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学生的第二课堂
2015-01-09郭志滨
郭志滨
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于2009年全面启动,该工程集纳了百余家社会资源单位。博物馆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社会公共教育的职能,这为博物馆教育走进学校指明了方向,也为学校开设博物馆课程提供了资源、时间、政策等方面的保障。在史家胡同小学博物馆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我们历经了四个阶段。其间,与国家博物馆、中国科技馆、北京天文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等多家社会资源单位建立了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
学校最初的博物馆课程是与春秋游活动相结合,即每一次春秋游活动均选择去博物馆等资源单位。学生通过自主参观、活动后交流汇报等形式,进行开放的、自由式学习。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交往力和体验感悟的能力。
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我校提出开设具有班级特色的博物馆课程,以班级为单位,学生活动之前制定学习计划、设计学习主题,科学教师全程导学。此阶段主要是在学科教师之间建立合作机制,让班主任和科学教师联手组织学生到博物馆进行主题学习。
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科教师在博物馆授课更具有优势也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因此2010年学校提出开设具有学科特色的博物馆课程。教师根据自己学科的教学内容,收集相应的博物馆资源,找到与学科教学的契合点,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走进博物馆授课,会使得博物馆内有着丰富专业知识的讲解员“被冷落”。因此,从2011年开始,学校与博物馆建立了密切的、明确的合作机制。如与博物馆社教部成立联合课程开发、修订、备课组,实现“双师同堂”,即学校教师和博物馆讲解员共同授课,建立跨领域、跨学科、跨年段的博物馆课程开发机制,探索“双师同堂”的教学模式,形成初步的教材和学生读本。
面对众多的博物馆和社会资源单位,如何从中选择适合学校教育的博物馆呢?首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筛选。我校具有学生多、班级多、各种校本课程内容丰富、校内外实践活动多姿多彩的特点。针对这一现状,选择的博物馆应该是能够容纳大班额学生参与的场馆。其次,该场馆不仅要有丰富的展陈,同时还应该有可供授课的学习体验区。第二,我们将博物馆资源与学科教学资源进行对接和整合,选择的博物馆资源要与学科教学有契合点,更要有拓展领域。第三,博物馆要安排固定社教人员,与学校教师组成课程开发和研究小组,共同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最后,我校选取了国家博物馆、北京天文馆以及中国科技馆,作为学校博物馆课程的首批资源基地。
为了保证博物馆课程的开设质量,学校与资源单位共同协商,签订合作项目书,将组织建设、责任分工、运行机制一一完善。在双方共赢的基础上,博物馆成为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基地,博物馆课程有计划、有开发、有实施、有反馈地走进综合实践课的课表,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
我们还将博物馆课程的课时与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课进行整合。国家规定综合实践课每学期累计16课时,我校博物馆课程则占用该课时中的8课时,分年级进行授课。同时确保教师每月一次的教研培训,培训时间为3课时,每学期一次外出学习和多次的博物馆学习。
学校还组建博物馆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课程教研组、课程合作开发组。如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分校内研究小组和校外研究小组。校内研究小组包含美术组、书法组、科学组、品社组、班主任组、数学组。校外研究小组包含国博课程开发小组、天文馆天文课程研究小组、中国科技馆课程研究小组。
博物馆课程的建设、研究与实施,不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丰富的资源更为教师队伍的建设开辟了新途径,形成了具有学校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博物馆课程既得到了教师、学生、家长的欢迎和支持,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博物馆进行全方位精编教材,使博物馆课程成为更有拓展性、实践性、针对性、发展性的特色课程。
■ 编辑 吴君 ■