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教学与地理兴趣的培养
2015-01-09李孝敬
李孝敬
摘 要: 兴趣是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强大动力,它促使教学良性循环。学得有趣,才会产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欲望,变“苦学”为“乐学”,从而学得更好。
关键词: 地理 多样化教学 学习兴趣
事实证明,多样化教学是培养地理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但如何做到多样化教学呢?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设置悬念教学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设疑,培养思维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高中地理必修一有关地转偏向力的时候,向学生展示某一河流的图片,叫学生观察河流两岸是否对称?如不对称,哪一岸陡?哪一岸缓?在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有关全球气候变化时,先让学生观看海平面上升造成危害的视频,在这一悬念下引导学生探究其成因。又如讲气旋与反气旋问题时,结合台风在我省登陆的实际情况,可设计这样一道题目:“据气象台报道,有一股台风在我省登陆,同时得知,福州当地的风向变化是:西北→西南→东南,请问该台风是在福州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中的什么方向登陆的?”这些问题既将课本知识“活化”,又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还能达到开启学生智能的目的。
二、运用趣味性教学
中学地理是一门富含趣味的学科,它包罗万象。课堂生动有趣,能使学生精神振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形容内蒙古草原,无形中把学生引进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中,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形象逼真地描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春末夏初梅雨的特色天气,又如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山地垂直地带性等。这些语言具有诗一般的意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同时,教师选择趣味性的地理谚语穿插在教材的讲授过程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用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形容我国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引用“雷打未惊蛰,雨水四十日”的天气谚语帮助学生理解我国东南部地区季风活动和锋面雨带的形成规律。又如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这一地理谚语概括云贵高原崎岖起伏的地形。类似以上短诗、谚语不胜枚举,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如果引用得当,则既能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巧用成语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成语,会使课堂生辉,激发学习兴趣。如讲到南极洲是冰雪覆盖的大陆时,引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以说明南极洲厚厚冰层的形成原因。学习东亚时,形容日本与我国的位置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与朝鲜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北欧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湖泊众多,可形容为“星罗棋布”。用“滴水穿石”说明流水的侵蚀作用。沙漠地区的风力搬运作用可用“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来比喻。在学习农业生产时,集约经营可用“精耕细作”来说明,粗放经营可用“广种薄收”来表达。南极洲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冰川,但其利用对人们来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用“蜀犬吠日”说明四川盆地降水之多。这样的描述使学生在产生兴趣的同时,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利用漫画教学
漫画教学,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其味无穷,易启迪学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思考。如讲人类与环境时,可选用“198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漫画,画面上的地球被拟人化,‘头上大汗如雨,‘脸上露出惊慌、痛苦和挣扎的表情,工厂及汽车排出的废气包围地球,一片已被砍伐破坏的森林。图下解说词:“啊!地球出汗了。”待学生看完这幅漫画后,要求思考:这幅漫画揭示了什么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存在这些问题可能引起什么后果?
又如讲酸雨危害与防治前,可让同学们结合《“雨”中垂钓》这幅漫画讨论:这幅画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减少或防止这种现象产生,并引导学生分析回答。不但增加学习兴趣,而且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结合生活案例教学
对学生来说,掌握复杂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弄清其发展演变规律是比较困难的,容易由此产生不愿学的想法。教学中,应尽量结合实际,使学生感到身边有很多地理现象,孕育着地理原理。如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提出学生熟悉的又解释不清的现象进行分析,如晴朗时天空呈蓝色,阴天为什么呈乳白色?日出日落时又为什么呈红色?指出这是由于大气对波长不同的太阳七色光的散射,吸收状况不同造成的。波长较长的红、橙色光不易被散射,能够传播较远的距离。这也正是红、橙色光作为停车信号的道理,使人们在较远处就可看见,减少交通事故。这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使学生感到地理就在自己身边,不是空中楼阁,当然联系这些案例进行教学不能泛泛而谈,讲到某一地理原理或规律时,可结合某一案例,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变抽象为形象的特点,利用它能够把某些复杂的地理现象形象地表现出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很多地理现象的形成和发生的基本原理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平面图片、静止图片是难以使学生理解的,多媒体电教技术则有特别的信息处理能力,能跨越时空限制,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一体化,将众多学习资料再现在课堂上,使地理课中难以理解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变成生动活泼的画面,变静为动,这样使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如讲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在宇宙中》一章时,为了使学生了解因黄赤交角的存在,而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进而产生四季更替等现象,仅用书中插图和地图册上的平面图难以讲清楚,而采用多媒体视频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宇宙奥秘的兴趣。
七、利用课外活动教学
以上所说的措施均在课堂内进行,偶尔进行一些课外活动,如在食物中加入一点盐巴,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是培养兴趣、观察、分析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如配合高一第一单元,组织学生观察星座,寻找重要亮星,开展日、月食讲座,使学生懂得其形成原理及日、月食的过程。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高倍望远镜对月球表面进行观测,月球上的环形山、月坑清晰可见。学生发现月球表面崎岖不平,土质疏松,缺乏生机,一片荒凉,不禁思考,将来我们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利用月球,使月球成为人类未来生活的场所。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可结合人教版必修一的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1]进行。又如讲人教版必修二“工业区位因素”时,可组织同学们参观校园周边的有关工业园区。思考影响这些工业区布局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是什么。为了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践,教学中还可以《某某工业区如何走可持性发展道路》为研究性学习课题,使学到的原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巩固所学知识,还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总之,教无定法,多样化教学只是激发地理兴趣的一个途径,还有更多方法有待我们探讨。通过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2]这一课程理念。
参考文献:
[1]袁孝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