调,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必须贯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军队修建的机场、场地、工厂、仓库、基地、工事应当纳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这些工程设计、施工和需要的劳动力、运输力、材料、土地等,除军队担负的以外,均由国家统一安排。地方经济建设要尽可能的注意到平时和战时相结合,并有转为战争服务的准备。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要求:本着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结合、军用和民用相结合的原则,凡是有可能的,也都要适当地照顾到民用,做到军民两利,以减少投资和浪费。文件还对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项目如机场建设、海港和航运建设、铁路建设、公路建设、水利建设、国防造林、全国通信网建设、气象和测绘建设、战略物资储备,以及大中学生分配、人民防空和国防教育、战时动员、军事技术科学研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如海港要能够停靠军舰,大的江河桥梁要能通过军舰、桥面能承载重装备,水库建设要考虑城市安全,等等。中共中央的这份文件,是从未来战争出发,为防备敌人核、导弹袭击,增强支撑未来反侵略战争的经济、工业潜力而做出的规定,是国家打全面反侵略战争的最初考虑。

1960年10月,中央军委在向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指出:在未来战争中,敌人对我实行战略性的突然袭击,特别是从空中来的、大规模突然袭击的可能性,在现代条件下是大大地增加了;我们不仅对于敌人的原子弹、导弹、化学、细菌武器的突然袭击要有充分的准备,同时也要考虑到敌人在我纵深地区实行战略空降的可能性。因此,我们不仅要在战略部署、后方设施、作战准备和国防工业建设等方面充分注意这个问题,同时,也要在国民经济建设方面充分注意这个问题。各项基本建设不要过于集中,重要的工业建设要注意“山、散”原则,重要城市和重要工业基地要有必要的防空设备,等等。

在美国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后,中国的反侵略战争准备逐步加强。1961年8月12日,总参谋部下达《关于加强防止敌人突然袭击工作的规定》,要求各大军区、各军种、兵种均建立防止敌人突然袭击的工作小组,专门研究敌突然袭击情况和防敌突然袭击的措施,掌握敌情动态,特别是敌可能突然袭击方向上的重点对象,研究掌握敌人战场准备情况,及时提出防敌突然袭击的建议,每月至少要通报1~2次情况,将研究成果和计划上报总参谋部防敌突然袭击工作小组。9月12日,总参谋部防止敌人突然袭击工作小组成立,杨成武为组长;各军区、军兵种“防止敌人突然袭击工作小组”相继成立。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编写组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5卷,207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自此,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开始组织全军乃至全国,进行全面的防备敌突然袭击的各项准备。

二、中国面临的战争威胁加剧,中共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由军事上发展到国家经济建设甚至群众性防护各个方面,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全面战备的重大标志性行动

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部署,各军区、各军兵种防止敌人突然袭击工作领导小组,抓紧制定防敌突袭方案,组织进行各项防备敌突然袭击准备。一是加强防突然袭击演习。全军加强防敌陆上、海上、空中袭击三种样式的研究和演练。1961年,陆、海、空军军以上指挥机关和师以上干部,进行了反空袭理论集训。各军区和军兵种组织进行了核、化条件下军事演习,防空袭、防空降演习,防导弹等突袭兵器演习;组织实施城市防空袭和紧急疏散演习。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5卷,207页。二是加强重点目标、主要作战方向和首脑机关指挥防护工程建设。1960年,中央军委提出了“北重于南,岛重于岸。抓两头(海岛和前沿第一线,以及纵深的首脑机关、重工业城市、交通枢纽等)准备中间,防原子、导弹、化学重于一般”的设防原则。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5卷,207页。计划1963年前在28个省、市修建就地防护隐蔽部267个。这一工程,是60年代末期全国大规模挖洞工程的前奏。三是建立和加强各级人防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政务院即颁布了《开展人民防空工作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人民防空体制,展开人民防空工作。1953年召开了全国人民防空会议;1955年8月,邮电部、公安部发出关于城市人防通信警报工作的规定;60年代初,各省、地级军事机关与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人防工作的领导,充实加强人防机构;1965年月,中央人防委员会成立,各级相继成立人民防空委员会和办公室。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指导全军、全国在加强各项防突然袭击准备的同时,充分认识到,要想有效地打破核、导弹武器和远程空袭兵器袭击的威胁、制止核战争,必须自己具备强有力的核、导弹反击能力,才能使敌知险怯步。毛泽东在1958年6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原子弹“就是这么大一个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我们就搞一点。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准备好了敌人可能不来,准备不好敌人就可能来”,“准备好了,敌人要来也好办”。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军事科学院编:《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243~244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0年代前期,在防备敌人核、导弹突然袭击的形势下,在加强被动防护的同时,中国下大力气、下大决心研制核、导弹武器,并采取了由中共中央亲自领导指挥、集中国力突破难关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国防尖端武器研制捷报频传,相继研制试验成功原子弹、导弹和导弹核武器,具备了核反击能力,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威胁、核讹诈。

进入60年代中期,中国领导人感到战争威胁不断加剧:1961年美国在越南实施特种战争后,于1965年发动了以“南打北炸”为特征的越南战争,把战火烧到中国国土边缘;美国加大对台军事援助,支持台湾国民党军对大陆的空中、海上、陆上窜犯袭扰活动。中国在以主要精力关注和应付东部和南部军事威胁的同时,来自北部的安全压力也在逐步增大,十几年背靠苏联建设起来的重工业基地将不再是安全可靠的大后方。1965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战备工作的指示》,指出:美帝国主义正在越南采取扩大战争的步骤,直接侵犯越南民主共和国,严重地威胁了我国的安全。我们要准备对付美帝把战火引到我们的国土上来。中央认为,在目前形势下,应当加强备战工作。我们在思想上和工作上应当准备应付最严重的情况,准备对付美帝轰炸我国的军事设施、工业基地、交通要地和大城市,以至在我们的国土上作战。要切实做好对付敌人空袭的准备。我们对小打、中打以至大打,都要有所准备。①《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307页。

在加强备战中,中央仍强调把防备敌人核、导弹等远程空袭兵器的突然袭击作为战争准备的重中之重。并随着安全形势的发展,防突袭准备的深入,把防护准备由军事上扩展到国家经济建设方方面面。早在1961年初及在6月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中共中央即强调:根据对于未来战争中敌人对我实行战略性的突然袭击,特别是从空中来的包括原子、导弹、化学细菌武器和战略空降等的突然袭击的估计,对于我国国防工业的布局,对于战略和战役的后方基地(包括各种仓库和医院位置)的选定,对于国民经济中厂、矿建设的布局,交通线路的选定,以及坚持“山、散”原则的要求等,应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安排,其中属于政府部门的应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必要的建议。

在战争威胁不断加剧的形势下,总参谋部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通过调研,于1964年4月25日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呈报了《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报告说:我们对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问题专门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是很多的,有些情况还相当严重。主要是:工业过于集中;大城市人口多;主要铁路枢纽、桥梁和港口码头,一般多在大、中城市及其附近,缺乏应付敌人突然袭击的措施;所有水库的紧急泄水能力都很小。建议由国务院组织一个专案小组,根据国家经济的可能情况,研究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积极措施。报告引起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立即组成由李富春任组长、薄一波、罗瑞卿任副组长的专案组,对国家工业布局、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突然袭击问题,进行深入调研。1964年8月9日,李富春、薄一波、罗瑞卿向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提交了调研情况报告,报告提供的情况和问题更加严重,特别是工业过于集中于沿海地区,一旦遭受敌国突然袭击,后果不堪设想。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经过认真研究,做出了进行大、小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

根据毛泽东要吸取斯大林“一不做工事,二不准备敌人进攻、三不搬家”的教训的指示,中共中央从战略上进行全面部署,决定进行全国性的大、小三线建设,以适应未来反侵略战争要求,改变国民经济战略布局,增强未来反侵略战争的潜力,支撑前方武器装备、弹药生产需要,保证国家经济命脉、工业基地不因敌方突然袭击遭受毁灭性破坏,保证国家基本的工业和经济运转。三线建设在云贵川铁路公路建设、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化工基地、航空航天和兵器工业基地等建设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继三线建设之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导全国城镇、乡村,展开大规模的挖洞工程。毛泽东在1965年1月的一次政治局常委扩大会上提出:老百姓怎么防空?就是每个房子都挖个洞,平时藏东西,战时飞机来了当防空洞。不然,一个原子弹打来,我们只好统统跑掉。全国城镇人防工程规模宏大,与城市市政建设紧密结合,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包括现在各重要建筑、居民区建筑规定必须有人防工程和标准,均是这一时期在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城市人防工程,按能打、能藏、能生活,甚至能生产的标准建设,各厂矿、企事业、机关、学校、街道、居民,无一例外地投入到这项宏大的战备工作之中,加上学习“三防”等军事知识,成立各级军事组织等,成为这一时期全民战备的重大行动和显著标志。

三、防备敌突然袭击决策和准备的重大意义

第一,中共中央领导层抓住了世界军事发展的时代机遇和关键,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国防现代化水平,使中国走向并成为以核技术、火箭技术为代表的军事大国。近代以来,由于没跟上工业时代发展的步伐,中国失去了几次世界军事发展的重要机遇:用大刀长矛应对西方列强的洋枪洋炮,用土枪土炮和购买的落后武器,对付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先进大炮、坦克、飞机、舰艇,导致中国在战争中惨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领导人敏锐地看到核时代武器装备发展,对中国安全带来的重大影响,把握世界军事进入核时代的重要机遇,作出以防备敌使用核、导弹现代武器对我实施突然袭击这一决策,促使全党全军充分认识到尽快掌握核、导弹技术,具备反击能力对保障国家安全的紧迫性。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大力协同,使这一时期中国国防科技不断取得令人振奋的成就。

第二,防备敌人突然袭击准备的最显著成就,是中国具备了核、导弹反击能力。中国原子弹、导弹爆炸试验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邓小平在1988年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否发达的标志。”美国国务卿腊斯克在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的10月18日说:中国发展成为一个核国家这一事实,无疑将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提高的直接结果,是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到20世纪70年代末逐步好转,中国与美国、日本和西方国家的关系走上一个新台阶。

第三,中国防突然袭击准备与行动,从战略上产生强大的威慑作用。中国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发展了自已的原子、导弹武器,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核威胁、核讹诈,而且对帝国主义和侵略者好战分子产生强有力的震慑作用。中国全面的、全民的以防突袭为主要内容的备战行动,使美、苏等国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组织号召力、对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同仇敌忾的备战行动和充分的准备,对敌人向我发动战争和袭击,起到了有力的慑止作用。从之后历史发展的情况可以看出:中国核、导弹试验爆炸成功后,美国再也没有像以前那样对中国进行过使用核武器的威胁,包括援越抗美这样重大的行动期间。

第四,极大地提高了全民国防意识。使全国人民清楚地知道:敌对我进行核、导弹突然袭击,不仅打击军事设施,而且袭击交通枢纽、重要工业企业、重要城市等支撑反侵略战争的重要经济目标,毁伤民用设施和民众。在防备敌突然袭击准备中,不论是对全民开展的反侵略战争备战教育,进行的“三防”知识学习和军事训练,还是各级组织的人防工程建设特别是居民的挖洞工程,对全民都是一次直接的亲自实践的国防动员,极大地提高了全民的国防观念。这些,对现代准备信息化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提高全民国防观念,有着重要的启示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三线中央军委中共中央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第十九届中共中央组织结构图
中央军委慰问驻京部队老干部迎新春文艺演出掠影
把握“三线”激活课 堂教学
江山重工:着力建设“三线”文化资料库
辽宁老工业基地对国家工业化和“三线”建设贡献巨大
中共中央对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的判断
中央军委决定编写《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
中共中央在长征中召开的十次重要会议
毛泽东在抗战初期曾兼代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