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小幼一体化育人模式
2015-01-09徐继伟
徐继伟
我国清末以来建立了基本的学制教育,把学生的教育过程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学段,每个学段都有各自的教育目标、教材和教学方法。这一变革相对于古代的私塾教育是一个进步,让我们能集中精力去研究每个学段的教育,提高教育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程度。但实践中各个学段的“壁垒森严”,也产生了诸多弊端,明显的就是盲目性和功利化。盲目性比较明显的是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教材和教法有时会重复或彼此割裂;功利化表现在各个学段的教育者为了让学生在这个学段有个“漂亮”的成绩,会忽视一些重要但在本学段“无关紧要”的教育内容。
为了破除学段制教育的弊端,满足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连续性需要,近年来北京市逐步发展起来一批一贯制学校。北京市京源学校成立于1996年,是一所较早的中小幼一体的15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利用一贯制优势,进行了中小幼一体化的育人模式构建,在育人目标、课程构建、保障系统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一体化的育人目标
京源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而工作”,育人目标是“培养有能力担当社会责任和创造幸福人生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围绕理念和目标,结合各学段学生的特点和教育实际,逐步形成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培养目标:幼儿园以培养良好习惯和道德情感教育为主,帮助幼儿具备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健康、快乐、自信、友爱的好儿童;小学以行为习惯养成为重点,集体主义教育为核心,开展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的教育,培养能自理、懂礼貌、爱学习、爱集体的好少年;初中以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社会公德教育为主,建立国家和公民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守纪律、会学习、有理想、爱祖国的中学生;高中生以理想信念、自律自立、服务人民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教育为主要内容,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能力担当社会责任和创造幸福人生的高素质人才。
一体化的育人目标为学校一体化的课程建设体系建设设置了坐标,指明了方向。
一体化的课程建设
京源总结出了一体化课程建设需要遵循的三原则:即关注“全人”,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宽广、深厚、坚实的基础,德才兼备,人文与科学素养并重;关注“差异”,以丰富的课程满足不同发展潜质学生的选择性需要,以特色课程培养有特长的学生;关注“衔接”,发挥一体化优势,体现各学段相互衔接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学校从德育、阅读、科学实验、美术特长培养、学习能力培养、身心健康与生涯发展7个领域进行了中小幼一体化课程建设,初步形成了“纵向有效衔接,横向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
1.一体化的阅读课程
京源建构了中小幼相互衔接的阅读课程,逐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分析评价能力和鉴赏创造能力,加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幼儿园让孩子接触叙事、写景,以语音、词汇、人物、事件、景色为主要内容的作品,体会诗化语言的韵律感、节奏感和美感,课程主要有童谣和古诗;小学通过阅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其阅读能力,让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的心灵,阅读课程分为古诗、国学、美文和名著欣赏4部分。初中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拓展其阅读视野,提高其阅读和鉴赏文言文以及国内外经典名著的能力,课程分为古诗、古文和名著三部分。古诗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阅读量平均每学期达到40首;古文节选《朱子家训》《世说新语》《论语》《孟子》等章节,提高学生对古代思想文化的理解;名著的阅读量和范围比小学大大增强,分为“童年的故事”“走向少年”“人类的朋友”“说不尽的战争”等9个主题。高中主要增加学生在中国诗歌、散文方面的阅读量,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提高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认识,培养其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课程分为诗歌、古代散文和中国文化经典3部分。诗歌部分加强了对新诗的阅读,从形式、韵律、意象和情境4个角度学习冯至、闻一多、戴望舒、郑愁予等现代名家的诗篇;古文主要学习《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
2.一体化科学素养培养课程——京源学生要做的450个科学实验和活动
学校系统设计与整合了一系列科学问题、科学实验和科学活动,初步构建了中小幼一体的科学素养培养特色课程体系,旨在保护学生好奇心和“问题意识”,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根据3—6岁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习惯,围绕气、水、声、热、电、力、光、土、动物、植物等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设计了“为什么可乐会冒泡”“面条会着火吗”“带电的报纸”“蝌蚪的尾巴哪去了”“为什么秋天树叶会掉下来”等450个科学实验和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和理解世界,成为探索者,体验科学的乐趣,认识到科学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系。
对于9—18岁的学生,由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开始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并最终以抽象思维为主,学校以能量、变化形式、稳定性、系统与相互作用、演化六大自然科学的主题构建小学、中学科学实验活动内容。以能量主题为例,小学四年级学“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初中一年级学“植物的光合作用”,高中一年级学“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课程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梯度。
3.一体化生涯规划课程——京源学生必修的40堂生涯规划课
京源立足本校学生需求,构建了中小幼一体化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将生涯概念整合在个体由幼儿园到高中的学习历程中,包括生涯认识、生涯探索、生涯规划和生涯准备4个模块。
在参考了国内外大量生涯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基于舒伯生涯理论,依据个体3-18岁依次经历生涯幻想期、兴趣期、能力期、试探期的特点,京源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框架、评价标准等内容。
在学校的一体化生涯教育课程体系中,《京源学生必修的40堂生涯规课》最为经典。课程包括:幼儿园的角色游戏,如“娃娃家”“职业体验”“我们生活的世界”等,让孩子获得初步的职业感知体验,培养对职业的兴趣和对劳动的热爱,初步了解常见的职业类型和工作内容;小学主要是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观察认识社会职业,并对自己有初步了解,课程有“走进比如世界”“走进父母单位”“认为自我的金钥匙”等;初中主要是进一步加深对自我和人生的认识,培养核心品质,课程有“我的自画像”“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时间管理”“竞争与合作”“领导力培养”等;高中是生涯教育的关键时期,因为这个时期学生明晰自己的未来发展和职业定位,初步完成生涯规划,需要学生对自己的特点和能力要有准确把握,进行职业实践,形成自己的生涯规划书,具体的课程有“兴趣、能力探索”“体验招聘会”“学生公司”“我的生涯规划书”等。
京源的一体化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关注个体生命发展,帮助学生获得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有目标地学习和生活,为其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体化的保障体系
为了保证学校中小幼一体化育人模式的持续推进,京源从组织机构、人力资源、教育科研、资源资金、政策领导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保障。
组织机构保障:成立学校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中小幼主管校长担任副组长,定期开展研讨会、交流会、阶段性总结会和汇报会。
人力资源保障:学校聘请特级教师王能智老师和北师大鲍传友教授为学校顾问,努力培养一支与一体化建设相适应的“双肩挑 两胜任”教师队伍,实施京源学校教师培养的10项工程,加强教师培训,初高中教师执行六年大循环制度,建立了中小学大教研机制,初中数学、体育、美术学科部分教师到小学高年级兼课,探索小初衔接经验。
教育科研保障:学校教科研工作紧紧围绕一体化教育模式展开,将学校的重点项目转化为课题研究,多个课题已在市区级立项,课题《整合资源构建构建中小幼一体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获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资源资金保障:学校设立一体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学校特色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政策领导保障:学校一体化育人模式建设得到区政府和区教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主管副区长、教工委书记和教委主任等多次听取学校汇报,亲自到校调研并做指导。
中小幼一体化的育人模式的建立,对京源学校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学校刚刚走过十八载春秋,已经成为在石景山区办学一流,在北京市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