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民族手风琴曲《归》的艺术品质

2015-01-09张灵燕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民族风格手风琴

[摘 要] 自20世纪初手风琴传入中国,其音乐创作呈现了以民族音调为创作基调和审美观念,探寻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归》是以中国五声调式为基础,结合西方作曲技法而创作的手风琴独奏曲。本文就民族音乐的艺术品质与演奏处理对该曲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手风琴;艺术品质;民族风格

《归》是根据我国福建闽南民间音调为素材创作的民族手风琴作品。乐曲以诗意的旋律刻画出饱经沧桑的海外游子回乡后而生发的复杂的心情。激动、酸楚、兴奋、回忆、唱响等多种思绪是每个游子的共同心理活动。作者在乐曲中用几种不同的表述方式,描写了生死离别的愁绪,抒发了内心深沉的思念和回归的无限感慨。

一、《归》的民族化元素

1、运用变徴雅乐音阶为素材

在乐曲《归》中,作曲家李未明吸收了福建南音曲调,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艺术风格典雅优美,情韵深沉,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闽南语系地区,《归》以南曲变徴雅乐音阶为主体,这种古老的民族民间音乐为创作素材,表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情感。

2、运用中国传统文学性标题

简单地说就是由文字作标题的音乐。它是一种带有文学或图画联想性的器乐作品。这在我国的器乐作品中有普遍运用,如琴曲《高山流水》,琵琶曲《十面埋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弦乐四重奏《白毛女》等。音乐标题往往能够帮助演奏者感受、理解音乐,领悟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手风琴独奏曲的标题 “归”,简单的一个字揭示了作品的内容主题,表现了游子从思亲、思乡到梦里返乡,再到思归、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历程。

3、运用二度、四、五度结构和声

该曲在调式调性上体现出民族风格外,还在运用传统和声的同时做了大量创新、探索,既采用了三度结构和声,又大量采用了四、五度结构和声以及二度结构和声,使作品浸透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四、五度叠置结构能产生了一种空旷、深邃的意境。大二度音程的和声形态结合抖风箱技术的运用,营造出热烈、明朗的气氛。作曲家模仿锣鼓节奏音型,很好地体现出中国民间锣鼓音色特点,同时渲染出明朗、欢快的音乐气氛,极富民族色彩。

二、《归》的音乐主体分析

乐曲采用g小调。为变化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其特点是使用变化再现三部曲式的同时,穿插了变奏技法的运用,使两种作曲技法混合交叉。其结构图如下所示。

A部(第1—64小节)包含第一、第二两个变奏,为D角雅乐,乐曲主题朴实无华,充满了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B部(第65—173小节),为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包含了新主题和三段变奏,在此段中,有双主题变奏曲式结构呈现。A1(第174—191小节)是第三部分,采用第一主题的音乐基调,进一步强调了主题,表达出海外赤子落叶归根、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是全曲的高潮。尾声(第192—198):A段主题的隐约出现再一次点题,同时伴随着右手飘荡着远去声音,淡淡的失落和凄凉感再次扑面袭来,使乐曲所要表现的情感再一次达到高潮。

此曲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调式调性和审美观念,使旋律含蓄而有韵味, 擅长用淡淡的哀愁带人进入无尽的失落。这种愁不是呐喊式的控诉,也不是声嘶力竭的痛哭, 而是一种掩面暗泣深埋内心的惆怅,其情绪张力是内在的,旋律因此优美而典雅,尤其是颤音的使用似心中微动的涟漪。耐人寻味西方作曲技法的运用,使得此曲无论在新奇的音响效果,丰富的层次结构,还是庞大的气势上都不同于传统乐曲。 同时运用手风琴丰富的音色特点及抖风箱等特殊技巧表达和发展乐思, 从而成功实现了音乐语言交响化的特点。 因此,此曲无论是在作曲技法、和声配置、风格特点以及表现形式上都是中国手风琴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

三、《归》的艺术处理与演奏

在该曲的演奏中,主要涉及跳音连音与非连音的演奏,音型反复的振风箱技巧、多样的变音器的运用、速度力度与情感的变化等。

1、跳音连音与非连音的演奏

对于引子等部分出现连音线处,一定要演奏音符的时值充分饱满。旋律为左右手交替时,左手演奏的贝司的单选律也要连贯。无演奏记号标记三连音的演奏要使用非连音的演奏方法,突出颗粒感,立体感,以增强音乐的推动力。有跳音记号的双音应该触键时间短巧而灵活。左手跳音的演奏应该快速的短促的贴键到底的演奏。

2、音型反复的振风箱技巧

全曲在快板部分大量运用双抖风箱为的是表达热烈欢快的情绪,风箱必须保持适当的弹性,但一定要有所控制,力度适当。在演奏过程中要求左手有爆发力,又有弹性,但不可用力过猛,一定要注意控制突发性用力的程度。手要像向右和向左移动手腕,来帮助推拉风箱,以增加用力的强度。

3、多样的变音器的运用

变音器的使用贯穿于引子部分,通过变音器的使用,四个乐句用了五个变音器,我们可以更好地展现沧桑与怀旧的情感,使得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

4、速度力度与情感的变化

速度由散板进入至行板,再转入小快板,最后到散板结束,符合我国民族音乐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也符合人的情感变化特征,体现了思乡、回忆、激动、酸楚、兴奋、唱响等多种思绪。

参考文献:

[1]桑桐.和声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 冯雅丽.手风琴演奏技巧及演奏心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3]刘明亮、李聪.手风琴晋级教程[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4]郑琳.略谈手风琴的抖风箱技术.音乐研究,2010年,第07期.

作者简介:张灵燕(1981—),女,江西樟树人,华东交通大学硕士,华东交通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理论。

猜你喜欢

民族风格手风琴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张之远问鼎第70届手风琴世界锦标赛
手风琴音乐在室内乐实践中的研究
中国民族风格在小提琴音乐作品演奏教学法中的应用探讨
中国手风琴发展的现状分析
大型民族风格原创交响作品——清唱剧《嘎达梅林》隆重上演
大型原创民族风格交响作品 清唱剧《嘎达梅林》
民族风格服装中民族元素研究
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形成与发展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十五)手风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