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2015-01-09党晓东

考试周刊 2014年93期
关键词:激发兴趣有效性教学策略

党晓东

摘    要: 作者分析了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围绕如何使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这一主题,结合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理论,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反思,论述了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解,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有效性    课堂教学    激发兴趣    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专业角度说,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即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信息技术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学。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笔者认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问题。基本功不扎实,语言表达不生动,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等,导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降低,以致课堂教学失控。二是学生问题。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零起点),学习兴趣不一,思想上不够重视,导致整体学习效率低下。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表现为:(1)教学失控:课堂教学依赖于学生的进程,从而引起“旧技术”对“新技术”造成的瓶颈问题。在自主探究性教学中,有些学生容易偏离主题,有些学生对下一步设计心中茫然,教师不能把握好“引导”的恰当程度。(2)操作水平两极分化: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任务的完成差异性很大,好的学生完成任务后无所事事,差的学生却无法完成任务。(3)玩游戏、聊天常常发生:部分学生喜欢玩游戏、上网聊天,却不热忠于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4)认识不到位:信息技术是“副课”,学不学不会影响升学的观念蔓延。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在学生当中普遍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归结起来有如下方面。

1.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教师设计的活动很感兴趣,那么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自觉提高。因此好的教学内容设计是让学生对教学活动产生兴趣的前提。可有时候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研究不够深入,或者干脆没有研究。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材,充当教材的“传声筒”,没有新意,导致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改后的信息技术教材对学生的起点要求较高,很多内容是以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为出发点。有的学生家里有电脑,练习的机会多,掌握就快;而某些学生家里没有电脑,或者根本就没有接触过电脑,所以基础相对来说就很差,从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教师的内容设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好的学生无所事事,而差的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加入,从而造成学生操作水平两极分化,对教学活动失去兴趣。

2.教学语言缺乏艺术性。

教师的语言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和艺术,是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的重要工具。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生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寓教于话的魅力在于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用语言启迪学生智慧,净化学生心灵,就必须讲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注重科学性、强调教育性、讲究启发性、重视审美性。但有些老师在课堂上却不懂得如何运用,某些信口开河、含糊其辞、废话连篇,缺乏准确和精炼;某些出现粗暴、过激的语言,这样不仅收不到教学效果,还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产生厌学、自卑,甚至对抗的情绪。

3.师生之间缺少互动。

根据互动主义理论,教学的互动不仅是师生之间的单一互动,更重要的是生生之间和群体的互动,这对于学生的发展、对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由于学生面对计算机操作的时间多一些,特别是在一人一机的环境中,很容易产生师生之间单一的互动。如教师说,学生做,缺乏生生之间和群体之间的互动,更缺乏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如何转变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单向性,进行双向的、多层次的教学互动是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采用小老师、小小指导员等授课形式,将学习交流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方法、操作要点、经验总结的交流过程中,更好地促进师生教学的互动性,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4.评价机制运用不佳。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前进并最终实现该目标。它可以检验教学效果、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引导教学方向、调控教学进程。

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好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发现学习信息技术的奥妙和乐趣。然而老师在课堂上却经常对学生积极的表现不作肯定评价,对学生错误或者不当的行为也不作否定评价;或者评价方法过于单一,或者过分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造成学生“学好了又没有人知道,老师又不会表扬”、“反正没人管,不认真也没关系”、“又不高考,不会也无所谓”等消极心理的产生,导致思想上和行动上的不积极、不配合。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1.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基点,合理选择情境素材;要以激活知识、技能为支点,精心设计情境过程;要以积淀学生信息素养为重点。

信息技术学科包含着丰富且复杂的技术,需要在教学中向学生讲授,但是信息技术更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对于它的一切技术的理解和掌握,都应该是为其应用服务的,缺少应用性的学习好比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实际中,由于信息技术教学也处在应试教育氛围中,其教学形式也极易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大多会不自觉地强调对技术的分析与讲解,忽略它作为应用型学科的本质意义。因此,要开展实际而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就要改变技术型讲授的模式,代之以有实际应用意义的情景教学。当然,这样的做法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案例: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一个对比两张图片不同之处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两张图片之间存在的区别。当学生找到不同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两张图片变得相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自主探究“选框”、“魔术捧”、“套索”等工具,最后教师点评总结。通过上述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求知欲被进一步激发,能够以较好的状态进行自主与探究。

2.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把任务驱动模式与信息技术教学结合起来,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驱动教学,变教师向学生硬性灌输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主动向教师请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当然教无定法,学法更不是单一的,平时我们熟悉的讲授法、演示法都可以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课堂教学有效性将会更明显。

由于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通过教师的统一演示或个别辅导,有时效果并非很显著,这里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进行分组协作学习。分组形式采用“异质分组和自由分组相结合”,也就是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能力强弱、兴趣爱好进行分组。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会出现小组内部分同学完成所有任务的情况,这就要求组内小组长需建立明确的责任制,保证每位同学都有任务,只有小组内成员都达到了预定目标,小组才能算获得成功。这种共同的目标促进了学生自愿性的互帮互助,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

案例:进行程序设计课(VisualBasic)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简单计算器,包含界面、程序等内容,并要求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任务。学生按照审美设计水平、编程能力和策划能力异质分组。通过这种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目的,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合理预设,引导生成。

预设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备课。生成是指教学过程中有新资源生成,也有过程状态的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缺一不可。只有预设,没有生成,课堂就成了教师的表演舞台,学生是观众;只有生成没有预设,让学生自导自演,会造成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或回答不周到,或理解模糊,或没有深入挖掘。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拓展思路、调整方向、引导深化,促使学生深层次思考,不断引发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和互动,推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案例:在进行Excel中“函数”一课的教学设计时,教师选用某班学生期中考试成绩表作为教学素材,预设教学目标为:掌握工具栏中“∑”求和工具;掌握编辑栏中输入公式;掌握SUM、AVERAGE等函数。

通过教师的提示或演示,少数学生较快完成了任务,大部分学生速度较慢。这时,教师要求已完成任务的学生对上述表格中语、数、外三科成绩做统计,放入“总分”列中,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针对学生中有把公式用错的情况,教师指出Excel编辑栏中“=SUM(C2:E2)”是指C2到E2之间三项数据的累加,而“=SUM(C2,E2)”是指C2和E2之间两项数据的累加。这样,引导学生生成连续数据与非连续性数据的累加方法。操作过程中,有学生提出求单科的总平均,这就涉及列方向求平均值的教学内容。教师提示学生,当求平均值公式出现后,应注意操作范围的选取。如语文学科的平均值公式为“=Average(C2:C10)”,而不是“=Average(C2:E10)”。通过学生提问,“纵向”设计任务的问题随之得到了解决。

4.展示作品,客观评价。

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一件作品,教师可采取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在自评中,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互评中学习他人长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通过教师点评,引起学生对亮点和问题的关注,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案例:在用Flash设计“飞舞的蝴蝶”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制作一个蝴蝶飞舞的动画。作品的设计要求为:蝴蝶采用“影片剪辑”、整个动画使用“路径动画”。作品完成后,教师先组织学生提交作品,然后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最后教师点评(利用电子教室软件演示)。通过作品展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许多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设计出了一个个生动的动画。

由于信息技术迅猛的发展,因此对信息技术课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就不会停止,以上仅是我个人对日常教学中的成败得失进行的一些思考和分析,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不断探索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是很有必要的,我相信,只要我们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伟.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0).

[2]刘成章主编.信息技术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

[4]黄海阳.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几点思考.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

[5]叶澜主编.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激发兴趣有效性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培育情感之花 铺就成功之路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浅谈如何调节体育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