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法城市化发展模式比较

2015-01-09荣娇婷

法国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城市化人口法国

荣娇婷

中法城市化发展模式比较

荣娇婷

法国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是西方传统城市化理论模型的典型实践代表,其城市化发展模式从乡村人口大迁徙逐渐过渡到郊区城市化,受城市向心-离心作用明显。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为异地城市化与就地城市化双轨制。两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在起步时间、发展速度、发展路径和政府干预程度方面体现出诸多异同点。

中国 法国 城市化 发展模式 比较

[Résumé]Représentant du modèle théorique de l’urbanisation traditionnelle, le modèle de l’urbanisation française fait apparaître l’évolution de l’exode rural à la périurbanisation sous l’effet attractif et centrifuge de la ville, tandis que celui de la Chine fait preuve d’un modèle dualiste : l’urbanisation traditionnelle et l’urbanisation in situ. Le modèle chinois se distingue de celui de la France par le temps du démarrage, la vitesse du développement, le mode du développement et le degré de l’intervention gouvernementale.

城市化是人类发展必然趋势,是国家现代化必由之路。对中法两国城市化发展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于两国城市化发展的了解,同时,法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将为中国城市化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模型。

一、   西方传统城市化发展模型

根据西方经济学家的研究理论,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一直是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其中,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为城市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刘易斯认为,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必然增加第二产业的就业需求,与农业生产相比,第二产业的收入往往较高,城乡收入差距日益加大,在此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向城市第二产业转移。①刘云喜: 《中国农村经济转型条件下的农民就地城市化问题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学位论文,2012,21页。

以John C. H. Fei和Gustave Ranis为代表的费景汉(Fei-Ranis)模型是对刘易斯模型的补充。该模型充分考虑了农业生产力增长的因素,农业生产力的增长会逐渐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当农村劳动力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将逐渐放缓,甚至停滞。

托达罗模型是对城市化理论模型的又一次革新,它很好的解释了城市高失业率与人口乡村-城市迁移共存的现象:尽管城市失业率居高不下,农业人口仍然不断向城市转移,造成这一现象的决定因素是农业人口的预期收入。

总之,西方传统城市化理论普遍认为,城市化是在城市经济拉力作用下,大量农村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的过程。这种城市化模式是建立在以英美法等西方国家为主要代表的城市化历程基础之上的,其主要表现为大量农村人口因显著城乡差距而向城市迁移,同时城市空间在外生力量的推动下呈被动性扩张。

图1:西方城市化理论模型①荣娇婷:《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边缘化根源探析-基于湖北省麻城市的实证研究》,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51页。

二、   法国城市化发展模式:从乡村人口大迁徙到郊区城市化

数据显示,2013年法国城市化率为77.3%。法国的城市化对于农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口的城乡分布发生急剧变化,农民得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纷纷涌入城市,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小农思想,减轻了农村人口的压力。

有资料表明,工业革命之前,90%的法国人居住在农村。工业革命后,法国城市化迅速发展,并且呈现出一定的阶段特征:十九世纪上半叶为法国城市化的起步时期,农村人口向同省城市迁移。到十九世纪中叶,农村人口城乡迁移在全国掀起首个浪潮:1841-1851年法国农村移民数量比前十年增加了近一倍,由473000人增至849000人,1851-1861年比1831-1841年移民人数增加近两倍,达到1265000人,此后的移民每十年均超过850000人。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城市化发展趋于稳定,乡村迁移人口稳步增长。②Duby, Georges. Histoire de la France urbaine. Paris : Seuil, 1981, p.144.

图2:1876-1911法国乡村-城市人口迁移情况(以万为单位)③杨澜等:《法国城市化历程对当今中国城市化的启示》,载《法国研究》2008年第4期,98页。

至二十世纪上半叶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从战场得以生还的农村劳动力已经无力在被战争破坏的荒芜田野上重建家园,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他们中更多人选择条件更为优越的城市,加入了战后法国工业化新进程,逐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工业劳动力。据统计,在1906至1931年间,法国工人数量从 430万增至630万,工人占全国劳动人口比重也从 33.7%增至38.8%。

法国农村人口大迁移的第三次高潮发生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是在法国南部地区和山区,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1945年后,法国西部地区农村人口也开始了城市大迁徙运动。直到1975年,乡村-城市人口大迁徙运动才基本结束,法国城市化基本实现,城乡人口结构趋于稳定。①Coquery, Michel. “L’urbanisation française.” Annales de Géographie 406(1965), p. 35.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些大城市居民开始选择定居郊区,但仍然在市区工作。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郊区城市化”。所谓郊区城市化,是指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城市化的过程。

图3:大都市带结构图

在图三中,3代表郊区带,截至上世纪末,约有10808个城镇处在郊区带上,占法国城镇数量总和的30%;占地面积131600平方米,约为法国总面积的24%;在这里居住着约9344739名法国人,占法国总人口的16%。

总之,不论是异地城市化还是郊区城市化,城乡人口在城市的向心或离心的作用下推动法国城市化的发展。

三、   中国城市化模式:异地城市化与就地城市化双轨制发展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经历了一个由起步、大起大落到加速发展的过程。本文将中国城市化起点定在 1949年,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10.6%,这一比例和城市化历史起点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数10%以上的世界标准一致②刘云喜: 《中国农村经济转型条件下的农民就地城市化问题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学位论文,2012,97页。。1978年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波动剧烈,这些变化必然影响这一时期的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或大起大落或停滞不前,进程极为缓慢。城市化水平从1949年的10.6%上升到1978年的17.92%,年均提高0.24个百分点,远远低于世界同期水平。1978年以后,政治、经济局势趋于稳定,城市化进程得以持续推进,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此后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979-1984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1985-1992年,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1993年至今,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③刘云喜: 《中国农村经济转型条件下的农民就地城市化问题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学位论文,2012,100页。。

截至2014年,中国城市化率为54.77%,但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差距显著: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上海、北京、天津、广东等地区城市化率分别为88.02%,86.3%,78.28%,67.76%;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城市化率却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湖北(54.51%)、山西(51.31%)、安徽(48.51%)、四川(44.9%);一些地区甚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云南(39.31%)、贵州(37.83%)、西藏(22.75%)。

表面上看,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两极分化严重,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上述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各不相同: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向上海、北京、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异地城市化成为该地区城市化发展较快的主因,这种模式与西方传统城市化模型类似;而对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城市拉力效果并不显著,多数城镇主要依靠农业人口就地转变为城镇人口,实现就地城市化。

图4:就地城市化与异地城市化关系

朱宇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研究我国福建省沿海地区城市化时率先采用了“就地城镇化(英文in situ urbanization)”的概念①Zhu,Yu. “In situ urb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 Case studies from Fujian Provinc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2(2000),p.413-434.。这个概念是基于当乡村聚落和人口没有经过大规模迁移而实现向城镇转化而提出的。就地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不向城市迁移,而是就地转变为城镇人口,与此同时,农村地域就地转变为城镇地域。

图5:就地城市化机制图②荣娇婷:《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边缘化根源探析-基于湖北省麻城市的实证研究》,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51页。

四、   中法城市化发展模式异同比较

对比中法两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相同之处在于两国城市化均体现出在城市的拉力作用下的人口迁移作用,均表现出异地城市化发展模式。但两者也有诸多不同:

首先,起步时间和发展速度不同。法国城市化起步时间较早,发展速度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但总体较为缓慢。法国城市化始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从10%增长到50%花了超过一百年时间。中国城市化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前城市化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但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中国城市化起步于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到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超过50%,中国城市化率从10%增长到50%花了仅花了62年。因此,法国城市化属于先起缓慢型的典型,而中国城市化属于后起急速型。虽然中国城市化程度与法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但就目前形势看,法国城市化已然趋向饱和,而中国城市化则仍以较快速度向前迈进。

其次,发展路径不同。法国城市化发展主要受城市的向心与离心作用影响,是人口城乡迁移推动下的异地城市化,也是西方传统城市化理论实践的典型代表。其城市化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步发展,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化。

法国自上世纪 90年代便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所谓逆城市化,即城市人口向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规模化、集中化。但同时在少数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趋于饱和的国家,人口流动开始逆向反转,从市中心转向城市边缘地带、小城镇甚至乡村地区,出现了城市人口数量减少的现象,这种城市人口数量衰退在城市的“内城区”尤为明显,而“内城区”以外人口却较以前有所增加甚至大幅增长。法国的逆城市化具体表现为“郊区城市化”。

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为双轨制:异地城市化与就地城市化协同发展。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地区依靠外来人口流动带动城市化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流动,加快了大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但在其它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吸引力有限,尤其是在中小城市和一些小城镇地区,它们主要依靠农村人口就地转变为城市人口、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实现城市化。这一双轨制协同发展模式显示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独特性,这一独特性是由我国经济发展地区差异较大这一基本国情决定的。

最后,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不同。法国走的是市场主导下的政府辅助型城市化道路:大革命时期,法国政府将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民,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农业土地与非农土地按照市场规律自由配置,城市化市场化程度较高。但由于小农没有足够经济能力进行技术改造,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法国政府推行土地集中制,促进规模经营,并出台一系列措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鼓励年轻人到城市企业做工。中国的城市化在改革开放以前是政府主导型,改革开放后,城市化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推进。此外,中国的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征用制度决定了政府在城市化征地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出售土地使用权已成为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在土地的征收与出售中占主导地位。地方政府将征用的农村土地卖给企业,投入市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农村土地的征用和收购加速进行,在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

因此,中法两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相同点,均表现出依靠人口城乡迁移带动城市化发展的特点。但在起步时间、发展速度、发展路径以及政府角色等方面,两国城市化发展表现出更多的差异性。

五、   法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法国城市化多年来保持稳健发展,并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先驱,其主要原因在于法国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促进的同步型城市化,城乡人口分布格局紧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变化,同时也是市场主导下的政府辅助型城市化。中国城市化则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长久以来,中国重工业化而轻城市化,城乡劳动力分布并未与产业结构升级而相应调整。此外,其二元户籍制度、社保制度长期阻碍城乡人口的流动。因此,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充分就业,转变政府职能与定位,减少并消除城乡人口流动的制度障碍,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才是中国城市化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

作者单位 : 武汉大学外语学院,江汉大学外语学院

(责任编辑:林木)

猜你喜欢

城市化人口法国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法国(三)
法国(一)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法国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国型男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法国浪漫之旅(二)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