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严复的“海军强国”梦及时代意义

2015-01-10吴晓宇李清川

军事历史 2015年2期
关键词:北洋水师海权严复

□ 吴晓宇 张 洪 李清川

严复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在思想、教育、文化启蒙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人,也是“少有的几个曾经对海军建设进行过整体规划的人之一”①王宪明、耿春亮:《严复的“海军强国”梦及其当代意义》,载《河北学刊》,2013(6)。,他的“海军强国”梦曾为清政府建立强大海军勾勒出宏伟的蓝图,但由于受时代和社会的条件局限,最终未能实现。时至今日,海洋日益成为世界大国角逐的重要领域,严复的“海军强国”思想对于中国建设海军强国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严复的海军强国实践

1840年代以来,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触动下,严复等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坚船利炮”之“攻守之大器”的重要性并赴之于行动。从1866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至1900年北洋水师学堂毁于八国联军侵华战火的34年里,严复始终不渝怀揣海军强国梦,上下求索。

(一)入学福州船政学堂。1866年6月,洋务派代表人物左宗棠、沈葆桢为培养造船和驭船人才,在福州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初名求是堂艺局),并正式向外招生。严复当年便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学堂驾驶班录取。严复在学堂“所习者为英文、算术、几何、代数、解析几何、割锥、平三角、弧三角、代积微、动静重学、水重学、电磁学、光学、音学、热学、化学、地质学、天文学、航海术,计五年而卒业”②王栻主编:《严复集》,第5册,1546页,上海,中华书局,1986。。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严复对这些由西方国家输入的新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刻苦学习,最终以最优等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严复与刘步蟾、邓世昌等被派为“建威”帆船练习生,开始了长达5年的随船实习生活,游历全国各海岸以及新加坡、槟榔屿等地,学习了航海技术、射击技术和舰长指挥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严复在福州船政学堂的求学经历和宝贵的航海实践,为其日后赴英国留学、就职北洋水师学堂奠定了基础。

(二)留学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1877年,清廷选派福州船政学堂12名学生赴英国“深究其驶船之方,及其练兵制胜之理”③车安刚主编:《号角响起——晚清民国军事人物小传》,41页,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严复有幸成为其中一员。严复在学校认真学习高等数学、海军战术、海战、公法及建筑海军炮台诸学术,成绩名列前茅。时任中国驻英法大使郭嵩焘对严复的评价很高,认为“以之管带一船,实为枉其材……交涉事物,可以胜任”①《郭嵩焘日记》(三),716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并在日记中毫不掩饰对严复的喜爱之情,称“严复才分,吾甚爱之”②苏中立、涂光久主编:《百年严复:严复研究资料精选》,71~83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在留学期间,严复并不满足于课堂的学习,在看到英国井井有序与中国动乱不止的鲜明对比后,通过阅读大量著作,对英国的政治制度做了深入的观察、分析、研究,并逐渐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产生怀疑。在后来的回忆中,他曾谈到:“犹忆不佞初游欧时,尝入法庭,观其听狱,归邸数日,如有所失。谓英国与诸欧之所以富强,公理日伸,其端在此一事。”③欧阳哲生:《严复评传》,12页,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探求到中弱西强的根源之后,“海军强国”梦的朦胧想法开始在严复的脑海中萌发。

(三)任职北洋水师学堂。1879年,严复归国后最初在福州船政学堂任教。不久,直隶总督李鸿章在天津筹设北洋水师学堂,严复被选调出任洋文正教习、会办、总办,与学堂相始终,任职长达20年之久。1881年8月1日,北洋水师学堂正式落成,学生开始入校学习。任职期间,严复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教育教学工作管理有方,在参照母校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制定《续定天津水师学堂章程》,对学堂所学课程、日常作息、考核评价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严复向英国皇家海军学院联系招聘练船洋教习,筹备练船事宜。论贡献,严复实为北洋水师学堂第一人。他自谓:“合肥李文忠方志海军,设学于天津之东制造局,不佞于其中主督课者前后二十年。”④严复:《肄业船政学堂之回忆》,转引自高时良:《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368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其子严璩也说:“该学堂之组织及教授法,实由府君一人主之。”⑤王栻主编:《严复集》,第5册,1547页。北洋水师学堂“创办虽然晚于福建船政学堂十几年,但办学质量却很快赶上并超过了船政学堂,而且各项规章制度日益完备”⑥海军司令部近代中国海军编辑部编著:《近代中国海军》,174页,北京,海潮出版社,1994。,逐渐步入正轨,培养了一大批近代海军军事人才。

(四)潜心翻译外国巨著。中日甲午战争后,面对清政府海陆军的败绩,严复开始意识到海洋时代“坚船利炮”摧毁“男耕女织”的历史必然。他感慨道:“吾国开辟以来,家拥一统无外之规。常置海权于度外,至于今其弊见矣。”⑦[法]孟德斯鸠著,严复译:《孟德斯鸠法意》,下册,474页(严复按语),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他在给长子严璩的信中,表达了今后要在西方的图书中觅求中国出路的想法:“我近来不与外事,得有时多看西书,觉世间唯有此种是真实事业。”⑧转引自辜庆志:《严复政治思想与中国政治的近代转型》,载《河北学刊》,2010(3)。在自己的翻译名著《天演论》中,严复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立刻轰动一时,敲响了中国危亡的警钟。随后,严复被吴汝纶聘为京师大学堂编译局的总办,主持翻译事宜,翻译了《原富》《法意》等大量西方学术著作。他在《原富》《法意》的正文和按语中多次提到“海权”一词。在翻译孟德斯鸠《法意》的过程中,他对甲午前后中国海军所存弊端进行了反思,强调“海权”为古今强国所必须,只有“擅海权”,才能成为“天下之强国”⑨[法]孟德斯鸠著,严复译:《孟德斯鸠法意》,下册,467页(严复按语)。。他认为建立海权具有“国振驭远之良策,民收航海之利资”⑩严复:《代北洋大臣杨拟筹办海军揍稿》,载王栻主编:《严复集》,第2册,257页。的政治与经济的双重目的,关系到国家的贫富强弱和国际地位高下;不缔造海权,陆权也只能随之丧失。

二、严复海军强国思想的主要内容

严复关于中国海军建设的思想主张与实践闪烁着理性的光芒与哲学的沉思,反映了其实现“海军强国”梦的美好愿望,在当时曾激起强烈反响,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强调巩固海防,掌握制海权。19世纪末,美国海军理论家马汉提出的海权论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严复就此评价称,“其言海权,所关于国之盛衰强弱者至重”①[法]孟德斯鸠著,严复译:《孟德斯鸠法意》,下册,474页(严复按语)。。他指出中国历代君民不重视海权:“我中国者,正海陆兼控之国也。徒以神州奥壤,地处温带上腴,民生其中,不佚冒险谈新,而生计已足,此所以历代君民皆舍海而注意于陆。自弃大利,民智亦因而自封,遂致积重以成百年来之世面。”②车安刚主编:《号角响起——晚清民国军事人物小传》,58页,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随后,严复在《代北洋大臣杨拟筹办海军奏稿》中,通过对敌我形势分析,总结兴废存亡的教训,指出了掌握制海权的六个必要性:一是只有控制海权,才能谈得上国家安定;二是在巩固海防的同时,加强国内江河防御部署;三是巩固的海防是建立平等外交关系的基础;四是加强海上巡逻,消除内外侵犯;五是购置舰船,联系团结海外侨胞;六是先振声威,乃资联合。这六条体现严复是站在国家战略的角度去理解海权的。与此同时,严复的海权思想不单单是指国家对海洋的军事控制权,还包括海上航运贸易等控制权,“向使高瞻远瞩,早建海权,国振远驭之良策,民收航海之利资,交通及恢,智力自长”。③严复主编:《代北洋大臣杨拟筹办海军奏稿》,转引自王栻主编:《严复集》,第2册,257页。

(二)强调学习外语,培养通达外国之事的海军人才。严复认为,若想做到国家富强,实现救亡图存,必须学习西方语言,用“西洋之术”,打造“通达事物的真人才”,并认为意识不到这一点,无异于“狂易失心之人”。在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严复组织北洋水师学堂翻译机构人员对西方海军外文原版教材进行翻译,甚至考试试题直接翻译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的试题。他倡导选派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和海军军事专业技术,感受西方海军文化。通过此举,严复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海军军事人才。

(三)强调动手能力,锻造海军实战本领。通过分析严复关于海军人才培养的方法措施不难发现,他始终把提升学员的实战本领作为强军基础。他特别重视学员的动手能力,经常组织学员“练习手足,藉壮筋力”,“训练枪炮”,“学操帆缆诸事”④皮后锋:《严复与天津水师学堂》,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同时,根据形势变化调整学习科目和时间,1886年3月4日,他上书李鸿章,建议在水师学堂增设鱼雷课程,指出“鱼雷一端,……军器水师官所不可不知”⑤苏小东:《北洋海军的鱼雷专业培训及其成效》,载戚俊杰、刘玉明:《北洋海军研究》,第二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随后,在严复等人的力推之下,1893年11月4日,除将上练船实习时间由一年改为两年外,还增加了学习枪炮、鱼雷、水雷各种技术的时间。从他根据形势需要而不断调整培养方案的做法可以看出,在严复的思想里,适应战争需要、提升打赢能力才是人才强军的根本。

(四)强调战斗精神,培育勇猛无敌之师。严复认为,顽强的战斗精神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一环。甲午战争失败,他痛心疾首。1894年9月23日,严复在致陈宝琛信中,称北洋海军“同学诸友,无不见危授命”,对其勇猛精神表示赞赏。他赞扬“镇远”舰大副杨雨臣,为防止战旗掉落,“乃身自猱登,以钉钉之”,“所以诸将之有死无降也”。同时,他还对临阵脱逃者严厉痛斥,大骂同学方伯谦:“闻炮即遁,……太无赖矣!”⑥冯志阳:《严复的甲午忧思》,载《社会科学报》,第1433期。认为其逃跑行为严重影响了军队士气,损害了军队战斗力,加速了北洋海军的失败。通过他对北洋海军英勇将士的高度评价和对临阵脱逃同学方伯谦等人严厉谴责的两种鲜明态度,可以看出严复对军人顽强战斗精神的大力推崇和强烈召唤。

三、严复海军强国思想的启示

尽管严复海军强国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他的思想理念对于建设一支强大现代化海军,仍有重要启发意义。

(一)实现“海军强国”梦需大力培育海军人才。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几近全军覆没,痛定思痛,严复对战争失败的教训进行了深刻思考。他在给陈宝琛的信中写到:“国家,绝不留意济世之才,徒以高爵重柄分付庸奴,及事起,则环顾中外官,二十二行省无一可用者,以此亡国,谁曰不宜?”①王栻主编:《严复集》,第3册,501页。.认为用人不明,平时不留心济世之材,时到危急,更不知何人可用。真才埋没,欲报效国家为国献策而无门,重权在握的“庸奴”却无策可施,国家的灭亡,便在情理之中。通过对甲午战败的深刻反思,严复强调了建设一支强大海军的重要性:“海军的价值,不仅在效力的长久,同时在平日和战时,海军也有其独特的性能与特殊的任务。……凡此特殊任务,不问其在平时或战时,都只有海军才能担负,而非陆空军所能代替的。”②车安刚主编:《号角响起——晚清民国军事人物小传》,51页。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国际义务也随之增加,我们有必要、有义务建立一支在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使命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海军。同时,建设一支由强大海军需要院校教育支撑,要扎实推进海军院校教育转型,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密集的优势,加快教学改革步伐,为建设“能打胜仗”的人民海军提供有力支撑。

(二)实现“海军强国”梦需重塑海洋文化。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曾指出:“军事活动绝对不仅涉及物质因素,它总是还同时涉及使物质具有生命力的精神力量。”③[德]克劳塞维茨著,军事科学院译:《战争论》,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21世纪是海洋的时代,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新空间。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丰富灿烂的海洋文化,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使中国的海洋文化趋于保守。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重塑海洋文化,确立无海洋则无发展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严复曾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教育思想,其中“新民德”就是主张树立全新的文化观念。晚清思想家黄遵宪曾指出:“中国之论兵谓如疾之用医药,药不可以常服,所谓不得已而用兵也。”分析近代战争,清政府出兵动机均为这种“不得已”心态。北洋水师成军后,清政府认为其足够应付防御,遂不再添置任何军舰,使海军发展停滞不前。反观日本,于明治维新初期即确立其海军建设目标,举全国之力建设海军,企图以强大海军拓展自身战略利益,日本海军在诸方面很快超越北洋水师。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两种海军建设理念的碰撞中,消极必然败给积极。因此,海洋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注定成为中国建设海军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三)实现“海军强国”梦需加强实战化训练。严复在其海军教育生涯中,特别注重把书本知识向实践的转化。为突出实践锻炼,他对水师学堂的学科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安排以及学制长短等等都做了精心的设计。从学习内容上看,除堂课外,工厂实习或船课是必经阶段,占有很大比重。每日傍晚,学员由洋文教习带赴学堂外,训演外国水师操法。严复参与制订的《北洋水师学堂章程撮要》中规定:“驾驶学生,专习管轮驾驶;管轮学生,专学管理轮机。在堂应授功课毕后,均上练船历练。”通过扎实的训练,使学员“凡大炮、洋枪、刀剑、操法、药弹利弊、上枪接船,用帆诸法,一切船上应习诸艺,诸能通晓。”从时间安排上看,为满足人才实战化培养需要,学堂从1893年开始,对学制进行了改动,练船实习时间由一年改为两年,使船课增加了三倍,实践课程的时间比重大大增加,从时间上保证了学生和操作能力能得到有效提高。当前,我们要自觉把战斗队思想、战斗力标准、战训一致原则、从严治军方针贯穿军事训练全程,要落实到战备训练上,坚持按纲施训、从严施训,端正训风演风考风,运用考比拉抗等手段,多搞全员全程全装的实战检验,切实增强训练实效。

猜你喜欢

北洋水师海权严复
严复的遗嘱
北洋水师那些事
从中日近代海军建设的不同探析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原因
马汉海权论在我国百年翻译史初探
中国需要确立自己的海权意识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新海权时代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修改试卷
孙中山的海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