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起始年级数学教学的特点
2015-01-09何新建
何新建
小学起始年级的数学教学有其独特的特点,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些特点,科学地实施教学活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从学生角度讲,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激发学数学的兴趣,为今后更深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教师自身角度讲,因材施教,能教得更轻松,教出其他各年级不会有的乐趣。笔者曾对整个小学学段的数学教学进行了比较,总结出起始年级数学教学的几个特点。
一、重视“讲授”设计,更应重视“演示”设计
从学科特征来看,数学不同于语文,语文的听说读写离不开教师的“说”和学生的“听”,而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课,教师可以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借助实物、图形、媒体以及肢体动作的展示,将抽象的数转化为可视的“形”,刺激学生的视觉,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较长的时间,在观察和模仿中掌握数与形的概念和运算等。
比如教学“9加4”时,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讲授法“看到9,想到1……”一年级的学生很难理解讲的是什么,尽管记得滚瓜烂熟,还是不会运用。但如果用动画演示:有两堆个数分别为9根和4根的小棒,从4根这一堆里移一根到9根那一堆组成十,打成捆,然后出示图例,让学生回答问号处应表示多少?学生会很容易发现“1”,然后教师把“1”改成“2”或其它数,再在旁边添个“?”,示意学生这样做可以吗?学生在比较中就很容易明白“凑十法”的意义了。
所以,一年级的数学课,教师能演示的应尽量演示。好多数学教师一教低年级嗓子就吃不消,没几天就哑了,原因就是他们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讲解,一门心思想让学生“讲懂”“听进去”,其结果是舍近求远,苦了学生,累哑了自己的嗓子。
二、重视智能传授,更应重视习惯培养
1.书写习惯
小学生数学作业的书写一定要规范清楚,如果从一开始就养成潦草的习惯,那就会容易把“6”写成“0”,把“10”写成“6”,把“7”写成“1” 等,并且会造成以后列竖式相同数位对不齐、小数点位置混淆等后果。所以教师应该从严格要求自己开始,板书工整,步骤清晰,然后再严格要求学生字迹要工整,遇到潦草不认真的,坚决退回返工,直到工整为止。
2.读题习惯
一年级的学生因为识字量少,对文字缺乏敏感,一开始只能根据图片和符号获取信息进行答题。但到一年级下册,题目中的文字信息逐渐多了起来,而学生限于阅读能力通常没有耐心读题就盲目解题,或等待教师辅导。这时候教师如果代替学生审题,直接要学生怎么怎么做,学生将来遇到应用题时很可能没耐心去读题,常常将应用题中的几个数字抓过来胡乱加减乘除一通,不够减就改成加,除不尽就改成乘等,这些都是数学学习的大敌。所以一年级的学生一定要养成自己读题的习惯,哪怕是读得很吃力、很慢,也要耐下性来读完,直到理解题意,教师只能对不认识的字作辅助性解释。
3.思考习惯
数学是逻辑严密的学科,它离不开思考,教育学生从小养成思考的习惯对今后的数学学习非常重要。一年级学生碰到数学难题往往会停下笔喊“我不会”,这时教师如果不厌其烦地逐个辅导,这样下去学生思考的习惯就会越来越差。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去思考,比如用同伴激励法——“某某小朋友想出来了,看下一个小聪明会是谁”;奖励法——“这道题解出来的话就给你盖个红印章”等。
4.倾听习惯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是一项繁重的任务,一方面教师要不断锤炼自身的课堂语言,优化教学设计;另一方面要对学生做好教育与引导工作,善于观察学生,及时表扬或奖励那些善于倾听的学生。发现有走神的学生,让他回答“你听到了什么?”之类的问题,对其及时进行警告。
三、不可“低估”学生,更要注意“高估”学生
辩证法告诉我们,既然存在低估学生的现象,那么肯定也存在高估学生的现象,特别是刚刚教过六年级的教师,一下子跳回去教一年级,更容易出现高估学生的现象。高估学生一般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数学本身方面,“这么简单也答上来”“这么浅显也听不懂”等;二是学习能力方面,“这么短短的几句话要读上老半天”“这么常用的字竟不认识”,埋怨之声时有所闻。所以刚从六年级循环下来的一年级数学教师,有必要重温一下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了解低年级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六岁儿童与十二岁儿童,大脑和各感觉器官的发育水平差距很大,已有的知识水平差距也很大。因此,教师说话的语气要更加亲切,语速要适当放慢,表达方式要更加直观生动,另外也要注意调整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课堂结构,以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起始年级的学生有其独特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教师应该多进行分析和研究。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的策略,因势利导,合理的开展教学活动,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