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境战争:原因探析与中方收益评估*
2015-01-10薛力李骁
薛力李骁
中越边境战争:原因探析与中方收益评估*
薛力李骁
1979年的中越边境战争是新中国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边境战争。对于战争爆发的原因有不同的解读。本文的结论是:中国发动战争的首要原因是教训/惩罚越南并保护柬埔寨。其次,也希望达到以下目的:打破苏联包围圈并加强与美国等国的关系,强化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对军队的领导权,通过练兵来寻找军队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整军经武。中国基本达到了上述目的。这是中国成功组织实施的一次有限战争,巩固了中国的地区强国地位。但中国在这场战争中也有一些欠缺之处,即军事准备不足、未充分利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对中国-东盟关系产生了某些不利影响、促使越南进一步倒向苏联、使苏联在东南亚获得前哨阵地。
中越边境战争;教训/惩罚越南;获益;不足
李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
1979年发生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发动的最大规模的边境战争,对中越关系、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影响持续到今天,而且,对东盟国家尤其是越南的影响要大于对中国的影响,甚至成为东盟对崛起的中国抱有疑虑,进而奉行 “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外交政策的原因之一。①笔者之一过去几年与许多东盟国家学者交流,他们的普遍反应是:担心中国在崛起后会用武力解决争端,尤其是南海争端,他们举的例子之一就是中越边境战争。有些知名的越南学者还主张,为了两国的长远友好,中越有必要共同探讨那场战争发生的原因,以便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新一届中国政府对东盟的政策是:强化周边外交,把 “富邻、善邻、睦邻”外交原则往前推进并予以具体化,与东盟国家建立 “命运共同体”,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立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些政策的落实需要来自东盟尤其是越南的呼应。因此,深入分析那场战争的原因以及中国的得失,对于中国下一步制定对东盟的政策就有了现实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为体现学术中立以便为不同国家的学者接受,本文用 “中越边境战争”来指代 “对越自卫反击战”。②事实上,类似的表述方式早就存在,参见新华社记者:《透过正在散去的硝烟——评中越边境冲突的背景》,载《人民日报》,1979年3月19日第4版。
关于中国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现有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认为中国要打破苏联—越南的对华遏制圈,并加强与美国的 “准同盟关系”。持此类观点的有美国学者傅高义③傅高义:《邓小平时代》,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1月第一版,第515页。、基辛格④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认为:“中国之所以要打这场仗是出于对孙子所谓‘势'的分析——;‘势'指的是战略形势的走向和‘潜能'。邓小平的目的是阻止,如有可能还要扭转苏联战略的势头。”参见亨利·基辛格著:《论中国》,胡利平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第367页。、加拿大学者布鲁斯·伯顿 (Bruce Burton)⑤BruceBurton,“ContendingExplanationsofthe1979 Sino-Vietnamese War,”International Journal,Vol.34,No.4,China:Thirty Years On(Autumn,1979),pp721.,以及中国的牛军⑥牛军:《“回归亚洲”—中苏关系正常化与中国印度支那政策的演变(1979~1989)》,载《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第2期,第66页。等学者。
第二类认为中国要通过这场战争来惩罚越南、保护 “准盟国”柬埔寨,持这一类观点的学者主要是英国历史学家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 (Roderick MacFarquhar)和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 (John King Fairbank)。该观点主要体现在上述两位学者编著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⑦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8),李向前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第460页。
第三类认为中国要保护领土与边境,保护华人华侨。1979年2月14日中共中央下发的通知、⑧在《中共中央关于对越进行自卫反击、保卫边疆战斗的通知》中,对越南行为的描述包括三个方面:“驱赶掠夺迫害越南南北方的华侨和华裔越南人”,“侵占柬埔寨首都金边和大片领土”,“不断挑起中越边界冲突”,并明确说明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求得我国边疆地区的和平和安定”。引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05/content_2550155.htm多年来中国官方出版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书籍大多持这一观点。⑨例如,1994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就将中国发起对越作战的主要背景概括为“越南反华愈演愈烈”、“越南武装挑衅半年达七百多次”等。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1516页。麦克法夸尔和费正清也认为,越南对华侨的残酷迫害是在对中国最敏感的问题上公开挑战中国,属于对中国最严重的侮辱。⑩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8),李向前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第460页。
第四类认为是中国要保护自己作为一个大国的尊严,持该观点的代表是柬埔寨学者特拉维斯·米歇尔 (Travis Mitchell)。11Travis Mitchell.Sino-Vietnamese Relations:A Cambodian Perspective[C].CICP Working Paper No.45,December 2011.
第五类认为中国试图以此行动为中苏全面战争扫除后顾之忧,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是中国的潘凯恩。12潘凯恩:《重返历史现场—对越自卫反击战35周年》,载《社会展望》2014年第3期,第76页。
无疑,上述观点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中国发动那一场战争的外在原因。但似乎都没有触及要害。那么,主要原因是什么?上述因素是否也发挥了一些作用?是否还涉及一些国内因素?这些国内因素是否更重要?我们将在正文的第一部分回答这些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分析那场战争对中国的收益,包括收益与不足,并说明为什么这场战争的主体部分仅仅维持了28天,以及为什么中国军队已经打下谅山、占领所有的防御工事后,没有乘胜打下河内?13邓小平同志后来在与基辛格谈话时坦言:“我们占领了所有的防御工事,到河内一路上已经没有防线了”。参见:亨利·基辛格著,胡利平等译:《论中国》,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366页。
最后,我们给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之处。
一、内外部原因分析
本文所称的中越边境战争,是指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这28天里,中越两国军队在越南境内宽度约50公里的地带所进行的大规模作战行动。其后中国和越南在两国边境地区的武装冲突又持续了10年之久,其中有些冲突规模还不小,但不属于本文研究的范畴。
外部原因分析随着对中越边境战争研究的逐渐展开,各种观点纷呈。外在原因方面,一种比较有意思的说法是中国学者潘凯恩在2014潘凯恩:《重返历史现场—对越自卫反击战35周年》,载《社会展望》2014年第3期,第76页。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随后的两山轮战,不排除有重创越军,防止越南在中苏全面战争发生后进攻中国的三线地区的可能。14这种观点显然忽略了一个重大基本面:从中国角度看,中国政府在19新华社在战前发布的声明中对中国军队发起对越作战原因的描述是:“越南当局无视中国方面的一再警告,最近连续出动武装部队,侵犯中国领土,袭击中国边防人员和边境居民,局势急剧恶化,严重威胁我国边疆的和平和安全。中国边防部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奋起还击。”人民出版社:《中越边界冲突的真相》,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1页。78年12月举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宣布把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就是基于世界大战打不起来的判断,而中苏全面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可能并不亚于世界大战。从苏联角度看,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特别是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之后,中国与美国结成了事实上的反苏同盟,此后苏联必然会忌惮美国的反应,不可能轻易与中国爆发全面战争。
柬埔寨学者特拉维斯·米歇尔代表的第四类看法是,中国发动战争的原因在于维护自己作为一个大国的尊严。现有的研究表明,一定情况下,国家确实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或者威信而采取一些战争行动。15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可参见尹继武:《中国对外危机决策中的武力使用:一项研究议程》,载《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11年第3期,第6页;苏平:《国家行为的需求层次分析》,载《武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第252页。但越南对中国边境的袭扰、对华人华侨的驱逐等,固然侵犯了中国尊严,却没有严重到需要派数十万大军进行反击的程度。16据战争爆发后第二天《解放军报》报道:“从去年八月到现在,越南当局不顾我国的多次呼吁和警告,派遣武装力量,侵犯我国边境地段一百六十二处,向我进行武装挑衅七百零五次,打死打伤我边防军民三百多人。当地各族人民群众纷纷要求我边防部队还击越南侵略者,保卫边疆的和平与安定。”参见《解放军报》:《我边防部队被迫奋起还击越南侵略者》,1979年2月18日第1版。越南对柬埔寨的入侵确实影响了中国对柬埔寨的安全承诺,从而损害了中国的大国尊严,但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表明这一点在中国领导人的决策中发挥了主要作用。1979年2月14日中央通知中提到越南的行为破坏中国国家威信,但这是作为越南行为的四个目的之一。17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对越进行自卫反击、保卫边疆战斗的通知》中第一点,引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05/content_2550155.htm其实,邓小平的说法很明确:中国此举是履行国际主义义务。18李健编:《新中国六次反侵略战争实录》,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98页。
第三类观点认为中国要通过这场战争来保护领土与边境,19保护华人华侨。关于保护领土与边境,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当时中越陆地边境并没有划定,只能说对方越过了实际控制线,而不能说是越过了边境线。大规模的战争行为并不能解决边境争端,而很可能导致边境争端的扩大化,因而谈不上以此保护领土与边境。28天的大规模作战行动之后,中越之间的边境冲突一直持续至1990年2月,如果消除边境不安定因素是出兵的首要因素,中国军队必然会以彻底打垮威胁中国边境的越军为目标,而不会与越南继续进行长达十年的 “边境缠斗”。如果说是为了保护华人华侨,逻辑上更难以成立,因为大规模战争只会促使越南更为严厉地迫害华人华侨。关于这一点,战争发生后数十万华人华侨离开越南就是明显的证据。因此,现在已经看得比较清楚,中国官方的通知、媒体的大量报道主要是出于对内宣传和鼓舞士气的需要。
关于中国以此打破苏联对华包围圈、强化中美准同盟关系的论点,支持者不少,如傅高义 (Ezra F.Vogel)就把邓小平的这一决策比作下围棋:旨在阻止苏联和越南占据空间围住中国,并保护自己的眼位。20傅高义:《邓小平时代》[M].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1月第一版,第515页。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则认为中国的目的是阻止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扭转苏联战略的势头。21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认为:“中国之所以要打这场仗是出于对孙子所谓‘势'的分析——;‘势'指的是战略形势的走向和‘潜能'。邓小平的目的是阻止,如有可能还要扭转苏联战略的势头。”亨利·基辛格著:《论中国》,胡利平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第367页。牛军认为越南与苏联签订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 《苏越友好合作条约》,是中国最终决定发起对越作战的关键原因。22根据张小明的研究,1978年12月7日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定在中国南部边境发起一场有限的战争以‘还击'越南。第二天中央军委命令广州军区和昆明军区在1979年1月10日前完成战前部署。参见Xiaoming Zhang:“China's 1979 War with Vietnam:A Reassessment”,The China Quarterly,Volume184,December 2005,p.857.
当时的苏联正处于攻势外交的顶峰,从中国的北面、西面 (通过印度、阿富汗)、南面对中国形成了陆上半包围圈,如果与苏联结盟的越南在中南半岛建立 “印度支那联邦”的目标得以实现,无疑等于完成对中国的 “陆上合围”,而越南侵入柬埔寨正是建立 “印度支那联邦”的关键一步。因此傅高义与基辛格的论点有一定道理。越南与苏联签署条约是在1978年11月3日,而中国决定发动战争是在12月,从时间上看牛军的观点也说得过去。但是,中国当时的外交主要目标是对外特别是西方国家开放,以便发展经济。 “印度支那联邦”的建立对此影响有限,中国犯不着为此而大动干戈。
我们认为,越南与苏联签署条约并非中国发动战争的关键原因,关键原因是越南入侵柬埔寨。我们的立论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邓小平1978年11月访问新加坡时,明确地对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说过: “越南如果侵犯柬埔寨,中国必会惩罚越南。中国势必要他们为此付出代价,苏联也终会发现,支持越南是个不胜负荷的沉重负担。”23人民网.揭秘:邓小平为何决定打对越自卫反击战?http://history.people.com.cn/GB/205396/14965688.html.访问日期:2014年4月8日。而1979年1月30丹童:《西哈努克、波尔布特与中国》,载《党史文汇》2000年第1期,第36页。日邓小平访美时又指出: “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站在柬埔寨一边反对越南侵略者。……我们将坚决地履行自己的国际主义义务,甚至不惜承担必要的牺牲。”24李健编:《新中国六次反侵略战争实录》,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98页。
第二,1982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罗马尼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时,把越南入侵柬埔寨列为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之首。25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增订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474-475页。而在同年10月开始的旨在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双边谈判中,中方再次强调了解决柬埔寨问题的优先性。1989年,邓小平在与老挝人民党总书记凯山·丰威汉谈话时又明确指出,中越关系恢复有一个条件,就是越南干干净净地从柬埔寨撤军。26李宝俊:《当代中国外交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8页。从中可以得知,越南入侵柬埔寨问题在中国外交中拥有怎样的分量。
第三,中国如此重视柬埔寨的原因在于柬埔寨当时在中国外交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与西哈努克领导的柬埔寨王国有了首次正式接触。27翟强:《中柬“特殊关系”的形成(1954~1965)》,载《南洋问题研究》2013年第1期,第2页。1960年,中柬两国在北京签署了 《中柬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柬埔寨抗美救国战争时期,中国向柬埔寨提供了大量国际援助。 “当时的中国出于国际主义义务,从政治上与物资上大力支援柬埔寨。毛泽东与周恩来也多次表示,全力支援红色高棉与西哈努克两派所进行的抗美救国武装斗争。”28薛力、肖欢容:《中国对外援助在柬埔寨》,载《东南亚纵横》2011年第12期,第25页。1970年3月,西哈努克亲王联合柬埔寨反朗诺的中左派力量结成民族统一战线,在北京建立了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29许梅:《柬埔寨外交政策的演变与中柬关系的发展》,载《当代亚太》2005年第3期,第46页。1970年3月22日,周恩来在与西哈努克会谈时重申: “只要亲王有决心斗争到底,我们一定支持你。”30在此前后,中国政府与以西哈努克亲王为首的柬埔寨中左派力量逐步结成了极其紧密的关系。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共产党一直与柬埔寨共产党即 “红色高棉”和 “民主柬埔寨”政权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红色高棉领导下的柬埔寨,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道路的实践者,其主要领导人波尔布特自称是 “毛主席的好学生”,31杨天石主编:《国际广角》,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2页。而其另一位领导人英萨利也曾说过: “过去我们只是看 (毛)主席的书,现在正通过亲身经验体会。”32李丹慧:《西哈努克、波尔布特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载《国家人文历史》2013年第11期,第49页。柬埔寨领导人在实践中则强调要超越中国对工商业的资本主义改造、消灭城乡差别与工农差别。当时的柬埔寨,是全球范围内最为忠实的 “中国学生”,又是中国在东南亚最为可靠的事实上的盟友。因此,中国无法容忍越南入侵柬埔寨。越南大规模进攻柬埔寨是在1978年12月25日,但此前已经有迹象表明越南会采取这个行动,与苏联签署协定等于是为侵略柬埔寨行动 “买保险”。为此,中国外交部在1978年12月16日就发表题为 《我国政府和人民坚决支持民主柬埔寨的正义立场,谴责越南当局侵略、颠覆民主柬埔寨的蛮横行径》的声明,该声明清晰地表明了中国无法容忍越南侵柬的态度。33新华社北京1978年12月16日电:《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发表声明:我国政府和人民坚决支持民主柬埔寨的正义立场,谴责越南当局侵略、颠覆民主柬埔寨的蛮横行径》,载《人民日报》1978年12月17日第二版。
麦克法夸尔和费正清为等所代表的第二类也认为越南入侵柬埔寨是中国动武的主要原因,但他们没有提供相关证据,没有解释清楚中国为何那么重视柬埔寨,促使中国动武的其他因素有哪些。34[英]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8),李向前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第459-463页。
国内原因分析1978年12月,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这次会议后事实上形成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但由于残留在中国党、政、军的各条战线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的 “文化大革命”及 “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负面影响仍未得到彻底清除,军队中派系纷扰,这使得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军队的领导还面临一些阻力。因此,党和军队的主要领导人认为,应当也可以借中越冲突的机会,以一场规模可控的战争来迅速实现对军队的统辖与领导。
其次,中国军队和国防事业的发展也在 “文化大革命”和 “两个凡是”路线的错误指导中遭受了严重损失,军队总人数虽然大幅膨胀,但军事训练荒废,军队指挥官素质下降;许多规章制度被废弛,部队的作风受到破坏,纪律受到极大削弱;35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史要》,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军队系统中一些科研机构被撤销,有些工厂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武器装备的科研和生产受到严重干扰。3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文革'时期军队建设的曲折历程” http://www.hprc.org.cn/gsyj/gfs/wzll/200909/t20090914_31072.html.访问日期:2014年4月25日。因此,战前部分中国领导人对中国军队能否迅速而彻底地消灭边境地区的越南主力部队心存疑虑,认为中国军队尚未做好适当准备。37傅高义著,冯克利译:《邓小平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509页。不过,邓小平则坚持认为中国军队应当果断出兵,希望 (借此机会)查找出中国军队在士气、指挥系统和后勤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38Bruce Burton:“Contending Explanations of the 1979 Sino-Vietnamese War”,International Journal,Vol.34,No.4,China:Thirty Years On(Autumn,1979),pp717.
战争原因的综合判断综上可知,中国发动战争的原因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国内方面主要有: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和军队的领导还面临一些阻力因素,而出兵越南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巩固团结、整肃纲纪的作用,快速建立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军队中的领导权威;中国军队长期存在的大量问题使中国领导人认识到可以通过对越用兵,在付出较小代价的情况下实现查找问题、整军经武的目的。而国际方面有:中国需要教训/惩罚越南并保护自己的 “准盟友”柬埔寨,希望通过出兵越南来打破苏联的对华包围圈,并以此加强与美国及其盟国的反苏 “准同盟”。
但是,强化对军队的领导可以有多种方式,以此为理由发动战争在政治上并不可取。即使是通过出兵越南来查找军队存在的问题以实现整军经武,也难以成为首要原因,否则,中国领导人必然会在派出陆军的同时也出动大量的空军、海军和其他兵种。而事实是,在28天的作战期间,中国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只担负侦查和掩护任务。外在原因方面,如前所述,越南入侵柬埔寨在苏联势力构建对华包围圈问题上的影响有限,因此中国不可能为此而发动战争。
总之,内部原因并不是中国发动这场战争的最重要因素。关键原因是越南不顾中国的劝阻坚持入侵柬埔寨,用邓小平的话来说, “小孩子不听话,必须打打屁股。”39Terence Co.“The Sino-Vietnamese War,17 February-16 March 1979”.Strategy&Tactics Issue.#278.JAN-FEB 2013,pp.3.如果越南没有入侵柬埔寨,中国未必能下决心采取这个行动。当然,强化对军队的领导、为军队改革找问题、打破苏联包围圈、强化与美国及其盟国的关系等因素也不应忽视。
二、中国的收益分析
那么,中国实现了预期目的吗?或者说,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收益情况如何?
本文认为,中国在这场战争中获得了如下收益:
第一,中国通过这场战争基本达到了教训/惩罚越南并减轻柬埔寨抵抗力量压力的目的。中国军队在战争中毙伤大量越南军人 (据战后昆明军区后勤部编写的 《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工作总结》, (中国军队)2月17日至2月27日击毙越军15000人,2月28日至3月16日击毙越军37000人。”40大公网:《纪念中越战争爆发35周年》,http://news.takungpao.com.hk/military/photo/2014-02/1372470_6.html,访问日期:2014年4月8日。),沉重打击了越南人民军。战争结束后,中国依然在边境部署大量军队 (估计有100000人)、并警告将对越南进行二次打击,中国还支持柬埔寨三方抵抗力量。41Daniel Tretiak:“China's Vietnam war and its consequences”,The China Quarterly,No.80(Dec.,1979),pp.753.为此,越南不得不把几大主力部队调到中越边界与中国长期对峙。这些给越南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军事困难,使越南建立 “印度支那联邦”的野心受挫,西哈努克亲王、宋双、乔森潘三派抵抗力量得以保存并逐步发展壮大。421982年7月,三派抵抗力量组成民族柬埔寨联合政府。1990年9月,三方同金边代表组成柬埔寨全国最高委员会。1991年7月,西哈努克被推举为柬埔寨全国最高委员会主席。
第二,这场战争暴露了苏联对华包围圈 “外强中干”。正如基辛格所指出的那样, “在越南,中国使河内看到了苏联协防承诺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中国暴露了苏联整体战略涵盖能力的局限性。”43亨利·基辛格著,胡利平等译:《论中国》,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372页。这突出体现在中越边境战争打响后, “苏联的军事反应仅限于派一支海军特混舰队到中国南海,对河内进行有限的武器空运,以及加紧中苏边境的空中巡逻。”44亨利·基辛格著,胡利平等译:《论中国》,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365页。
中国在这场战争爆发前、战争进行中和战后所实施的一系列国际战略显现,中国作为中美苏 “大三角”关系中最弱的一角能够同时牵动两个超级大国的神经,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中国对中美反苏 “准同盟”关系的有效利用。该观点的一个有力佐证是——中越边境战争爆发后, “美国对中越之战的指导原则是,不直接卷入,同时敦促苏联不介入,力争冲突不扩大,确保中美关系不因此受影响。在公开表态中,美国对中国形式上是有批评,既谴责越侵柬,也谴责中国对越还击,但实际上是帮忙,要求中、越从越、柬 ‘双撤军'并积极推动联合国安理会开会讨论整个印度支那形势,以此来压越南和苏联。”45宫力:《对越自卫反击战过程中的中美苏三角关系》,载《党史文汇》1995年第8期,第36页。基辛格为此评价到: “不组成联盟却作为盟国一起行动,这把现实主义发挥到了极致。”46亨利·基辛格著,胡利平等译:《论中国》,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359页。除美国外,邓小平还在战前出访了日本和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为中国出兵越南在外交上构筑了一道 “防护网”,这实际上是对中国古代兵法中 “远交近攻”战略的成功运用。
第三,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确实在这场战争中强化了对军队的领导,从而为后来整顿军队、提升军力提供了基础。通过战火的洗礼,尤其是后续10年期间各军区轮流作战,中国军队因 “文革”而遭到破坏的士气得以恢复,全军上下戮力同心,涣散的纪律也重新严整起来。战争结束仅仅三天之后, 《解放军报》就发表了题为 《吸取自卫还击作战经验切实加强部队战备训练》的报道,从报道中可以看出,解放军各部队通过反思参战部队在这次战争中的经验与教训,迅速开始查找问题、对症下药。47解放军报评论员:《吸取自卫还击作战经验切实加强部队战备训练》,载《解放军报》1979年3月19日第1版。同时,解放军在作战过程中因自身问题而蒙受巨大损失,这给军队改革提供了契机,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莫过于大幅裁军。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军队要提高战斗力,提高工作效率,不 ‘消肿'不行。”48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九八二年)》,1983年版,第249页。到1980年代后期时,中国人民解放军 “军队员额由600多万人压缩到300万……国防费的开支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由1979年的18.5%下降到1987年的8.6%。军队合成化程度显著提高,战斗力进一步增强。”49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史要》,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页。军队能实行这种大规模的改革,没有强有力的领导是不可能的,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军队的强有力领导,正是通过指挥战争、检验军官、调整人员等方式来实现。
这次战争为中国造就了大批具有实战经验的将领,其中一些人后来成为了中国军队的高级领导人,如张万年、傅全有、梁光烈、廖锡龙、张海阳、张又侠等。50沙力、闽力:《中国九次大发兵》,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这些将领由于参与指挥过中越边境战争,普遍有着精明强干和务实上进的作风,对如何提高部队战斗力有着清晰的认识。近年来中国军队总体战斗力的迅速提升与这些高级将领的领导才能密不可分。
第四,中国作为亚太地区强国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在周边国家的人们眼中得到巩固。正如邓小平同志战后所说的那样, “中国人究竟有多大本事,靠得住靠不住,交朋友够不够格,这次恢复了名誉,中国人说话还是算数的,在国际反霸上不是无足轻重的。”51邓小平:《在中越边境作战情况报告会上的讲话》,1979年3月16日,讲话载于Fairbank Collection,Fung Library,Harvard University。此外还有学者指出, “1979年攻打越南以及在中越边境不断进行的军事活动,增强了其他东南亚国家抵抗越南野心的信心,它们知道中国会像帮助柬埔寨和泰国那样帮助他们。”52[美]傅高义著,冯克利译:《邓小平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515页。
第五,这场战争表明中国成功地实践了一次有限战争。印度学者巴克什 (G.D.Bakshi)认为中国开创了新的战争模式,即 “惩罚模式”:对冲突规模进行限制,这是一种 ‘内嵌'的 (战争)升级控制机制,在核背景下仍然可以采用的有限常规冲突。53G.D.Bakshi:“The Sino-Vietnam War-1979: Case Studies in Limited Wars” http://www.bharat-rakshak.com/MONITOR/ISSUE3-3/bakshi.html.访问日期:2014年4月8日。英国军事学家谢尔福德·彼得威尔(Shelford Bidwell)少将则称之为 “教训模式” (“Teach a lesson model”)。张小明指出: “中国 ‘教训'越南的明确想法表明了其最重要的战争目标是 ‘反击行动'。从一开始,北京就把目标和战争的进行限制在两国的边境冲突以内。”54Xiaoming Zhang:“China's 1979 War with Vietnam:A Reassessment”,The China Quarterly,Volume 184,December 2005,pp 861.
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有限战争模式。正如邓小平同志在战后的总结大会上讲到的那样, “这次对越自卫反击战,决心进行一次有限度的惩罚作战,所谓有限度,就是打击深度浅一点,时间短一点,目的是教训教训这个狂妄的 ‘东方古巴',取得我们中越边界的比较安定的边界线。同时也是对于柬埔寨反对越南侵略的一个支援。”55邓小平:《在中越边境作战情况报告会上的讲话》,1979年3月16日,讲话载于Fairbank Collection,Fung Library,Harvard University。由此不难看出,这场战争的模式,符合朝鲜战争之后世界军事学界出现的 “有限战争”理论 (Limited War Theory)的描述,这种 “有限”体现在 “包括对战争目的、使用武器、打击目标、兵力使用、地理范围5个方面的限制”。56约翰·柯林斯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大战略》,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78年版,第91-102页。
从战争目的上来说,中国并不想以这场战争来侵吞越南的领土或颠覆越南的政权。正如新华社在1979年3月5日发表的中国政府声明中所言:“我们不要越南的一寸土地,也绝不容许别人侵犯我国领土。”57人民网:“1979年3月5日我边防部队开始撤回中国境内”,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0305/522.html.访问日期:2014年4月26日。早在战争开始前,中国即已多次表明希望通过谈判解决争端的意愿,而在战争爆发仅仅半个月之后的1979年3月1日,中国政府又向越南政府发出了关于尽快进行领土和边界问题谈判的照会。58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照会越南驻华使馆再次建议越南政府尽快谈判》,北京:1979年3月1日。这更加显示出中国出兵越南之目的的 “有限性”。从使用武器上来说,中国在这场战争中使用的都是常规武器,而并未使用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从打击目标上来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作战主要针对的是越南军队的有生力量、堡垒和公安屯,其中绝大部分是专门针对中国而修筑的。从兵种的使用情况上来说,尽管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这场战争中出动了数十万大军,但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陆军。空军在这场战争中仅负责边境地区的警戒巡逻和侦察任务;海军仅出动了为数不多的舰艇来保卫北部湾海上钻井平台不被苏联或越南偷袭;第二炮兵的活动也基本仅限于战略威慑。从地理范围上来说,中国人民解放军最远抵达的战线距中越边境仅有50公里。尽管邓小平同志后来在与基辛格谈话时坦言: “我们占领了所有的防御工事,到河内一路上已经没有防线了。”59亨利·基辛格著,胡利平等译:《论中国》,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366页。但中国军队直到撤退之前都没有进攻河内的打算。
中越边境战争的局势从一开始到结束,始终控制在中国手中,战争没有扩大化,也没有引起其他国家尤其是苏联的严重反应。同时代的许多其他战争就没能做到这一点,如两伊战争就越打越大,从1980年一直持续到1988年,造成了上百万士兵和平民的死亡。
为什么中越边境战争只进行了28天?这其实属于有限战争的题中应有之义。可是,为什么是28天而不是48天乃至更长一些?有三种解释。傅高义给出的解释是:邓小平曾保证,战斗不会长于1962Terence Co.“The Sino-Vietnamese War,17 February-16 March 1979”.Strategy&Tactics Issue.#278.JAN-FEB 2013,pp.3.年33天的中印战争。60傅高义著,冯克利译:《邓小平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513页。这就是说,中越边境战争之所以被控制在28天的时间内,是中国领导人吸取了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果。另一种解释认为,中国领导人陈云曾在战前对苏联趁中国出兵越南之时从背后偷袭中国的可能作出了评估: “苏联在中苏边境——这是最有可能进攻中国的地方——的部队兵员严重不足,进攻中国需从欧洲调兵,而这得一个月才能完成。”61傅高义著,冯克利译:《邓小平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509页。也就是说,中国领导人在战前早已作出预估:要想大大降低苏联进攻中国的可能性,就必须把中越边境战争的持续时间严格控制在一个月之内。此外,美国学者特伦斯 (Terence Co)还认为,由于需要迅速取得战争的胜利,因而中国军队的后勤部门并没有为作战部队准备足够的后勤给养。这使得中国军队在攻克谅山之后就已经面临着后勤补给的困难,所以不得不立即回撤,以防止因后勤问题而造成更大的损失。62尽管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证明究竟是哪一种解释更加贴近当时的实际,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在28天内结束战争并非巧合,而是中国领导人深思熟虑的结果。
三、中方的不足之处
中国在中越边境战争中的军事和外交战略虽然获得了巨大成功,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表现在:
第一,从军事方面来看,国内外学界的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中国在出兵越南之前的军事准备远没有外交准备那样充分,这直接导致中国军队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解放军、支前民兵共牺牲6954人,伤14800多人”。63大公网:“纪念中越战争爆发35周年”,http://news.takungpao.com.hk/military/photo/2014-02/1372470_6.html.访问日期:2014年4月8日。尽管这一巨大损失的造成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所遭受的 “文革后遗症”——即武器装备质量较差、通信系统落后等客观因素有相当程度的联系,但我们仍不能忽视战前准备不足这样一个导致人员伤亡过大的重要原因。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战前部署、敌情了解、后勤准备三个方面。
从中央军委作出对越出兵的决策到正式发起作战,期间只有2个月零10天,64根据张小明的研究,(1978年)12月7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定在中国南部边境发起一场有限的战争以还击越南,次日中央军委命令广州军区和昆明军区在1979年1月10日前完成战前部署,而战争正式打响的时间是1979年2月17日。参见Xiaoming Zhang:“China's 1979 War with Vietnam:A Reassessment”,The China Quarterly,Volume184,December 2005,pp 857.这段时间对于一场有数十万人参加的大战的准备来说还远远不够。中国军队在战争初期出动了大量坦克、装甲车等重型装备,这在越南北部河网密布、雨林茂盛、沟壑纵横的地理条件下难以展开。由于是在他国的领土上作战,又估计战争将在短时期内结束,中国后勤部门准备的口粮不足,而且难以顺利输送到几十公里外的前线。65Terence Co:“The Sino-Vietnamese War,17 February-16 March 1979”,Strategy&Tactics Issue.#278.JAN-FEB 2013.
第二,从外交战略方面来看,中国在中越边境战争前后所进行的外交活动虽然有利于孤立越南,但不做区别且过分严厉地批评苏联或苏联集团的做法,引起了许多对苏联或苏联的盟国有好感的国家的不满,使中国失去了一些支持力量。中越边境战争打响后,马里、利比亚、马达加斯加等并不属于“苏联集团”的非洲国家并未对中国的军事行动表示支持,反而呼吁中越两国谈判解决两国之间存在的问题。66中华网.“国际社会79年就我对越自卫还击的态度”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critical3/27/20061227/13840346.html.访问日期:2014年4月27日。此外,常常被学者们忽略的一个细节是,中国在中越边境战争前没能有效地利用联合国这个多边平台来争取更多国家的舆论支持。由于当时刚刚结束 “文革”时间不长, “中国对联合国的参与受意识形态影响较深……对联合国的参与是消极的,影响力非常有限。”67方长平:《中国的联合国外交实践与贡献》,载《国际论坛》2012年第3期,第59页。这就使得当时的中国 “缺乏主动运用议程设置和决策程序来维护自身利益的足够经验和强烈意愿。”68蒲俜:《中国联合国外交的特点及局限》,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6期,第86页。尽管在中越边境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陈楚曾代表中国政府就越南侵扰中国边境、驱赶在越华人等问题多次向越南代表提出抗议,69人民出版社:《中越边界冲突的真相》,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42、45-50页。但中国政府并未推动联合国形成谴责越南的决议,也没有在联合国进行广泛游说,以争取尽可能多的国家对中国出兵越南给予舆论支持。
第三,这场战争对中国—东盟关系可能产生了某些不利影响。虽然战争的直接起因是越南侵略柬埔寨与侵犯中国领土,但这场战争主要是在越南领土上发生,从而给一些国家以中国 “侵略”越南的的口实。特别是越南加入东盟后,原先对中国的行动持中立与支持态度的一些东盟国家,在东盟与中国发生矛盾时 (尤其是在南海问题上),也把这当做中国 “欺负”东盟国家的一个例子。1992年,马来西亚的一篇报道就指出: “随着美国的撤出和苏联的解体,中国将会介入东南亚并填补 ‘力量真空',复兴中的中国可能变成一个全副武装的 ‘恃强凌弱者'。”70AFP:“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fear China becoming a bully”.New Straits Times.July 18,1992.东南亚学者最近几年在与本文的笔者之一交流时,也坦率地表述过类似观点。
第四,中国本来希望通过此次行动打破苏联对中国的包围圈,但实际上却使得越南在安全问题上更加依赖苏联,苏联实现了在东南亚建立前哨阵地的目标,并很快开始频繁使用金兰湾内的越南军事设施。71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8),李向前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第462页。
此外,对于中国当年频繁使用 “教训越南”一词,72邓小平在战后的总结讲话中就指出“这次对越自卫反击战……目的是教训教训这个狂妄的东方古巴。”参见邓小平:《在中越边境作战情况报告会上的讲话》,1979年3月16日,讲话载于Fairbank Collection,Fung Library,Harvard University。欧美、越南学者也将其视作中国不能平等对待周边国家的例证。近年来中国逐渐倾向于使用“惩罚越南”的提法。73例如2014年2月17日新华网一篇题为《战史今日2月17日:中国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文章就将这场战争的性质描述为“惩罚性自卫反击”。可是,随着红色高棉统治时期问题的暴露,柬埔寨对越南的行动评价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使得越南认为自己是 “应邀到柬埔寨阻止红色高棉违反人权行为”的观点有了一定的市场。这对于中国今后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尤其是解决南海争端,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四、结论
1979年的中越边境战争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对外战争,战争已结束35年,但依然在影响越南与其他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判断。而随着新一届中国政府对周边外交的日益重视,分析化解历史上的 “郁结”,将有助于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因此,从学术角度深入探讨那场战争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本研究认为,中越边境战争爆发的原因分为国内原因和国际原因两个部分。国内方面主要有: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和军队的领导还面临一些不稳定因素,而出兵越南能够起到巩固团结、整肃纲纪、迅速强化对军队的领导的作用;中国军队长期存在的大量问题使中国领导人认识到可以通过对越用兵,在付出较小代价的情况下实现查找问题、整军经武的目的。国际方面,需要对罔顾中国多次警告坚持入侵柬埔寨的越南给予教训/惩罚,并保护柬埔寨抵抗力量;中国希望通过出兵越南来打破苏联的对华包围圈,并以此来加强与美国及其盟国的反苏 “准同盟”关系。
上述诸因素中,教训/惩罚越南并保护柬埔寨抵抗力量是主因,其他内外因相对次要。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的外交和军事战略体现出了诸多成功之处。首先,中国通过这场战争基本达到了教训/惩罚越南的目的并保护了柬埔寨抵抗力量。第二,中国成功运用了 “远交近攻”的策略,揭示了苏联对越南安全承诺的不足并加强了中美反苏 “准同盟”。第三,中国新领导层通过这场战争实现了对军队的强有力领导,为后来的军队改革奠定了基础。这场战争以及后来的十年轮战,为一批青年军人的成长创造了条件,其中许多人日后成为军队高级领导人。第四,中国的行动巩固了自己的地区强国地位,并增强了其他东南亚国家抵抗越南的信心。第五,中国成功实施了一次大规模、短时期的有限战争。
当然,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战略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军事战略方面,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备战时间、对敌方的了解和后勤保障方面的不足。在外交战略方面,中国 “以苏划线”的做法疏远了一些对苏联有好感的第三世界国家,中国也没很好利用联合国这个多边平台。这场战争使得越南进一步倒向苏联,苏联则在东南亚获得前哨阵地。
由于对原始档案等一手资料的掌握不够,加之缺少英文之外的其他外文文献,本文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未能对中国领导人在战争前后的具体决策过程进行较为深入的考察,未能从苏联、越南、柬埔寨等国的视角来分析问题。这需要在后续研究中弥补,以期对中越边境战争的相关问题有一个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认识。
薛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 感谢 《战略决策研究》审稿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杜哲元、马文龙在本文写作、修改过程中与作者进行的交流及提出的建议。文中疏漏由作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