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军事领导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2015-01-10姜华峰

军事历史 2015年2期
关键词:中央军委体制军队

□ 姜华峰

军事领导体制,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领导军事建设,组织和管理武装力量,指挥军事斗争的组织体系及相关制度”①《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军制》,2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在军事制度中居于首要和核心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在创建新型人民军队和领导长期武装斗争的过程中,建立了一个适应革命战争要求、集中统一、精干高效、相对健全的军事领导体制,不仅保证了人民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和革命战争的不断胜利,也为新中国创建军事领导体制提供了模板。

一、革命战争年代军事领导体制形成和发展的简要过程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军事活动,主要是与国民党合作创建军队,进行北伐战争。中共建党四年后的1925年10月,成立了中央军事运动委员会(先后改称中央军事部、中央军事委员会),这时的中央军事委员会主要负责指导中共在国民革命军和旧军队中的组织和联络工作,发动和领导工农群众支持北伐战争等。②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340页,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决定“创造新的革命军队”,“建立工农革命军”。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编写组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1卷,10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了工农红军,发展形成了主力红军、地方红军和赤卫队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系,并相继建立和完善了中央军事委员会、红军总部、战略区军委以及省军区、军分区等领导机构,基本形成了相对统一的领导和指挥体制。虽然红军在不同地区分散创建、独立发展、各自为战,但中共中央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对军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南昌起义一年后的1928年6月,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决定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之下重新设立军事部,并规定:“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军事工作都应集中于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部。各地应设立军事委员会,受地方党部之一般指导而工作,但于军事技术方面,则受中央军事部之指挥。”④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491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930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合并中央军事部和军事委员会,组成中央军事委员会,直属中央政治局领导,并明确规定:“各地已组织的正式红军,一切指挥权完全统一于中央军委”,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军事指挥机关。①转引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1卷,186页。1931年11月,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在组织系统上隶属于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军事部门,是工农红军的最高领导和指挥机关;同时受中共中央与苏区中央局领导,实际上负有中央军委的职权。这一制度设计主要是参照了当时苏联的做法:1918年,苏俄成立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1923年苏联建立后改为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直到1934年被撤销),作为国家最高军事领导机关,工作受俄共(布)中央及政治局的指导和监督。这种最高指挥权同时掌握在党和国家机关手中的制度设计还被写进宪法,一直延续到1991年苏联解体。②参见《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军队建设卷》,203、678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俄]科科申:《战略领导论》,159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这一做法也为建国之初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1982年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提供了先例。中革军委下设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经理部、军医处等机构。这表明中革军委机关的组织体制是总部体制,而且大体属于三总部体制,这些在新中国成立后基本都被延续下来。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胜利完成长征汇集西北,以及随后对中革军委的调整和充实,才基本实现了全国红军的统一组织指挥。

抗日战争时期,在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的新形势下,如何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1937年8月,由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宣布取消苏维埃政府,因此重新成立新的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共中央军委),作为中共中央领导各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和武装斗争的最高统率机构;先后成立中共中央军委前方分会(后改称华北军分会)、新四军分会(后改组为华中军分会),作为派出机构,领导八路军、新四军的全面工作;针对红军改编时根据国民革命军的统一编制实行单一首长制的情况,先后在军、师、旅、团及纵队、支队、军区、军分区等各级成立军政委员会,以集体领导方式,实际履行党委的职责;适应抗日战争残酷复杂的环境,建立抗日根据地共产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即“每个根据地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一切的党的委员会”;军队除接受军队系统自上而下的领导外,还要接受所在地区地方党委的一元化领导。这一制度安排的意义在于:为抗日根据地建立起一种战时领导体制,明确了战时党政军民各组织系统之间的关系;开创了军队“条块”结合的双重领导体制,强化了中共中央对全军的集中统一领导,这种双重领导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后被继承下来,一直延续至今。抗战期间人民军队主要是开辟敌后战场、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自己,进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作战指挥和发展军队的重心在于八路军、新四军及其各部队,中共中央军委的机构相对简单、精干,下设参谋部(1941年实行精兵简政后设作战部实际履行参谋部职责)、总政治部(对外称八路军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后改称总卫生部)等。

解放战争是国共两党的最后决战,战争规模空前,战役战斗激烈、频繁,这一时期军事领导体制发展的主要体现在为适应战争要求不断完善作战指挥系统上。1945年8月组成新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凡属战略方针、政策及建军、作战的一切重大问题均由其决策,成为解放战争时期的最高统帅部。下设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后方勤务部等机构,而且各总部机关都比较简便、精干,工作高效。总参谋部由军委作战部履行职责,主要保障中央军委特别是最高统帅毛泽东的战略指挥;总政治部仅设第1、第2研究室和秘书处;后方勤务部未设下属机构,部队后勤保障由各战略区、野战军分别负责。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后,各解放区逐步连成一片,战役规模空前扩大,迫切要求全党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实行完全统一,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要“将全国一切可能和必须统一的权力统一于中央”③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5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为此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抓得最紧的一环是建立严格的报告制度,要求军队兵团以上单位的首长每逢单月向中央军委主席报告其全面情况并请示;各大军区、各野战军向下级发出的政策和策略性质的指示,以及下级向其所作的政策和策略性的报告,必须同时上报军委主席;各大军区、各野战军的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有权单独向中共中央反映所在部队的情况,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①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3卷,392页。这一制度从1948年9月起得到严格执行,从而使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和掌握部队的情况,有利于增强中央军委对全军统一指挥的贯彻实施,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适应大兵团作战,组成了若干个野战军指挥机构(其兵力规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军的方面军大体相当,从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以及相当于集团军一级组织的兵团(通常下辖3~4个军,约8万~12万人)②参见《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军制》,335、337页。;适时调整了战略区(称一级军区)及其领导机构,地方部队归军区建制,统一领导辖区的军事工作;一级军区及野战军和直属兵团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野战军和直属兵团在行政上一般受其主要活动地区的一级军区管辖。三大战役,除辽沈战役是由东北野战军单独进行外,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都是两个野战军或两个战区部队联合作战,因此中央军委均组建了战役前线总前委,由其统筹整个战役乃至战地与作战有关的一切事宜,实施统一调度指挥。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在大规模战争实践中,进行的作战指挥体制的创新,这不仅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也在随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中国军事史上乃至世界军事史上书写了重要的一页。

二、革命战争年代军事领导体制的主要特征

(一)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集中统一指挥,是这一军事领导体制最主要、最鲜明的特征。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依据马克思主义建军学说,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和建立了一整套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并在新中国成立后被继承和保留下来,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新中国军事领导体制的“红色基因”。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主要有两大突出的历史贡献:一是实现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高度集中统一地控制军权,建立起前所未有的中央权威,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能够迅速建立“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真正在全国范围内从中央到最基层有效地行使权力的政权”③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237页,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的前提和基石。近代以来,旧中国因为中央集权的丧失,出现了军阀割据的现象,严重地破坏了国家的统一、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与中国历史上国家对军队的控制相比,中国共产党在军队建制系统内平行嵌入了一套与之对应的、自上而下的、体系完备的党的组织系统,并实行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这也不同于苏联的做法。这一组织安排和制度设计的最大作用和好处是,保证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可分别通过党的组织系统、军队的建制系统两条线对人民军队进行领导和指挥,对外不让其他任何组织、对内不让任何个人掌控军队。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有整团整师牺牲的,但没有一支建制的部队被敌人策反过去,在内部也没有任何野心家能够利用军队达成其目的。④参见总政治部组织部编:《党领导军队的根本制度》,3页,2013年6月。二是通过实行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提高了军事效率。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在武器装备如此之落后、主要成分又是农民的情况下,具有如此之强大的战斗力,靠的就是两条:一个是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一个是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把进步的政治思想贯注于军队之中,极大激发了广大指战员的政治热情和战斗精神。因此,毛泽东作出了“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的著名论断。这一点在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也让美军吃尽了苦头,给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一直到现在,美军将领在接待人民解放军访问团时还公开讲,不怕解放军现代化,就怕解放军毛泽东化。

(二)这是一个在战争中形成、在战争中发展、历经战争考验的军事领导体制,具有显著的实战化特征。能打仗、打胜仗是军事领导体制的根本指向,革命战争年代的军事领导体制在这个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特别是有一个绝好的无法复制的运行基础:全党全军以及各级革命政权、广大人民群众都经历过战争的锻炼,都懂军事、懂打仗,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尤其是不乏伟大的统帅和杰出的将领,而且实现了高度的团结一致(特别是经过1942年到1945年的整风运动后)。尽管各级领导指挥机构都比较简单,但是效率非常高,党政军民各组织系统协调配合也很好,基本不存在机关庞大、人员臃肿、协调困难的问题,这在和平时期往往是困扰军队的顽疾。还有一点,战略决策是战略领导过程的关键,从这个角度来讲,军事领导体制是为战略决策服务的。在革命战争特别是解放战争中,毛泽东作为伟大的统帅在战略决策、战略指挥中的作用是主导性的,而战略指挥机构的作用则是辅助性的。所以,周恩来评价解放战争说:“毛主席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①金冲及:《周恩来传》,790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这一“最小的司令部”模式蕴含的组织优势在于不会存在任何不必要的中间层级,更不会存在连讲话都需要部属起草的官僚。

(三)这是一个建立在单一陆军基础上的、基本上以战略区进行作战和建设的军事领导体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人民解放军在革命战争年代只有单一的陆军。尽管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很早就开始重视海军、空军建设,比如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选派干部去苏联学习航空技术,抗日战争初期又选派40多名红军干部组成航空队在新疆学习航空技术,②参见《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军制》,281页。但海军、空军部队在解放战争后期才有了一定的发展,而且直到新中国成立都没有独立成军。直到现在,在解放军内部,陆军还被其他军兵种尊称为“老大哥”。这就决定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军事领导体制具有陆军主导的特色,陆军由总部直接领导和指挥,这种体制一直延续至今。同时,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解放军长期处于分散状态,基本上以战略区进行作战和建设,这也决定了战略区(大军区)在革命战争年代军事领导体制中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到了抗日战争的中后期,适应斗争形势和各根据地党政军民一元化领导,长期坚持独立作战的需要,战略区的军区成为统一领导指挥辖区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机关,形成了军区与战区合一体制,即平时的军区指挥机构,就是战时的战区指挥机构,既是人民解放军指挥系统重要的中间环节,又是战区最高领导指挥机关,这种体制也一直延续至今。③参见军事科学院军制研究部编著:《国家军制学》,334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大陆军体制与大军区体制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比如大军区作为人民解放军的一级组织,下辖陆军各兵种部队、若干省军区和军事院校,这是人民解放军组织体制以陆军为主体的特色在战区组织体制方面的反映。④《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4卷,18页。大陆军体制与大军区体制构成了革命战争年代军事领导体制的稳固“内核”,被保留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使革命战争年代的军事领导体制面临着历史性转变:国防建设和国防军建设的新任务,要求建立与国家的“国体”和“政体”相适应的国防领导体制;人民解放军建设进入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高级阶段,要求建立与军队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军事领导体制;迫切需要改变革命战争年代相对分散的非正规状态,建立与高度集中统一的正规化相适应的军事领导体制。新中国的军事领导体制,就是在继承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军事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苏联的经验,经过实践探索而初步定型的。

猜你喜欢

中央军委体制军队
包围童话镇的“军队”
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缺陷与完善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完善地方人大主导立法体制机制浅析
四位军队党代表直面敏感话题
中央军委慰问驻京部队老干部迎新春文艺演出掠影
军队组织形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