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2015-01-09付晶晶李艳霞
付晶晶+李艳霞
课堂心理气氛是学生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它作为学习心理活动与学习的个性特征之间的中介因素,是通过影响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进而制约课堂学习效益的。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情感体验、学习注意力有很大差异,学习中的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也有较大区别,这些必然会影响到学习效率。教师是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的创设者和维护者,课堂中教师不妨采用以下方法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一、适时评价,合理期望
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期望的自我实现性预言效应是确实存在的。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使学生越来越差。对此我深有体会:我教的班级里有一名学生叫小朋,他在班级是出了名的顽皮、淘气,学习成绩差,很多课任教师拿他没有办法,有的教师干脆就把他放弃了。但有一次在我的数学课上,他竟回答出和其他同学答案不一样的数学题,而且经过验证他的答案也是正确的,我及时鼓励了他。不曾想从此他的数学成绩不断提高,在竞选数学课代表时全数通过,成了数学课代表。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适时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通过一些特定的行为来向学生传达他们的期望信息,只有当教师采取恰当的方式准确把握、合理评价每位学生,坚信“只要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这种适度的高期望时,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二、以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
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氛围的重要变量。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些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课堂教学中要使师生双方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提供的信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强烈的内心体验,教师就必须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课堂出现某种心理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以此感染和打动学生,使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过程。
三、在学生中树立威信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氛围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不应把自己看成发指令、提要求、检查执行结果的监督者,而应看作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这也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以适应学生日益增强的成人感和独立性的需要,促进学生自我定向和自律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威信影响学生,给全班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这些都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四、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叉联系,叫多向交往。多向交往具有多层性、自主性、求异性、情趣性、差异性等特点,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学生尊重、敬佩教师,可以营造积极、健康、愉快、活跃的课堂心理氛围;不和谐、僵化、紧张的师生关系则容易酿成消极、沉闷甚至一触即发的紧张课堂心理气氛。从生生关系来看,也有类似的情况。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容易使课堂上形成互相尊重、体谅、友好的学习风气,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五、保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良好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相对稳定的状况与水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心理状态是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率和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自觉激发学生的良好心理状态,消除不良心理状态。首先,教师应从学生的非言语行为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即从学生课堂学习时的表情、目光、动作、姿势等方面观察、了解其心理状态。其次,教师应满腔热情地激发学生产生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教师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性的话,一个亲切而信任的目光,一个充满信任的爱抚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愉快感和责任感,使其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再次,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消除和克服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分析产生不良心理状态的原因,二是消除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在认知、情感、动机、兴趣、注意、意志、性格、师生关系等方面存在的心理障碍。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心灵。”据此,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每位教师刻不容缓并必须为之努力的工作之一。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