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技术对新媒体的颠覆性改造

2015-01-09杨弋

中国传媒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视网头条内容

本刊特约记者|杨弋

新技术对新媒体的颠覆性改造

本刊特约记者|杨弋

今日头条

早就听说“今日头条”,但没当回事儿。直到前几个月,玩新手机应用端下载时,无疑中看到今日头条下载量2个多亿,我被“吓”到了。纸媒百万读者就是天量了。上亿啊,我滴神。

下载——浏览,哎,再平常不过的热点社会新闻集萃,好不好,还都是东摘西抄的,凭什么上亿?

当我把“今日头条”和几家财经媒体的APP下载量晒到私人媒体微信圈时,面对“今日头条”上亿下载量和某权威证券媒体APP数千的下载量,很多人对“今日头条”很不屑——内容太庸俗,没法看。

再看不上,人家也是上亿的流量。广告商看中的就是这个。大数据时代,大量广告倒戈互联网新媒体,纸媒倒闭层出不穷。10月,上海商报要关门,东方早报据说很快也要整体并入澎湃——上海报业集团一家创立才两三年的移动新媒体。当年,它被冠以“时政思想类互联网平台”,我一看这定位“时政”,连下载也懒得动手指了。今天一看下载量——嘿,435万次了。

这就是移动互联的魅力。互联网最大的好处是能够突破空间的界限——纸媒时代,发行人最头疼的地域限制瓶颈问题迎刃而解,上亿就不再是梦;移动时代,又把新闻的生命——时效最大限度地解放出来,新闻发布会刚宣布,内容就上网了,再晚点,网站把全景专题做出来了。在旧体制里享受温水的纸媒,只有坐等“收房”了。

新技术对传媒的颠覆性改造在哪?

我们来细细剖析几家有特色的互联网新媒体。

“今日头条”的算法

先看“今日头条”自己怎么说的——口号是“你关心的才是头条”。

技术怎么实现“你关心的”?

1月20日,“今日头条”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了“算数·年度数据发布会”。在“今日头条”CEO张一鸣看来,“今日头条是个个性化的新闻推荐引擎。算法是‘今日头条’这款兴趣推荐搜索引擎应用的核心,这也是与传统媒体最本质的区别。’今日头条’之所以能够非常懂用户,精准推荐出用户所喜好的新闻,完全得益于算法。”

“今日头条”是怎么做到为每一个用户按兴趣精准推荐新闻的呢。“实际上这需要基于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挖掘与分析。”

搜索引擎是大家熟悉的。而“今日头条”运用的就是“大数据技术+推荐引擎技术”,其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云计算、大数据都是2006年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型互联网技术。由于IT基础设施的“云化”,原先孤立的信息资源被置于云端后,就产生了海量数据,大数据技术孕育而生。终端用户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就成为用户需求精准分析的“物质基础”。基于此的精准营销,就顺手拈来。这些东西,正是广告商们看中的。

“今日头条”内容并没有自采的。他主要是根据用户点击、评论等,判断客户需求,推送客户喜欢的文章。更多的是用网络技术推荐新闻的新产品。除了互动、反馈细节外,读者可以在菜单栏自定义“我的频道”。

不过,虽然在线互动技巧很多,但“今日头条”也有不足,就是过于通俗浅显,有点像档次不高的快餐。这可能也是上文中所提被人“不屑”的原因。

这其中,是算法问题,还是网络架构设计问题?怎么做出内容又好,又融合新技术的优秀资讯?

“华尔街见闻”的机器人需求

很喜欢华尔街见闻的内容,因为专业。对于提供给专业人士的财经资讯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

华尔街见闻创始人兼CEO吴晓鹏,原《21世纪经济报道》驻美金融记者,2010年底创立华尔街见闻网站,2012年底辞职回国全职运作该网站。

2014年3月19日,吴晓鹏在接受创媒工场采访时说,华尔街见闻早期都是自己做内容,但后来我们发现如果在技术上有所投入会增长更快,比如,美国劳工部发了数据,如果设置程序自动读取数据后用机器发布出来就会更快一些。很多工作能不用人的话,我们就不用人。不过,他坦言,技术上找人比较困难,因为做技术的人不了解我们在做什么。

华尔街见闻

乐视网

吴晓鹏提到的技术上要改善的包括:开发工具类的产品、评论与互动、用户贡献内容等。

利用机器人——人工智能计算机进行新闻采编,是国际上一个有益的尝试。

由《纽时时报》数字部门的科学团队研发的机器人Blossomblot,是基于协作工具Slack软件上的一个虚拟智能机器人,通过基于像Facebook这样的社交平台上所推送的海量文章大数据分析,它能够预测哪些内容更具有社交推广效应,以及帮编辑挑选出适合推送的文章和内容,通过机器学习甚至可以独立制定标题、摘要文案、配图等。这种方法极大程度地减轻了编辑们的工作负担。

项目团队负责人介绍道,Blossom的后端采用了十分先进的机器学习技术,通过Java、Python和MapReduce等语言和技术的支持,融合了非常前沿和复杂的算法;其前端则基于协作工具(Slack):内容通过直接接口整合到了《纽时》slack帐号中的某个频道中。同时,Blossom还提供了一些“彩蛋”内容(如天气),鼓励时报的编辑们去探索和熟悉的工具。

根据纽约时报内部统计的数据结果显示,经过Blossom筛选后自动推荐的文章的点击量是普通文章的38倍。

通过上述介绍可见,Blossom可能采用了大数据、深度学习、推荐引擎等计算技术。

在国内,记者还没有见过机器人参与采编工作的先例。不过,随着各个领域创新的飞速推进,或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看见这种尝试。

“乐视网”的生态云平台

最近一次接触乐视的人,是7月北京的一次云计算国际大会上。没有想到,乐视网这样一家视频媒体,会被邀请上台,作云计算战略的演讲。我以为,只有靠互联网技术吃饭的人,才有资格站上这种讲台。

那天,乐视网云计算负责人吴亚洲称,8月18日乐视网将有重大事情宣布。

8月18日,在蜕变乐视云发布会上,乐视网宣布将推出生态云平台。乐视网创始人贾跃亭认为,将来云计算就像水和电一样,会成为国民经济的公共基础平台;乐视云也将重构云计算产业价值链,使其成为社会化、共享化的平台。与此同时,乐视云还将与乐视电视、手机、汽车、体育等领域全面对接。

据乐视官方表示,云平台将垂直整合视频领域所有环节,目的是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视频解决方案。简言之,全民都可以通过乐视制作视频节目直播,而乐视免费提供技术支持。

至此,乐视网借助资本市场,从一家视频网站逐渐转身为互联网——“内容+终端+应用+平台”,对应的商业模式为:内容付费、硬件收入、应用分成和广告收入。

不过,乐视网打通这些商业逻辑并不是易事。

目前,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了七家互联网电视牌照,分别是未来电视(央视旗下)、银河电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和北京爱奇艺联合设置)、CIBN(隶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芒果TV(湖南电视台)、百视通(上海电视台)、华数(浙江、杭州电视台联合申请)、南方传媒(广东电视台)。

按照中国现时的法规,终端厂商和互联网运营商都不具备合法提供电视节目内容的资质(运营商只有提供业务和提供宽带的资质,终端厂商只有生产和销售资质),所以终端厂商和内容提供商,都必须与持有互联网电视牌照的广电企业合作,才能提供互联网电视,提供互联网电视节目。

视频出身的乐视网一直想拿到互联网电视的牌照。2014年7月,公司与重庆广电及重庆有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领域包括互联网电视、电视剧合作及其他领域。其中互联网电视业务,各方同意促成公司战略投资重庆有线,向全国共同开展互联网电视业务的经营主体。

但是,重庆有线并不在七家互联网电视牌照之列。这对于立足打造“内容+终端+应用+平台”商业模式的乐视网来说,未来隐藏着巨大的政策风险。

2014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司长罗建辉在参加某论坛时明确表示,互联网电视牌照将不再发放。

由于严格的管制,传媒领域的创新是难上加难的。资本市场对政策变化极为敏感,乐视网股价从年初12元,最高时涨到89元。随着6月底7月初股市大调整,乐视网股价跌倒42元。而在7月中旬的反弹中,乐视网表现很弱,8月21日收盘价42元。

但是,乐视网在业内开创的“内容+终端+应用+平台”对于媒体的创新,仍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视网头条内容
微头条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乐视网、贾跃亭 被处“天价罚单”
乐视网因财务造假被罚2.4亿
《头条》(四首之三)
探究关联交易背后的乐视网
头条
主要内容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