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转移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构建研究
2015-01-09
基于知识转移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构建研究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杨斌 刘倩 董少军
本文首先分析了构建创新网络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经途径,然后从创新和知识转移二者关系的分析,得出创新存在于知识的转移增值过程中。其次从有利于知识转移的角度,分析了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基本要点,并提出了构建我国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对策建议。
产业集群 创新网络 知识转移
我国的产业集群发展,长期以来陷入价值链低端封锁的困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增长时期,产业集群的发展如何摆脱传统方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2012年7月,我国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着力推进社会经济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发展方式向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发展的阶段转变。在此背景下,寻求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道路,对于集群本身的发展升级以及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 产业集群创新及创新网络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是将发明创造商业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过程[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创新活动涉及领域也在不断拓展,有了多种表现形式,如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封闭的、线性化的创新模式已经难以应对当前的发展需求,开放式的、网络化的创新模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Freeman(1991)认为创新网络是应付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网络构架的主要联结机制是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具有非正式和隐含特征的关系[2]。汪少华、佳蕾研究认为,创新网络是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以及政府机构构成,各构成部门之间的关系和结构情况直接影响创新绩效[3]。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指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某一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的现象[4]。Theo Roelandt和Pimden Hertog(1998)认为产业集群是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经纪人和咨询顾问)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5]。可见产业集群本身即是一种网络,在集群网络中蕴含着巨大创新潜力。因此,将创新网络引入产业集群,具有先天的优势。
2 创新与知识转移过程
张凤、何传启认为创新是知识产权意义的创新,不是时间意义或地理意义的创新,创新具有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稀缺性”[6]。意味着创新是获得了他人不具备的优势,且优势来源于知识的差异性,这有利于创新者在一段时间内处于垄断地位并获得超额利润,实现知识增值。因此企业对知识的不断更新是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在创新逐渐复杂化、网络化的背景下,知识增值需要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知识的不断累积、交流、融合。因此,知识在各主体之间的转移过程对创新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Davenport认为知识转移是由知识传输和知识吸收两个过程共同组成[7]。只有当转移的知识保留下来,才是有效的知识转移[8]。可以看出,知识转移过程涉及知识输出方和接收方,接收方对知识的吸收、应用程度是知识转移效果的重要判定依据。Gilbert & Cordey-Hayes将知识转移过程分为取得、沟通、应用、接受和同化五个阶段,整个过程是一个动态学习的过程[9]。因此创新与知识转移过程的关系应该是知识接收方通过取得、沟通、应用、接受和同化的过程,将从知识输出方获得的知识Ax,与自身已有的知识△a融合,并产生新的知识Ax+1,并最终实现知识增值和创新,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与知识转移过程的关系图
3 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基本要点
创新来源于知识在各主体之间的转移过程,因此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就是要在集群内部形成有利于知识快速流动、充分学习、及时转化的网络组织环境。网络的三大要素,行为主体、活动、资源构成了产业集群知识转移的支撑平台。在集群中,围绕价值链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形成了主体间正式或非正式的链接关系,这些关系链成为资源得以流动的通道。因此,本文将从主体节点、创新资源、关系链三个方面分析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基本要素。
(1)主体节点。集群主体主要包括企业、政府、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及相关中介组织等。其中核心企业包括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拥有大量产品生产、市场销售的信息,是创新活动最核心的节点。政府为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政策及公共基础设施的支持。金融机构为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提供了各类资金支持。高校及科研单位为产业集群创新活动提供理论、技术及人才,是集群创新网络中的智力支撑。中介服务机构在集群发展中,发挥信息桥梁及后勤保障作用。各主体由于分工的差异和发展水平的悬殊,掌握的知识类别、数量,以及对知识的接收、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各主体的知识差异,以及对于知识资源的传播意愿和学习、吸收能力都对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显著作用。
(2)创新资源。创新资源可分为物力资源和知识资源。物力资源如厂房设备、道路电网、通讯网络等是产业集群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需要注意完善集群的物力资源,发挥其对知识转移的支撑作用。知识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等,是产业集群创新功能得以实现的关键。其中显性知识易表达,易传播的特性,使其能在集群内部更容易被分享。隐性知识由于其专有性、分散性及不易表达等特性,往往更难扩散和获取,使其成为集群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此,需要特别关注知识资源尤其是隐性知识的转移、分享,逐渐在集群中形成特有的知识集合。
(3)关系链。产业集群内各主体互动形成的关系链是知识流动的渠道,其性质、密度、长度影响着知识转移的效率。集群内部关系链可以分为基于价值链的各相关企业之间形成的生产关系链,和各主体在相互交往过程中逐渐社会资本关系链。其中生产关系链是实现新思想、新工艺、新材料及新的组织管理方式的应用的核心环节,是实现知识经济社会价值的主导途径。社会资本关系链包含了彼此认可并遵守的交往原则或者契约,及相互之间的信任,有利于减少相互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和摩擦,对于知识资源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传播和获取十分有利。
4 构建我国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建议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珠三角、浙东南、长三角以及环渤海湾地区逐渐涌现了诸多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吸纳就业人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多集中在传统行业,发展仍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困境。结合前文的论述,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构建我国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对策建议。
4.1 建立合作伙伴选择机制,完善各主体的分工协作
合作伙伴的选择是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关键环节之一。产业集群的地理邻近性,使主体间相互了解更加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伙伴选择的难度。但由于集群的准入门槛较低,使得在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时,谨慎选择合作伙伴显得十分必要。由于各主体之间形成创新网络是为获得其他主体的差异性资源,实现能力互补。并且成员之间是平等且独立的组织,缺乏层级管理的控制,不一致的目标、不相容的文化、不一样的知识信息的获取能力,容易造成创新网络的管理困难甚至关系的中断。因此在明确构建创新网络目标,需要的资源之后,要选择目标一致、文化相融、信用良好的单位。同时,还需要对网络成员的工作职责进行划分,以达到目标明确、权责一致的效果,保障成员之间更好的分工协作。
4.2 优化资源组合,发挥知识资源的驱动作用
物力资源是集群创新网络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知识要素是创新实现的力量源泉。因此创新需要充分发挥知识的驱动作用,利用知识要素对物力要素的组织、优化,实现二者的有机组合,是创新网络构建的核心。这就不仅要求政府要出台鼓励知识创新的政策制度,通过价格调控、财税优惠、观念倡导等方式进行引导。还需要联合金融机构、社会力量为知识创新提供资金支持,设立项目科研专项经费,构建和完善实验室、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其次,高校、科研机构需要专注于对理论研究、科学技术的钻研、探索,企业的研发部门要注意对科学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并将其应用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另外,政府及高校需要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逐步实现知识资源对传统资源的改造、提升甚至替代,优化集群资源的配置结构。
4.3 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互为补充,发挥集群治理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风险控制机制、竞争机制等在产业集群的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可以通过建立培育开放统一、有序竞争的科技创新成果市场交易制度,激发各主体创新的积极性。但市场并非万能的,还需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政府的宏观调控应着力应用于提出集群发展的战略规划,为创新驱动集群升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不断完善创新成果保护的相关法规、制度等方面。此外,集群自主治理作为市场与政府之后的“第三种力量”,是集群内部各主体利益调节的有效方式,要充分发挥集群治理对于协调关系和配置资源的作用。
4.4 完善于区域创新环境,搭建知识学习平台
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要根植于区域环境,包括实验室、通信网络、厂房设备等硬件环境和法律法规、制度政策、经济市场状况、文化风俗等软件环境。首先需要不断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完善法制环境及相关政策制度、改良市场风气。其次需要适应并融入所在区域的传统风俗、行为规则以及价值观念。与此同时,由于参与主体众多,知识体量巨大,尤其是大量隐性知识的存在,搭建有利于知识快速、广泛的知识学习平台成为必要。该平台不仅包括集群内部各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也应加入对外部乃至全球市场信息、先进技术、经营管理理念的吸收。具体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专题研讨等会议的形式,建立集群公开网络信息平台,举办展会,鼓励结成技术联盟、合作开发、契约交易等形式,加强各主体节点之间知识的相互交流、学习。
5 结语
本文从网络的三大构成要素出发,分析了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构建的基本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做好网络伙伴的选择、优化资源尤其是知识资源的组合,发挥政府管理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加强集群治理,完善集群创新环境,搭建集群学习平台的对策建议,希望对提升我国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有所帮助。
[1]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 Beckman T,A methodology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M].Banf,Canada,1997.
[3] 汪少华,佳蕾.浙江省企业集群成长与创新模式研究科研管理[J].科研管理,2003(1).
[4]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5] Roelandt,Hertog.Cluster Analysis and Clusterbased Policy Making in OECD Countries[M].Boosting Innovation:The Cluster Approach,1998.
[6] 张凤,何传启.创新的内涵、外延和经济学意义[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2(03).
[7] Roelandt,Hertog.Working Knowledge: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8] Szulanzki,G.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
[9] Gilbert,Cordey-Hayes.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Technovation,1996(6).
F062.9
A
2096-0298(2015)09(b)-138-03
杨斌(1965-),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战略管理及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
刘倩,女,四川眉山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技术经济评价及分析方面的研究;
董少军,男,云南省保山市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技术经济评价及分析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