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之我见
2015-01-09胡召霞
胡召霞
十几年来,新课标已逐步落实到常态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有些情况需要我们关注,如课程标准里的一些“闪亮”的词汇在设计教案和组织教学时被简单移植,李海林先生在《语文教学的自我放逐》一文中把这些不良倾向归纳为“泛语文”、“反文本”、“无中心拓展”、“无效讨论”、“教师不作为”、“去知识化”和“多媒体化”等,并对这些现象作了深刻的理论批判。“语文秀”使课堂表面上热闹与繁华,但实质上有无力的空虚与贫乏,尘埃落定,浮华去尽,我们还留下什么?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让语文教学对孩子终生有益,是我们需要静下心思考和面对的。
一、系统了解教材,发挥新课程标准的导向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要有全局观,每一节语文课内容都是小学阶段某一册的某一单元某一课中的一个课时,老师既要关注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更要关注教学内容在小学一至六年级语文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和承载的课程目标。教师对于所教授学科的整个教材体系要有所了解,对于编委在编制教材时的用意要有所领会,对于所授教授的年级段、内容安排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主要教学目标也要做到心中有数。系统了解教材文本的安排用意,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是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载体,了解各年级段课程标准、整个教材体系,所教授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就相当于课堂教学的航船在语文教学的大海中航行时找到了方向标,不论这节课是否好看,有一点可能肯定,那就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会有大的偏差。
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课程目标的安排是呈梯状上升的。从小学低年级段(1-2年级)到中年级段(3-4年级)再到高年级段(5-6年级),每个年级段在对于字、词、句、段、篇等方面的要求都有所侧重。如关于识字教学在低年级段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中年级要求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高年级要求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每个阶段的要求是呈递升状态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侧重点是随之变化的。生字教学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和位置有所不同,在一、二年级,我们侧重于对握笔姿势、拼音和生字的教学指导,对于词语的意思及段和篇方面的教学淡化;到了三、四年级生字的分量有所减轻,但仍很重要,对于词语教学有所侧重,对于段和篇有所接触;到了高年级,对于谋段和谋篇的要求有所提高,侧重于阅读和写作的指导,词语教学和生字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已大大减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对于课程标准要非常熟悉,对于各个年级段的要求、侧重点要了然于心。了解整个教材体系,把握课程标准对于各年级段的要求,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二、深入文本,凸显语文课堂教学个性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课程的整合,更要重视语文学科的个性,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特色。语文应当分为“语”与“文”两块,“语”是指语言的规律及运用,它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服务;“文”是指人文熏染,它涉及人格养成与文化的承传问题。在组织语文教学时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是上好语文课的第一步。对语文教师来说,回归语文,练好内功,尽可能正确、到位地理解和把握文本是教学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维就是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文本是由一个个传承中国文化的汉字、一个个饱含深情的语词、一句句充满灵性的句子组成的,它不是“死板”,它承载创作者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情感倾向等,都需要我们去解读,去品味,这样才能踏上语文教学的求真之旅。丰富、灵动、多元的文本解读,始终是一线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以师昏昏怎能使生昭昭?没有高屋建瓴谈何指导引领?在组织语文教学前和教学时对于文本解读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是要不得的。教学前和组织教学时都要深入研读文本,与文本对话,这样才能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
如一位教师上展示课《美丽的南沙群岛》时,在课堂上花了不到半节课的时间要求学生读课文并说说南沙群岛美在哪里,而后就是大量的拓展,补充了许多关于南沙的历史、南沙的风景介绍及南海的资源等图片和录像材料,对于文质兼美的原教材是如何用简练的文字刻画出南沙丰富的资源、如画的美景的,没有深入引领学生挖掘,也不再研读、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几乎完全被忽略。这个案例中可以折射出该教师对文本本身的忽视,却对那些课外的补充资料情有独钟,青睐有加,造成了喧宾夺主的尴尬,忽视了文章的主体性、本源性,也失掉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色。
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家喻户晓、享誉世界的童话,它伴随中国几代人的成长。我在上小学时老师在归纳中心思想时就说到了是“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控诉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关系冷漠”。如今这篇经典的文章仍被选进了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第十二册第19课)。许多版本的教学参考书上及老师在组织教学时还是归纳和二十年多前同样的中心思想。但中央电视台导演——王越在为拍摄纪念安徒生200周年诞辰的纪录片时,深入地了解了安徒生生平,广泛地阅读了相关作品和大量文献资料后认为:“安徒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小女孩很想念奶奶,实际上这个故事传达了他对母爱和家庭的渴望。安徒生14岁离家闯荡之后终身未婚,连奶奶和母亲去世时他也不在身边。亲情长时间地缺失,一辈子漂泊远离家庭,对家庭的温暖只能靠幻想和怀念来慰藉。”我们可以把这段话看做对安徒生创作这个童话的动机的理解。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教参编者、专家是否觉得有点儿“迎合”了时代,“附庸”了政治呢?一些教师对于教材文本的把握大多依赖教参,依赖名家的理解,教参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名家怎么讲,我也怎么讲,没有独立的思考,更缺乏对文本的解读。这是目前教师对文本解读普遍的现象。教师应在参照前人对文本解读的基础上,静下心来,不断过滤、思考、提炼自己的观点,形成独特的见解,组织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
三、踏踏实实面对课堂,朴朴实实组织教学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的深度渗透,许多浮躁的气息影响教育,影响不少教师的心态,从而影响课堂教学,影响孩子,影响未来。急功近利、追逐名利的思想在教师队伍中是有的,有一些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这种影响是恶劣的、可怕的。试想怀着一颗浮躁的心如何能搞好教学工作。教育不需要炒作,不需要追捧,不是用于追逐名利的手段,她是一份神圣的使命,是需要我们静下心面对的。“宁静而致远”,只有沉静下来,把心态摆正,我们才有可能伴着书香在菁菁校园中在琅琅的书声中探寻到最好的教育和教学。不管世事如何变换,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繁杂,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必须去除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放松心态,踏踏实实面对课堂,朴朴实实组织教学,用宽广胸怀为孩子们擎起一片宁静的蔚蓝天空,让他们像快乐的小鸟一样自由轻松地学习成长。
四、努力提高语文素养,丰厚教者文化底蕴
语文教师要想真真实实地教好书,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语文素养。这包括人文素养、教育素养、创新素养、信息素养、美学素养和实践素养,等等。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必须具备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全面掌握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典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等语文学科知识,在听说读写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对这些必须达到全面扎实、尽可能做到精通,对所有问题都能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只有把书读懂了、读透了才可能引导学生把书读好。教师只有在学习、提高的过程中不断丰厚文化内涵,实现专业成长,才有可能成为“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