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关系变动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
2015-01-10凌胜利
凌胜利
地缘关系变动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
凌胜利
历经十多年发展,上海合作组织各方面发展迅速,成为地区合作的典范。回顾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地缘关系变动一直充当着动力因素。冷战后地缘政治的变迁引发地缘力量重组,催生了 “上海五国”;地缘安全所浮现的共有利益推动 “上海五国”演变成 “上海合作组织”,实现由国际机制到国际组织的阶段性发展;如今,上海合作组织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把握地缘经济优势,以能源合作为契机,搭乘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良机,加快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合作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
地缘政治;地缘安全;地缘经济;上海合作组织
冷战的结束使中美苏三角关系失去了原有战略意义,中美俄三国都对其国家战略目标进行了重新规划。美国进行了全球性战略调整,防止欧亚大陆出现敌对大国成为其首要目标;俄罗斯则面临着如何收拾苏联解体的 “烂摊子”的重任,以重振大国雄风为目标;中国的大战略目标则为追求与维护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实现国家富强。大国战略目标的重塑导致大国关系出现调整。中美因共同应对苏联威胁而形成的准联盟不复存在,中美关系在竞争与合作中游离,中俄关系实现了修复与发展。冷战结束所导致的两极格局终结使得中美俄三国的外交诉求发生了剧烈变化,这种变化极大地提升了作为三国力量缓冲地带的中亚的地缘政治战略地位。
冷战时期作为苏联的一部分,中亚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一起作为麦金德的 “心脏地带”彰显其地缘政治价值。冷战的结束导致中亚各国获得独立地位。新生国家的未定外交选择对大国而言极具诱惑,从而提升了该地区的地缘政治价值。独立后,中亚各国以国际法主体身份开展外交活动首先要完成三个层次的任务:一是尽快赢得国际社会的承认;二是在周边构筑一条稳定的安全带;三是为国内经济恢复与发展争取外部援助。②Токаев.Внешняя политика Казкхстана в условияхглобализации,АО“САК”,Алматы,2002 г.,с119.转引自许涛:《中亚区域合作与上海合作组织》,载《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11期,第23页。要完成这三个层次的任务,在国家机构设置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中亚各国寻求一种大国平衡外交战略,奉行全方位、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务实外交政策。这对周边地区与世界大国而言吸引力巨大。俄罗斯由于历史原因,与中亚地区各国有着很强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军事联系,在亲西方政策失败后开始重新眷顾中亚;美国乘中亚各国新近独立之机,加紧了对中亚地区的能源工业渗入,以经济为契机,扩大了在这一地区的政治影响。中亚各国的独立使得中国西部边陲的安全更加碎片化,与中亚各国建立良好关系,对安全问题进行整合促使中国更加重视这一地区。简而言之,中亚的独立使其成为欧亚大陆中心的地缘黑洞的一部分,③[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页。其未定地位使其成为各种力量的角逐对象。国家数目的增多以及地区大国关系日益复杂导致地区安全碎片化,解决首要的传统安全问题成为中亚各国外交任务的重中之重,这也为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 “上海五国”机制的形成做了铺垫。
国家新生使得边界问题不可回避,承袭中苏边界谈判,又增加中亚各国及其与中俄两国的边界问题。冷战的结束使中俄与中亚各国以发展经济、稳定政局为重任,因而边界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1991年5月,中苏两国签署了 《中苏国界东段协定》,但边界问题并未最终解决。苏联解体后,为了相互协调、共同合作解决边界问题,1992年9月,俄、哈、塔、吉在明斯克举行会议,决定共同组成与中国谈判的联合代表团,从而形成以中国为一方,俄哈塔吉为另一方的 “五国两方”的独特边界谈判模式。由于边界问题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牵系民族情感,因而也经常导致国家间关系的紧张或冲突。但是中国与俄哈塔吉之间这段世界上最长边界问题的解决,完全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即边界谈判是与削减边境地区武装力量、加强军事领域互信的谈判交互进行。④王彦智:《地区认同与上海合作组织发展论析》,载《俄罗斯研究》2007年第4期,第64页。经过多轮谈判,各国加深了理解,形成了一系列共识,这为几国关系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1996年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中国、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会晤上海,签署 《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标志着 “上海五国”机制的诞生。1996年4月,上述五国元首在莫斯科举行第二次会晤并签署 《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了五国关系。在边界问题取得良好进展后,1998年的阿拉木图峰会上,五国元首签署 《阿拉木图声明》,初步明确了五国携手反对民族分裂势力、国际恐怖主义和极端宗教主义三股势力的共同目标,加强地区安全合作,标志着上海五国从地缘政治转向关注地缘安全。也正是对地缘安全的不断关注推动 “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 “上海合作组织”。
二、地缘安全演变与上海合作组织发展
中亚地处以汉儒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明、以佛教文化为代表的南亚文明、以伊斯兰教文化为代表的阿拉伯文明和以东正教文化为代表的斯拉夫文明四大文明的边缘地带,⑤许涛:《构建区域合作安全的尝试——兼论上海合作组织安全合作的新问题》,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1期,第71页。并具有自身的草原游牧文化特点,是亨廷顿所谓的文明断层带;中亚又是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民族主义时有发酵;中亚同时还是跨国犯罪的泛滥区,上述因素决定中亚是一个破碎的安全地带。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恐怖主义严重地影响了该地区的安全形势。不仅中亚各国不堪 “三股势力”之苦,就连中俄两大国也深受影响。共同打击三股势力符合中俄与中亚各国的共同利益,也正是受这种共同的地缘安全利益推动, “上海五国”机制产生了外溢效应,安全领域合作的扩大需要新的功能定位,上海合作组织也在2001年应运而生。
安全是国家的空气,饱受安全困惑的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以安全为共有利益汇集点极大地促进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冷战后,世界呈现全球化与碎片化两大趋势,安全问题亦非一国所能单独解决,安全区域化现象比比皆是。与此相关的是安全区域化导致传统安全的重要性暂时下降,非传统安全的重要性得到提升。非传统安全的复杂性使的安全问题更为棘手,产生了安全的外部性问题,需要多边合作才能化解。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均面临着以 “三股势力”为代表的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区域多边安全合作成为各国的经济性选择。这有力地推动了上合组织安全合作,进而也促进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并且成为践行新安全观的合作典范。除了上海合作组织内部的安全利益因素外,域外安全问题也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
“9·11事件”给美国乃至全世界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美国的全球反恐战争使得世界地缘关系再次发生变动,这为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在全球反恐战争的背景下,上海合作组织加大了打击 “三股势力”的力度。2001年10月10~11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在比什凯克举行 “比什凯克小组”紧急会议,各方就当时的阿富汗及中亚地区形势,加强打击 “三股势力”合作问题进行磋商并发表声明。除了在安全领域加强合作外,上海合作组织还加强了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合作。2001年9月13~14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峰会首次在阿拉木图举行,签署了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关于开展多边经济合作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及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的备忘录》。2002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先后举行了外交部长、文化部长、国防部长、经贸部长、总检察长、交通部长等会晤,极大的拓展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领域。
机遇同时也有挑战。 “9·11”事件后,美国迅速在阿富汗展开反恐战争,边缘地带的主导力量变化提升了中亚的地缘价值,使之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地缘战略区。在俄罗斯与中亚的一些国家允许下,美国军事力量首次介入中亚,中亚也成为了检验美俄关系的晴雨表之一。美国在中亚驻军对我国西部构成潜在威胁,中美关系也因此面临新的考验。美国力量介入中亚使得该地区的大国关系复杂化,该地区的地缘关系面临新的波动。由非传统安全引发的地缘重组使得传统安全的 “安全困境”更为窘迫。俄罗斯与中亚各国是基于同情美国的 “9·11”重大灾难而允许美国使用其军事基地,在摧毁塔利班政权后,美国并未有撤出这些基地之意,美俄关系的恶化更是使得这一问题成为焦点。北约东扩以及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严重影响了俄罗斯的国家利益,更为不能容忍的是美国在俄罗斯后院策动 “颜色革命”,极力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美俄关系因此恶化,中亚各国对美在中亚策动 “颜色革命”也颇有怨言。上海合作组织因其符合各国利益而得到俄罗斯与中亚各国的重视,各成员国对上海合作组织更为积极的态度极大地丰富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内涵。可以说,美国的反恐战争使得上海合作组织各国对该组织的重要性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坚定了各国对上海合作组织的信心。在加强安全合作的同时,上海合作组织加快了经济合作步伐。2004年9月比什凯克总理会议通过《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落实措施计划,涵盖贸易投资、海关、金融、能源等领域。⑥董武:《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进程》,载《新视野》2006年第6期,第48页。
随着美国的全球反恐战争的持续进行,国际油价维持高位震荡,能源成为大国竞争的焦点。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因其能源禀赋、区位优势,加强能源合作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共同心声。总之,美国发动的全球反恐战争客观上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领域拓展,加快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功能外溢,促使上海合作组织面临新的地缘关系。随着地缘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地缘经济将取代地缘安全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首要推动力,上海合作组织也因此面临着新的功能定位与发展。
三、地缘经济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未来
作为一个多边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动力源于地缘关系的变迁。如今,上海合作组织已经历了一个阶段的发展,安全合作取得巨大成就,经济合作却亟待加强。然而安全合作具有内缩性,其能量将随着合作的发展而减少,如果不进行新的功能定位,上海合作组织将发展乏力。经济合作具有外扩性,它能成为多边合作不断推进的动力和其他领域合作的粘合剂。作为一个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合作绝对不容忽视。
(一)上海合作组织转向地缘经济的必要性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至今,安全合作已取得显著成果,但作为另一支柱的经济合作却进展缓慢。众所周知,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之初便给予经济合作以重要地位。2001年6月,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中明确提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启动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2001年9月14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在阿拉木图首次会晤时签署的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关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及启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进程的备忘录》,确定建立成员国经贸部长会晤机制,以落实区域经济合作和启动贸易投资便利化谈判。2002年5月28~29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经贸部长首次会晤在上海举行。各国部长分别代表本国政府签署了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关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及启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进程的备忘录的议定书》和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经贸部长首次会晤联合声明》。2003年,上海合作组织通过成员国 《多边经贸合作纲要》,其首要目的是在未来 (到2020年)组建新型的经济一体化区域。但这一系列的努力均流于形式,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间的经济合作至今程度很低,各国对区域内贸易依存度亟待提高。
困于经济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出现后劲乏力现象。经济合作不力,也阻碍了安全合作与其他领域合作的开展。囿于安全合作,商界民间参与极少,上海合作组织的社会基础有待充实。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今天,没有强劲的成员国间经济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将难以保持持久的凝聚力,因而加强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合作尤为关键。
上海合作组织具有巨大的经济合作潜力,积极发挥地缘经济优势将有力地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较之于中亚地区现有的经济合作组织而言,上海合作组织具有巨大的地缘经济优势。上海合作组织地理毗邻,便于进行地区资源整合;各成员国产品结构具有互补性有利于发展互惠贸易;成员国近年来快速的经济增长为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巨大的内部市场是中亚其他经济合作组织无可比拟的。因而加快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合作,发挥地缘经济优势十分必要。
(二)能源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的地缘经济转向催化剂
能源合作目前已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重要内容,这既源于国际能源安全问题的突出,也源自上海合作组织所具有的资源禀赋互补特性以及地缘经济优势。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间的能源合作历史悠久,但由于交通运输能力不足、大国竞争等因素而进展甚缓。但毋庸置疑地是,上海合作组织的能源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与条件,适当利用能够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地缘经济转向的催化剂。能源合作是当前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合作当中发展最快的领域。2002年上海合作组织举办了首届投资与发展能源专题论坛,就能源问题进行了研讨。2004年签署的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当中,能源问题列入其中。2006年上海峰会,成立成员国间能源俱乐部正式浮出水面。2007年6月29日,上海合作组织能源部长会议在莫斯科召开,与会五国代表同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能源俱乐部并达成 《上海合作组织能源俱乐部章程》,加速推动组织内部能源合作。
近年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能源合作发展迅速。2009年2月17日,中俄签署了两国间有史以来最大、俄方有史以来金额最大的能源合作协议:俄承诺向中国提供3亿吨石油,以换取中国向俄两家石油公司提供250亿美元的贷款。10月13日,中俄又签署了俄向中国供应天然气基本条件的框架协议。⑦王海燕:《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能源合作:趋势与问题》,载《俄罗斯研究》2010年第3期,第95页。2014年5月,中石油和俄罗斯天然气公司签署了 《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双方商定,从2018年起,俄罗斯每年对华供气380亿立方米,累计30年,总价4000亿美元。此外,中国还与哈萨克斯坦等国就能源共同开采达成了诸多协议。2010年哈萨克斯坦通过俄罗斯领土出口石油总量将不少于4600万吨,2015年将达到6400万吨,到2020年则要突破6900万吨。与此同时,中国也在积极争取中亚各国的铀和石油项目。2010年4月中旬,中俄经济合作的最大项目——田湾核电站一期通过中方验收。2010年11魏良磊:“中国驻俄罗斯大使说上合组织国际影响和地位不断提升”,新华网,2011年11月5日,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1-11-05/content_4279496.html月,中国最大的水力发电上市公司——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与俄罗斯最大的独立电力公司兼世界最大的私营水力发电公司之一——俄罗斯能源集团EuroSibEnergo PLC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在俄罗斯建设水电站和热电厂。⑧陈小沁:《上海合作组织多边能源合作:现状、问题与前景》,载《新视野》2012年第4其,第123页。
总体而言,目前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在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等多领域开展了合作,这也显著表明了地缘经济优势是上海合作组织能源合作的持续动力。加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间能源合作将影响深远,不仅有助于解决成员国的能源安全问题,还将激发各成员国发掘与关注上海合作组织的地缘经济优势,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地缘经济转向。
(三)地缘经济浮现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趋势
地缘关系的转变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动力所在,但每一种地缘关系发挥作用都需要相关因素激活。如今上海合作组织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就,引进了对话伙伴国、观察员机制,并且实现了组织的扩大,⑨程国平:《上海合作组织:继往开来,前景广阔》,载《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第1期,第8页。但在合作深度方面实质性提升有待加强。
近年来,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贸合作成果显著,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六个成员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6509亿美元,同比增长25.1%。中国与其他成员国的贸易额从2001年的121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1134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⑩何雨欣、王希、岳连国:“更紧密经贸合作为上合组织新十年发展注入新动力,新华网,2012年6月6日,http://www.chinadaily.com.cn/hqcj/xfly/2012-06-06/content_6113737.html.中国在十年内先后承诺向其他成员国提供120多亿美元的优惠贷款,有力推动了成员国间的务实合作。11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也将带动上千亿美元的资金用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间合作。不过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合作还有许多路要走。国家间较低的经济一体化水平严重影响到该组织整体的一体化水平。12朱显平、邹向阳:《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展与动力》,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0年第3期,第54页。由于成员国的自身境况和实力存在着较大差别,以及成员国间相互接壤的地缘政治现实,使得组织内部的利益分配与协调问题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合作实际效果的关键因素,需要在不同层面上加以协调,化竞争为合作。13陈小沁:《关于深化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载《国际论坛》2010年第2期,第13页。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合作需要加强在交通、环保、民生等多领域的合作,加强上海合作组织的金融合作,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也是未来重要的合作议题。14李新:《人民币国际化:上海合作组织的金融合作》,载《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1期,第158页。此外,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的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等都受到了影响,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也造成了负面影响。15郭晓琼:《世界经济危机深化背景下的上海合作组织》,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2年第5期,第63页。
只有经济、安全、社会文化三方面协调发展,上海合作组织才会有持久的凝聚力与推动力。上海合作组织的未来发展战略应以经济合作为主导,充分利用地缘经济优势,采用自下而上的战略序列,安全与社会文化合作将在经济合作的带动下前进并回馈经济合作。
2013年11月,上海合作组织政府首脑理事会第十二次会议联合公报表示,要切实落实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落实措施计划》。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中亚,务实合作是重点,也将是上合组织的亮点和新增长点,将丝绸之路精神与上海精神对接,推动上合组织务实合作跨越式发展。这就要求首先要发挥物流优势,打造东西经济运输走廊;二是加快粮食安全合作,促进民生共荣;三是加强金融合作,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和上海合作组织专门账户;四是发展能源合作,成立能源俱乐部。16凌胜利:安全与经济“两轮驱动”上合组织发展,海外网,2014年9月15日,http://opinion.haiwainet.cn/n/2014/0915/c353596-21078223.html可以预计,能源合作在目前以及未来10年内都将是上合组织务实合作的重头戏,这既源于国际能源安全问题的突出,也源自上合组织所具有的资源禀赋、互补特性以及地缘经济优势。
凌胜利,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讲师,博士。
一、地缘政治变迁与 “上海五国”的诞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体系变革进程研究”(10ZD&055);教育部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从‘制度困境'看全球治理体制的改革与中国对策”(12YJAGJW008)。冷战的结束导致两极格局解体,这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中美苏三角关系发生重大的地缘关系变化,就连原先属于苏联的中亚各国也因成为独立国家而导致地缘政治变迁。
在中国实施和平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上海合作组织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从 “上海五国”到 “上海合作组织”,历经十多年发展,实现了成员国增加、合作领域扩大、机制日益完善、国际影响增强。研究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动力,探求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进方向对于中国睦邻外交、地区外交的开展具有一定意义。学术界关于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动力研究有过一些分析,大多聚焦于能源或经济等单一问题领域,①朱显平、邹向阳:《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展与动力》,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0年第3期;林珉璟、刘江永《上海合作组织的形成及其动因》,载《国际政治科学》2009年第1期;张根海:《“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合作机制:一个新的视角》,载《学术论坛》2012年第9期。本文主要从地缘政治、地缘安全与地缘经济的视角分析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把握地缘关系变动这一核心要素,分析上海合作组织的各阶段性发展重点的地缘动力。
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引发地缘政治重组,进而形成新的地缘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