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律的阳光照进中学历史课堂
2015-01-09高德涧
高德涧
加强中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根本问题。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忽视或不注意中学生的法制教育是不可取的。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有近50%的人是因为在其童年时代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由此可见,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使其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因此,德育工作应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法制教育与之相辅相成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需要。
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在培养人的人文素质进行德育与法制教育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历代君王能成就霸业,铁的法律是前提。以史育德,既体现了历史教学的史论统一,又实现了历史在全面发展教育上的德育与法制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熟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淳厚民风和崇高气节,学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将民主法制内化为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格。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呢?笔者对这一问题作了探讨。
一、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
历史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法制教育。但是目前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教师主观上重视程度不够,研究探讨不深;客观上受应试教育影响,片面追求教学成绩、课时的限制等因素,法制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说教性等,从而大大影响法制教育实效。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对教师的责任作了深刻解释,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将“传道”放在首位,告诉我们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深刻认识到做人对个人、对社会、国家的重要性。古人曾说:“修身治国平天下。”古人尚且如此,素质教育下的历史教师更应该引起重视,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并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法制观念。
二、兴趣上注意逐渐培养
法制教育涉及的法律法规内容较多,对于中学生来讲显得较为陌生和枯燥,因此在学校开展法制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遵循教育规律,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新教学方法,教活法制教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主动接受法制教育,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法律法规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法制教育过程中是值得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和探讨的。
三、素材上必须充分挖掘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出法制教育的素材,找到实施的切入口,把历史教学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认识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再选择恰当方法,其渗透才不会落空。以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为例,教材关于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内容,经终贯穿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从狭义的“法”的角度讲,课本中有五处直接出现法的地方,即教材第五章第五节“土地改革运动”一目中,教材用较大篇幅,以精体字、小字和文献资料概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有关内容:教材第五章第三节中用了近两页的篇幅概述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教材第九章有两处刊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部分内容,分别阐述了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团结;教材第十章关于“建设现代化的国防”一目中,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部分内容;教材第十章第一节“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一目中讲了80年代中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这些内容为我们挖掘教材法律法规知识素材,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四、课堂上注意科学渗透
教师可以运用优秀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同时结合历史课堂对学生进行法制渗透。如陈胜、吴广不畏强暴揭竿而起;于谦一心保卫国家“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邓世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谭嗣同喋血街市、唤醒民众;共产党员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等等。通过对历史上无数先烈、英模感人事迹的了解,让学生悟出做人的道理。在现代史的教育中,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红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法宝,解放军铁的纪律也是战胜日寇和国民党八百万军队的保证。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完善的法律作保证,才会有和平发展的繁荣局面。通过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与法制教育,强化中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升华其人生理想。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中学历史教学一定要抓住这一良好发展契机,更好地定位中学历史教育,努力加强中学历史教学德育与法制教育的实效,注重德育与法制的渗透,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使中学生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